黑龙江鳑鲏
鲤科鳑鲏属下的一种动物
黑龙江鳑鲏(Rhodeus sericeus (Pallas,1776))是鲤科鳑鲏属的一种动物,俗名葫芦籽, 分布于欧洲及我国黑龙江水系。体侧扁,轮廓略呈椭圆形。口小,端位。下颌略比上颌短,无须。背鳍及臀鳍均无硬刺,背鳍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侧线不完全。
形态特征
测量标本63尾;体长47--87mm;采自吉林(图们江、珲春河);黑龙江(密山、松浦、黑河市);内蒙古海拉尔河。
背鳍iii-8—10;臀鳍iii-8—9;胸鳍i-11—14;腹鳍i-6—7。侧线鳞5—9;纵列鳞34—39;横列鳞9.5—11;背鳍前鳞13—15;围尾柄鳞14。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0—14。下咽齿1行,5—5。脊椎骨4+31—32.
体长为体高的2.5—3.5倍,为头长的3.6—4.6倍,为尾柄长的4.0—6.0倍,为尾柄高的7.6—9.4倍。头长为吻长的3.4—4.9倍,为眼径的2.3—4.0倍,为眼间距的2.1—2.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5—2.1倍。
体侧扁而延长,似纺锤形,体厚不及体高1/3,背缘较腹缘稍外突。头较长,显著长于头高,为体高的2/3;尾柄细长。口亚下位,口顶端处于眼下缘水平线上,偶尔可移至瞳孔水平线上;口裂呈浅弧形,口角间距大于口角间距中点至下颌顶端距离(约3:2),上下唇相连处的外缘位于眼下缘水平线之下。口角无须。眼较大,大于吻长,侧上位。眼间较平,间距大于眼径。鳃孔上角位于眼上缘水平线之下。鳃盖膜至鳃盖骨前缘与峡部相连。
背、臀鳍末根不分枝鳍条硬,但细如首根分枝鳍条,不分枝的第二根约有首根长的2/3。背鳍位于吻端和尾鳍基之间或较近后者。臀鳍位于背鳍之下方,其起点约与背鳍第五或第六分枝鳍条相对,臀鳍基底长短于尾柄长。腹鳍位于背鳍之前下方,相距约1—2鳞片,亦介于胸鳍基和臀鳍起点之间或稍近后者。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相距2—3鳞片。肛门位于腹鳍基和臀鳍起点之间或稍近前者。尾鳍叉形。
侧线不完全;背鳍前鳞呈棱状超半数。下咽骨呈弧形,齿细长,侧扁,齿侧光滑或具隐约凹纹,咀嚼面狭窄略凹,末端钩状。鳃耙短,约有最长鳃丝的1/4,呈三角形,排列较密。鳔2室,前室长度只有后室1/2。
固定标本尾柄黑纵条向前延伸不超过背鳍起点。背、臀鳍间膜具有不连续黑点,组成2-3列纵条。繁殖季节雄鱼的背、臀鳍和胸鳍均延长;吻部具珠星;臀鳍外缘黑色,其宽约为最长鳍条的1/5—1/3。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
分布于图们江、黑龙江、额尔齐斯河
参考资料
科学数据库-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黑龙江鳑鲏.中国自然植物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02 18:4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