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戊戌变法”失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时,美国领事巴詹声按照美国“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对华政策,联合驻厦各国领事共同策划所谓“鼓浪屿万国公地”,并亲自到福州拜访闽督许应骙,献策说:“如果把鼓浪屿划作公共租界,既可杜绝日本独占的野心,又可以兼护厦门,一举两得。”许欣然同意,随即派省洋务局委员按照通商条约面议章程,并电示兴泉永道与美国领事“妥商办理”。
鼓浪屿公共租界是中国在清末到民国时期的2个公共租界之一(另外一个公共租界是
上海公共租界)。
在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占领了鼓浪屿岛,直到1845年才撤军。1843年后,厦门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英国另在厦门本岛内港海岸获得了一块滩地兴建英租界,鼓浪屿则保持原有风貌。
1895年中日
甲午战争后,
日本占领
台湾,为避免日本进一步觊觎
厦门,清朝政府决定寻求“国际保护”,请列强“兼护厦门”。
1902年1月10日(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丹麦、荷兰、瑞挪联盟、日本等9国驻厦门领事与清朝福建省兴泉永道台延年在鼓浪屿日本领事馆签订《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次年1月,鼓浪屿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在此前后,陆续有英、美、法、德、日等13个国家先后在岛上设立领事馆。
这段时期,有很多
传教士来到鼓浪屿,他们建立的学校对中国现代教育有重大影响,例如:1898年,英国牧师韦玉振与夫人韦爱莉到鼓浪屿传教时创办的“怀德幼稚园”是中国第一所幼儿园(现已更名为日光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