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
物理学公式
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为苏联科学家К.Э.齐奥尔科夫斯基于1903年所提出,即在不考虑空气动力和地球引力的理想情况下计算火箭在发动机工作期间获得速度增量的公式,即v=ωln(m0/mk),式中v为速度增量,ω为喷流相对火箭的速度,m0和mk分别为发动机工作开始和结束时的火箭质量。
历史来源
早在1883 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就在《自由空间》一文中提出了关于宇宙飞船的最初设计方案,显示了他对宇宙航行的天才设想。
于1898年完成了航天学经典论文《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但这篇论文直到1903年才在莫斯科的《科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一般人认为,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航天学理论的诞生。接着,他又于1910年、1911年、1912年、1914年在《航空报告》上发表了多篇关于火箭理论和太空飞行的论文,涉及到火箭运动、火箭发动机火箭推进剂、火箭飞行控制、失重超重、宇宙飞船设计、航天应用等各个方面,较为系统地建立起了火箭运动和航天学的理论基础。
这些篇论文的发表,在人类的航天科学史上起到了划时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作者在论文中提出了用什么样的飞行器进入宇宙空间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在宇宙空间的空气极为稀薄,几乎接近真空,所以靠空气浮力为力源的气球与气艇都无法飞出大气层。齐奥尔科夫斯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他的论文一开始就写道:“装有自动观察仪的无人操纵的小型气球,直到它的升限也未能超过 22 公里。很明显,利用气球飞往更高空间的困难将随着高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加,要利用气球或飞艇飞到大气层范围之外是完全不可能的。” 随后,齐奥尔科夫斯基又认真地研究了利用大炮炮弹飞向宇宙的可能性。 他通过仔细的计算,最终认为利用炮弹飞往星际空间也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炮弹由大炮发射出时的初速度非常高,这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极大的动力加速度,但这种加速度将会造成宇航员的突然死亡以及仪器的彻底损坏。很显然,大炮的炮弹根本不能用于星际航行。最后他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我建议使用喷气装置,也就是火箭之类的飞行器去研究外层空间用以代替气球和大炮炮弹。” 喷气式火箭,离开地面的初始速度并不是需要太高,而是在飞行过程中逐渐加速的,最终达到足以摆脱地球引力,从而飞出地球大气层的速度。因为宇航火箭的速度是逐渐提升的,加速度远比炮弹小得多,所以就能够保证火箭内乘员的生命安全以及工作仪器的正常运转。 但是,宇宙火箭在宇宙空间是如何飞行的呢?它的构造又应是怎样的呢?通过什么办法才能够计算出宇宙火箭的飞行速度与高度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齐奥尔科夫斯基在物体运动力学理论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他根据已知的力学原理全面地研究了火箭的运动过程,从而创立了牛顿古典力学中新的一章——变质量力学。他通过自己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火箭推进速度的计算公式——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