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西道,明称贵宁道,清名贵西道。民国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规定省地方行政组织采取三级制,即省、道、县三级,贵州全省划分为黔中、黔东、黔西三个道,行政长官称观察使。1914年,黔西道改名贵西道(
刘显潜任贵西观察使,后改称道尹)。
1413年,明成祖朱棣在贵州置布政使司,贵州正式成为行省。1523年,置贵宁道,贵宁道兼兵备驻毕节,管辖乌撒、毕节、赤水、永宁4卫。1528年,敕贵州威清兵备副使改驻毕节地方,兼制云南沾益州,四川乌蒙(今云南昭通市)、乌撒、东川、镇雄4府并
永宁宣抚司。
1913年1月,北洋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规定一省地方行政组织采取三级制,即省、道、县三级,贵州全省划分为黔中、黔东、黔西三个道,行政长官称观察使。黔西道驻毕节,辖毕节、安顺、普定、清镇、镇宁、郎岱、平坝、紫云、南笼、普安、兴义、兴仁、关岭、安南、贞丰、册亨、盘县、大定、威宁、黔西、织金、水城、赤水等23个县。1914年6月,黔西道改名贵西道,治安顺县。1917年徙治毕节县。1923年废道,所有县均直隶于省。
1914年,刘显潜任贵西观察使。同年,各道观察使改称道尹,刘显潜即为贵西道尹兼贵州全省上游清乡督办,清乡督办一职,实为当时各地军事长官职务。当时,贵州分为上游、中游、下游地区,上游即指贵阳以西贵西道一线,刘显潜身兼黔西地区军民两政职务,掌控了贵西道原兴义府、大定府、安顺府、赤水厅20余县军政大权,成为其时贵州不可忽略的一支军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