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舌摇唇(gǔ shé yáo chún),是汉语中的一则
成语,出自《
庄子·盗跖》。
成语出处
《庄子·盗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
后世据此典故剪裁“摇唇鼓舌”作出一则成语,也作“鼓舌摇唇”。
成语典故
柳下惠有一个弟弟,名叫
盗跖。盗跖有随从九千人,横行天下,在诸侯间攻打施暴,穿穴屋室,解脱门枢,驱赶人家的牛马,抢占人家的妻女,贪得无厌,忘却亲友,不顾念父母兄弟之情,也不祭祀先祖。他们所过之处,大国紧守城门,小国遁入小城自守,老百姓苦不堪言。
孔子对柳下惠说:“做父亲的,一定要教训好自己的儿子;做哥哥的,一定要能开导自己的弟弟。如果父亲不能训示儿子,哥哥无法教育弟弟,那么,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的血亲关系也就不值得珍惜了。如今,您是世上有才能的人,您的弟弟盗跖却是天下的公害。您不能教育他,我为您感到耻辱。我想替您去开导他。”
柳下惠说:“您老先生说为父者一定能训示儿子,为兄者一定能教育弟弟,但是,如果儿子不愿听父亲的训示,弟弟不想受哥哥的教育,即使您讲了一大堆道理,又有什么用处呢!况且,盗跖为人思想活跃,经常令人捉摸不定,他很强大,能够抗拒劲敌;又能言善辩,足以掩饰自己的过失。您符合他的心意,他就高兴,您违背了他的想法,他发起怒来,动不动就用言语侮辱您。所以我奉劝先生,您一定不要去啊!”
孔子不听柳下惠的劝告,命颜回驾车,子贡在车右陪乘,前去见盗跖。盗跖正带领随从在南坡上休息,并用人肝做成肴馔而大嚼特嚼。孔子下了车,拜见了盗跖手下的传达者,说:“鲁人孔丘,听说盗跖将军德高义重,特来拜见。”
传达者进去通报,盗跖大怒,双眼圆睁如明星,怒发冲冠,说:“这个老东西就是鲁国的巧伪人孔丘吧?替我转告他几句话:‘你花言巧语,用文武之道做幌子,带着浮华雕饰的帽子,七枝八权的,好像树枝一样;系着用牛皮做成的大革带;多嘴滑舌,乱说一通;不耕田却吃得饱饱的,不织布却穿得美美的;摇动嘴唇,鼓动舌尖,随意拨弄是非,欺骗天下的君主;使天下的学士舍本逐末,追求什么孝悌之道而寻求发财。你孔丘恶大罪重,赶快给我滚回去!不然,我挖出你的心肝做菜肴吃!’”
一顿批头盖脸的训斥,弄得孔子羞气交加,浑身哆嗦,嘴里嘟囔着:“不可理喻!不可理喻!”转身败兴而回。
成语寓意
“鼓舌摇唇”一般被定性为贬义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合理的利用舌头,不仅可以用来谋生,而且还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工作。战国时期到处游说的策士,靠着“鼓舌摇唇”小则被授予一官半职,锦衣玉食,大则位极人臣,出将入相,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其中苏秦更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组成了六国的合纵联盟,挂六国相印,红极一时,是靠舌头取得富贵的典型。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鼓舌摇唇”指鼓动嘴唇,摇动舌头,用于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用于泛指大发议论。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多含贬义。
运用示例
元·
高文秀《
谇范叔》第二折:几时行通利方,凭着咱鼓舌摇唇,立取他封侯拜将。
明·
周履靖《
锦笺记·联姻》:引线针儿,伐柯斧具,鼓舌摇唇,婚男嫁女,花红羊酒是常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