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妇
卷甲虫科卷甲虫属节肢动物
鼠妇,是一种等足目卷甲虫科卷甲虫属节肢动物,俗称西瓜虫。鼠妇整体呈椭圆形,表面有光泽,身体卷曲时呈球形,形似西瓜,背腹扁平。鼠妇胸部有7个环节,腹部5个环节,尾肢扁平。鼠妇雄虫呈蓝灰色,雌虫呈灰色至灰褐色。鼠妇雄虫成虫、雌虫成虫体长分别为13~15毫米、9~11毫米,宽一般为10毫米。
形态特征
鼠妇整体呈椭圆形,表面有光泽,身体卷曲时呈球形,形似西瓜,背腹扁平,背部呈现显著的弓形。一些鼠妇虫体局部带黄色,有光亮斑点,头节后缘及所有体节外缘有1列微细颗粒。雄虫蓝灰色,雌虫灰色至灰褐色。鼠妇雄虫成虫、雌虫成虫体长分别为13~15毫米、9~11毫米,宽一般为10毫米。
鼠妇成虫有触角2对,第1对很小共3节,第2对呈鞭状共6节;眼睛1对,头部前缘中央和左右侧角突起明显。大颚没有触须,小颚退化,有咀嚼式口器。胸部7个自由节,第1胸节前缘延向头部前边,后侧隅向后突出;第2~7胸节各节侧突不明显,每节腹面有圆形、等长的足1对,各体节边缘色淡,背面两侧具2条淡黄褐色云状纵纹。腹部小,共5节,第1及第2腹节窄,第3~5腹节侧缘整齐而圆;腹肢5对,尾肢扁平,外肢与尾节嵌合齐平,内肢细小,掩盖在尾节下。尾部扁平,呈三角形,尾端有小突起1对。鼠妇幼虫与成虫相似,色泽较淡。鼠妇胸足存在两性异形,雄性第1~2对腹肢变形,第1腹肢的外肢呈鳃盖状,内肢稍细长,末端弯曲为微钩状,末对腹肢比雌性大;雌性第2~5胸足基部间的腹甲上附抱卵板,重叠覆盖面成孵育囊,第1~2腹肢上有分枝的假气管。
栖息环境
鼠妇是唯一完全适应于陆地生活的甲壳动物,常群居,常栖息于树洞、草丛中或田野、树篱的土壤中或石块、枯木下等这些温暖、潮湿、腐殖质丰富的地方,也可以见于庭院的水缸、花盆下。鼠妇对腐烂杂草和厩粪有趋向性。此外,纸板或旧抹布这些人类的生活垃圾也可以是鼠妇的栖息地。出生经历和同物种影响陆生鼠妇幼虫的定居行为,鼠妇幼虫对同质标志信号的反应是分层的:当同种标志缺失时,幼虫更喜欢高质量的栖息地,而不喜欢其原出生栖息地。当对低质量生境进行同质标志处理时,低质量生境出生的幼虫继续偏好高质量生境,而在高质量生境长大的幼虫则没有偏好。
鼠妇不同于其他陆生生物冬天喜在温热海岸线习性,鼠妇更喜欢远离水的干燥地区,但在干燥高温环境下,易造成鼠妇大批甚至全部死亡,鼠妇更喜欢暴露在外的易挖洞的大颗粒土壤。鼠妇适温一般为25~28℃,相对湿度约为95%。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鼠妇原产于地中海边缘,已被引入几乎全球各地。如加拿大、美国、日本、印度、法国、马达加斯加等地区都可见。
中国分布
鼠妇几乎遍布中国全国,海拔5000米高地也有分布,多分布于中国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如江苏、湖南、湖北、福建、云南、贵州以及陕西等地。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鼠妇食性很杂,可吃各种粮食、面粉以及粮油加工剩余的副产品,杂草、树木枝叶、腐烂变质的食物等都可作为其食物,也可食用各种动物、昆虫尸体,喜食嫩根、嫩叶。
商业盆栽土壤含有的高有机物也是鼠妇的食物来源,此外鼠妇也以胡萝卜等小块根茎和水果为食。鼠妇的食物10%来自自食粪,可以将其中未完全处理的微生物和营养物质进行再循环消化。遇落叶很少的春季和夏初时,鼠妇会吃一些草本植物的种子,如藜麦、鹰嘴豆等。
节律行为
鼠妇昼伏夜出,白天多活动于腐叶、枯木、石块,或室内缸、盆、瓦片底下,避光,阴天也常外出活动,早上7~8时为活动高峰。4~6月,9~10月为活动高峰期,7~8月因为高温干旱而很少活动,11月开始陆续入土越冬。成虫及幼虫在寄主根际周围的浅土层中越冬,第二年3月间开始活动取食。
运动行为
鼠妇爬行敏捷,攀爬能力强。高湿度时,鼠妇移动缓慢;干燥时,为寻找更潮湿的区域会加快移动,当出现强光时,鼠妇会停止运动,其在冬天的移动量约是夏天的一半。
鼠妇在应对潜在捕食者时有一种逃跑机制,其向前运动可以由微弱的地面振动或其他躯干的接触发起,同时存在潜在威胁时会表现出一种被称为“转弯交替”的行为,即在遇到障碍物前总是在逐渐的左转弯和右转弯之间交替,以直线间接向前移动。
聚集行为
鼠妇存在群居聚集行为,聚集可以限制脱水、降低代谢速率并加速身体生长。聚集程度取决于环境的湿度水平,并随种群的地理位置而变化,但它总是在繁殖期间达到最高,故聚集对其寻找配偶有影响。此外,聚集直接影响生殖,因为当雌性群体,特别是与雄性群体在一起时,雌性卵黄发生加速,而雌性生殖活动通过粪便传递的化学信号同步。鼠妇分泌一种聚集性信息素,一些研究的结果表明,聚集也可能在该物种的繁殖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聚集也可能增加雄性间的竞争。虽然鼠妇是一种相对耐旱的等足类动物,但它显然远不能像昆虫或大多数其他陆地节肢动物那样不受蒸腾作用的影响。聚集行为除了在保护免受捕食方面发挥作用外,还有助于节约水资源。鼠妇内陷的肺形成了“假气管”,是一种呼吸适应,可以使鼠妇在干燥的空气中吸收正常所需氧气的94%。
触角反应
在陆地上的等足类动物中,卷甲虫科是唯一一个能够聚集在一起的家族,或者说能够卷起成一个球的家族。鼠妇就很典型,可以把触角伸到里面,形成一个不间断的球体,这种行为可以由强烈的振动或压力触发,并保护其免受鼩鼱和蜘蛛等捕食者的攻击。鼠妇的触角由6个节段组成,上面覆盖着毛虫的感觉器官和美学器官,触角的顶端覆盖着感觉顶端器官,由一簇感觉器官组成。可以通过触角电图来表征陆生等足类动物的嗅觉。并且鼠妇雄性触角对自然感染的雌性表皮化合物的反应比非共生雌性的化合物更强烈。鼠妇的雄性触角可以识别感染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 pipientis)的雌性。
其它特点
当鼠妇受到刺激或触动时会卷曲成球状。鼠妇不会游泳,如果在受伤或在蜕皮期间被捕获,会出现个体相互蚕食或蚕食其他不同物种弱小个体行为。在特定情境下,鼠妇会出现不易被观察到“装裱”和“假死”行为,以上行为像是在遇到不可逃避的振动刺激时本能的逃避行为。当面对遗传雌性和雌性化雄性时,雄性更倾向于遗传雌性。沃尔巴克氏体是一种细胞内的α -变形杆菌,母体通过卵细胞质传播,在近75%的陆生节肢动物和线虫中传播。由于两种沃尔巴克氏菌菌株(wVulC和wVulM)的存在,导致受感染的雄性胚胎雌性化,因此自然的普通A.种群的性别比例偏向于雌性。这些受感染的个体的存活率下降,生育能力和免疫力下降。
生长繁殖
繁殖方式
交配
鼠妇一般一年一代,春季开始繁殖,秋季为其繁殖旺季。土壤完全冻结的地区也不利于鼠妇繁殖,鼠妇一般在春天交配,通常越温暖的环境繁殖开始得越早。在冬季温和的地区,尤其是地中海气候的地区,其可以全年保持性活跃。雌性能够储存多个雄性的精子,雄性在交配后会离开雌性,再与其它鼠妇交配。
虽然雄性鼠妇个体除蜕皮期间外,全年都有性活动,而雌性的接受能力仅限于一个非常短的时期,故雄性鼠妇在雌性分泌“聚集”信息素表明雌性有性接受能力时才会发起求偶行为。所以寻找配偶不仅要找到配偶,还要把握好时机。雌性化合物也可以诱导雄性的求偶行为,此外,交配和受精与雌性的蜕皮周期密切相关。
产卵孵化
鼠妇受精卵可以在充满液体的孵育囊中储存2~3个月,卵子被包裹在内部卵黄膜和外部绒毛膜中。当卵内的胚胎消耗掉原来卵黄的一半时,绒毛膜就会以蛋白质包膜的形式脱落。胚胎内为许多甲壳类动物常见的“背器官”感觉结构。
每只鼠妇雌虫可产卵30~40粒,卵产于其腹下“兜”内,即步足之间,卵近球形,淡黄色,直径约1毫米。当卵黄被完全消耗时,背侧器官萎缩,胚胎进行卵裂球运动。1~2天后,卵黄膜脱落,幼虫孵化,但一般只有一半的卵子会孵化出完全发育的幼虫。鼠妇卵在春、秋两季的气候条件下十几天能孵化出若虫,夏季则1周左右便可孵化出来。照顾卵会增加孵卵雌性的死亡率,因为照顾孵育囊内的卵限制了正在孵卵的雌性鼠妇躲避捕食者的行为。
哺育
孵化后的鼠妇幼虫仍在母体的步足之间生活,待生长到能独自觅食生活后才离开母体,进行分散活动。雄性不哺育幼虫,当幼虫还在母体步足之间时,雌性会在洞穴中或附近活动;卵孵化后3~4天,幼虫从母体步足之间爬出来,幼虫离开母体步足间后,可能会与母体分离,独自生活在分支的洞穴隧道中,也可能会留在母体身边,母体为其提供保护。
生长发育
幼虫与成虫相似,仅大小与体色存在差异;初孵时幼虫白色半透明,体长约1.3~1.5毫米,宽0.5~0.8毫米,以后虫体逐渐长大,体色会变深。
鼠妇增厚的角质层由一层含有成排结晶方解石的外角质层和一层由无定形碳酸钙组成的内壳组成;角质层必须定期脱落才能继续生长。刚孵化的幼虫过1~2天会蜕皮1次。幼虫离开母体可自由取食活动,食后体色变深体渐增大,间隔一段时间钻入土内蜕皮。幼虫会在洞穴中连续几次蜕皮,直到它们的外壳变硬,最后一对足长出来。
鼠妇雄性和非繁殖期的雌性的蜕皮周期,称为正常蜕皮,大约需要29天;从最后一次蜕皮后的2天内开始,新的柔软角质层出现。经过约12~14天的时间,钙在外骨骼中积累,之后是10~12天的预蜕皮,新的蜕皮周期开始。蜕皮时鼠妇不能移动或进食,否则很容易被捕食。鼠妇雌性在繁殖阶段会进入一个单独的蜕皮周期,称为产前蜕皮。在产前蜕皮期间,雌性完全不能进食;经过12~14天的时间,钙就像在正常蜕皮中一样积累,而雌性在这段时间里觅食更多,同时孵育囊会发生变化,卵巢会成熟;再过约15天,新的蜕皮周期开始,与正常蜕皮相同。雌性产前蜕皮没有特定的季节,一般最常发生在早春。雌性有时一年可以产三窝,因此产前蜕皮也并不局限于每年发生一次。
经过几次蜕皮后,鼠妇幼虫成熟。鼠妇平均寿命达1年半以上,有的可达几年,其可依靠高度社会化的生活方式来获得适当的长寿。
此外,鼠妇种群之间存在远距离的基因交换,自然种群内共生沃尔巴克氏菌使遗传雄性雌性化。
人工饲养
鼠妇多在室内的缸盆中放阴暗温暖处饲养。人工饲养条件下要特别关注温度、湿度,否则容易造成鼠妇大批死亡。鼠妇饲养密度不宜过大,否则带卵或带幼子的母体会受到干扰,过早将卵或幼子甩掉而造成减产。除投喂饲料外,在鼠妇栖息处也要投喂枯枝腐叶及腐败的食物,并且及时补充饲料。
近似物种
鼠妇(Armadillidium vulgare)自然生活中或被当作收购的干制商品时,常与粗糙鼠妇(Porcellio scaber)混杂在一起,它们的区别如下: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鼠妇体内的肝胰腺含粘多糖、透明质酸,酶有透明质酸酶,神经胺酶,还含钠、钙、铁、镁等。因此鼠妇虫体经过沸水烫熟、晒干或炒干可入药,具有镇痛作用。鼠妇味酸、咸,性凉,归肝、肾经;主治瘾疲,疟母,血瘀经闭,小便不通,惊风撮口,牙齿疼痛,鹅口诸疮。可外用内服,孕妇及体虚无瘀者禁用。
在现代临床研究上,其可用于口腔炎、扁桃体炎、慢性气管炎、食管与贲门癌梗阻等的治疗,也可释缓肝硬化腹水、肝脾肿大。
生物饵料
鼠妇可以作为蝎的优良肉食活饵,特别是在秋冬季时,把鼠妇与其它肉食饲料结合在一起作为蝎子的饵料,能让蝎子长得肥壮,安全越冬。
生态作用
鼠妇是欧洲常见且丰富的腐食性土壤大型动物之一,鼠妇的野外密度可高达每平方米10000只,并可能消耗大量垃圾,而产生大量粪便颗粒。鼠妇粪便的分解低于凋落物分解,这可能有助于土壤有机质的稳定。这主要是由于粪便中芳香族碳的含量较高,可能会导致其对细菌的降解有相当大的抵抗力。同时,鼠妇可以减缓凋落物的矿化,从而有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固存。
危害与防治
主要危害
鼠妇会导致高蛋白血症,危害菊、海棠、君子兰、牡丹、羽衣甘蓝、月季等花卉,鼠妇寄居于葡萄、花椒、瓜类及十字花科蔬菜等植物上,危害葡萄苗木与果蔬的根茎、嫩芽等,甚至造成死亡。幼虫和成虫取食花卉植物的幼嫩根茎,造成孔洞、断裂、溃烂,甚至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加强养护管理,及时清除杂草落叶,保持环境通风透光,利用其趋光性和假死性可使用黑光灯诱杀或张网震落捕杀鼠妇成虫。田埂不留杂草;在田埂、垅间可堆集腐烂杂草进行诱杀。
化学防治
在发现大量鼠妇时,通过喷洒化学药剂灭杀。如可喷增效喹硫磷乳油稀释液、阿维菌素乳油稀释液、杀灭菊酯稀释液等浇灌灭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1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