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民居
贵州省遵义市风俗民居
黔北地区位于贵州省北部遵义地区,是贵州省乌江北岸的重要经济文化中心。“黔北民居”由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构筑而成。 这种“外表传统、功能现代”的美观舒适民宅,砖混结构,不热不漏不怕火,修成小楼房又不占地,还气派大方漂亮。 “黔北民居”充分尊重了农民生活、劳作习惯,非常符合黔北农民的住房审美取向,又具有现代美感和很强的农村实用功能。
形成原因
由于整个贵州经济文化的欠发达,从古至今这里都是被视为“蛮荒之地”,历史上历代中央朝廷都没有重视过这片土地。然而由于地理地貌的多变复杂,本土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外来移民文化的进入,使得黔北地区有着非常独特的文化,并且这种文化特质是涵盖了自然的、社会的因素而形成的,因此在同样为这些因素所影响的民居建筑中,也同样地反映出这些特质,使得黔北的民居建筑成为其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建筑风格
黔北民居,虽独具特色,但也融会贯通。由于地域相近,受巴蜀文化影响,黔北民居揉进了巴蜀建筑的元素,而随着外来商贾的涌入,黔北民居又能看到徽派建筑的影子。在遵义中心城区苟家井天桥附近,原有一道封火墙,其风格和造型则借鉴了江浙一带的古建筑风格。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洋文化的渗透,黔北民居又有新变化,带了点中西合璧的意味,如周西成祠、柏辉章公馆(即现在的遵义会议会址)、桐梓海校等。
典型格局
黔北民居大多为四列三间,为普通老百姓居住,这样的建筑相对简约,宅院或官邸的建筑结构相对复杂一些,更有艺术品位。以尚稽陈公祠为例,整组建筑坐东向西。前有砖修四柱三门尖顶形牌坊,坊两侧有花墙为阁楼屏障。门前有踏道,从坊门而进,有长廊从阁底穿过。主阁高30米,两侧各有一座阴阳阁陪衬,均高20米;在两阴阳阁东侧,各配建厢房一栋。主阁和阴阳阁排列在南北向基台上,主阁高耸,成为一组山字形木结构建筑。主阁平面呈正六角形,为四层三檐六角攒尖顶结构,造型优美,采用琉璃小青瓦。整座建筑具有较高工艺水平,为黔北所少见。
部分黔北民居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风格而加了吊脚,有如吊脚楼。不过,四合院亦是黔北民居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房屋呈方形围就,中间形成天井。多户人家聚居于四合院,关系和睦,其乐融融。所以过去才有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民言。
旅游开发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凝聚着一个时代的丰厚历史文化信息,其建筑形制、整体风貌、细部特征,是那个时代建筑文化、审美价值的集中体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物古建,公众才有可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文化的变迁乃至价值。在大力发展旅游的今天,古建筑无疑是一抹亮色。在遵义,最成功的莫过于遵义会议会址,长征文化依托这一旧式建筑,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有力地拉动了遵义旅游。
今后,在遵义的旅游开发项目上,省旅游局将争取国家和省等有关旅游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从中,将帮助遵义打造习水土城、赤水丙安、大同和桐梓夜郎、务川大坪等古镇。遵义古建筑的开发利用,正迎来春天。
当地政府的重视和规划下,一群群错落有致的黔北民居已将古建文化与当地旅游融合在一起,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旅游的目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1 09:15
目录
概述
形成原因
建筑风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