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阳阳戏
黔阳地方戏
黔阳地方戏,与傩堂(愿)戏,民间花灯有着密切关系。“病愈还愿,谓之阳戏”。常是阳戏、花灯、师公戏(即傩愿戏)兼而演之。
新中国建立前,黔阳阳戏堂子甚多,属上河流派,主要有岩垅的陈三元(1851~1931)、伍才毛(1893~1940)、姚汉臣、钦伯成,黔城的黄秀炳(又名黄细毛)、申伯连、王伯刚,江市的朱德海(又名朱老二)、杨思梅,双溪的石玉堂、向培强,沙湾的黄帧元(又名黄如得)、向法纯(又名长疤子),岔头的龙
开培,安江的彭宏盛(又名彭三嫖)、向法兵(又名金和尚)、向四吉等。故黔阳有“阳戏窝子”之称。新中国建立后,黔城黄细毛、江市朱老二、沙湾黄如德等仍授有艺徒,在农村演出。江市老团阳戏老艺人杨思梅,其家祖孙四代皆唱阳戏。
黔阳阳戏剧目多为“二小”(小丑、小旦)或“三小”(小丑、小生、小旦)戏,故事比较接近农民生活,乡土气息甚浓,运用方言,形式活泼,甚至用漏桶或几张桌子拼拢来也可演出,颇受乡民欢迎。后受汉戏影响,向地方大戏多行当发展,形成整本大阳戏。大阳戏多正剧、悲剧;小阳戏多为喜剧。大阳戏剧目有:《贫富上寿》、《血汗衫》、《雪山赶羊》、《拷打金银》、《刘海戏蟾》、《白猿戏梅》、《乱石山》、《双妖临凡》、《紫金杯》、《荷花配》;小阳戏剧目有《山伯访友》、《南山耕田》、《姐妹玩龙》、《化子盘学》、《洗裙调情》、《丁狗儿讲书》、《酒漏子闹店》、《表妹打样》、《赶舅圆房》、《抱子过房》、《双卖纱》、《单卖纱》、《上工舂碓》、《工木匠打嫁妆》以及来自花灯的《捡菌》、
《盘花》《扯笋》《摘菜苔》《婀锆草》等。阳戏中还有一种“打求财”的艺术形式,一丑一旦,无固定唱词,全凭演员即兴创作,随口编唱,互相盘问,至高潮时,未上场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亦可参加对唱,甚至几天几夜,兴尽方休。黔阳的戏名丑伍才毛,朱二毛均系“打求财”的好手。诸诙幽默,远近闻名。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8 21:05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