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蛇属(学名:Ptyas)是蛇亚目游蛇科下的一个蛇属。鼠蛇属下分为灰鼠蛇(Ptyas korros)和滑鼠蛇(Ptyas mucosus)两种。
形态特征
灰鼠蛇体细长。一般1m左右。雄性最长[1987 (1325+662)] mm(云南景东),雌性1553 (1025+528) mm(云南孟连)。头及体背灰黑色、黑褐色或灰棕色。每鳞的两侧角色较深或较浅,呈黑褐色、棕色或米黄色。各鳞前后相连,缀成深浅相间的纵纹。体后及尾部的背鳞鳞缘色深,黑褐色,相互交织成细网状纹。唇缘及腹面浅黄色,腹鳞两侧与体色同。近尾部的腹鳞及尾下鳞两侧缘为黑色。
有的灰鼠蛇在体前段具占半鳞宽的浅色细横纹。头长;眼圆而大,瞳孔圆形;颊部内凹,颊鳞一般2-3枚,偶有1或4枚;眶前鳞1,偶为2;另有一眶前下鳞;眶后鳞2,偶为3;
灰鼠蛇雄性的腹鳞均明显地高于雌性。不同地区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云南灰鼠蛇的腹鳞和尾下鳞数均明显地高于其他地区,而福建灰鼠蛇的腹鳞数和尾下鳞数均低于其他地区。
生活习性
灰鼠蛇生活在山区丘陵及平原地区,一般海拔500m左右。多米的山地也有分布。常出没于草丛、灌丛、水稻田边、河边、路边、沟边及石堆等处,并常发现于灌丛或树上。
灰鼠蛇有进入屋内捕食的情况。阴雨天常出现,行动敏捷,性较温驯,不主动攻击。捕食蛙、蜥蜴、鸟及鼠类。卵生,每年5-6月产卵9枚左右。
主要价值
灰鼠蛇是广东、广西的主要食用蛇种之一,与金环蛇、眼镜蛇一起配制的三蛇酒用于治疗风湿等症。
因灰鼠蛇利用量大,应科学管理,有计划利用,防止滥捕导致资源锐减。
分布范围
灰鼠蛇在国内分布于浙江(桐庐、武义、龙泉、平阳、乐清、四明山、开化、金华、余杭、杭州、台州、泰顺)、安徽(皖南山区)、福建、台湾、江西(铅山、九江)、湖南(宜章)、
广东(广州)、香港、海南(海口、白沙、陵水、雅星、五指山、毛祥、吊罗山、琼中、儋县那大)、广西(大瑶山、南宁、凭祥、龙州)、贵州(绥阳、务川、松桃、江口、德江、平塘、兴义、望漠、册亨、雷山、榕江、安龙、从江、荔波、罗甸)、云南(孟连、勐海、勐腊、景东、绿春、腾冲、双江、盈江、思茅)等地。
在国外,印度北部经缅甸、中南半岛向南经马来半岛到印度尼西亚均有分布。
滑鼠蛇
Ptyas mucosus
形态
滑鼠蛇体长而粗大,一般在1500 mm以上,有的可达2000 mm左右。全长雄性(710-1735) mm+(250-580) mm,全长雌性(733-1625) mm+(240-540) mm。头背黑褐色,唇鳞淡灰色,后缘黑色。体背棕色,体后部由于鳞片的边缘或半片鳞片为黑色而形成不规则的黑色横斑。横斑至尾部呈网纹。腹面黄白色,腹鳞后缘黑色,身体前段、后段及尾部的腹鳞黑色,后缘更为明显。
滑鼠蛇头较长;眼大而圆,瞳孔圆形;颊部略内凹;颊鳞一般3枚;也有2或4枚者,个别为1或5枚;半阴茎不分叉,圆柱形。
生活习性
滑鼠蛇生活于平原及山地或丘陵地区,亦可分布于海拔200多米的山地。多于白天在近水的地方活动。行动敏捷,受惊扰可竖起前半身并左右侧偏作攻击状。以蟾蜍、蛙、蜥蜴、鸟及鼠类等为食。卵生。
经济意义
滑鼠蛇是我国广东、广西、福建主要食用蛇之一。与
金环蛇、
眼镜蛇、
三索锦蛇、灰鼠蛇等同为浸制蛇酒的主要原料,用以治疗风湿等症。
福建民间常用滑鼠蛇治疗疮疖、皮肤搔痒等。皮可制琴膜。因利用量大,应科学管理,有计划利用,防止滥捕导致资源锐减。
分布
滑鼠蛇国内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南方各省。浙江(武义、龙泉、平阳、乐清、金华、温州、泰顺、临海)、安徽(宿松、东至)、福建、台湾(高雄、台南)、江西(铅山)、湖北(宜昌)、湖南(宜章)、广东(广州)、香港(九龙)、海南、(海口、白沙、新村、儋县那大、琼海)、广西(桂林、瑶山)、四川(巴塘)、贵州(松桃、兴义、望漠、荔波、平塘、榕江、罗甸)、云南(勐海、勋养、盈江、腾冲)、西藏。
国外分布于由阿富汗向南至斯里兰卡,向东南至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