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光围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桃江乡清源村下左坑,始建于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
历史沿革
据《谭姓家谱》载:围屋始祖谭德兴,投资建造龙光围,历经十年建成。谭德兴生于清嘉庆十年(1805),病故于1867年,享年62岁。谭德兴曾获得军功六品。谭德兴20岁离家从军,1855年回乡后用时10年建造龙光围。
建筑特点
龙光围坐西南朝东北,平面接近正方形,面阔52.6米,进深47.8米,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龙光围外墙及炮楼采用麻条石浆砌而成,墙高三层8.7米,四角炮楼高四层11.2米,炮楼外凸形式独特,各边朝一面凸出1.3米,平面形同“卍”字符。
围屋开有一大门、一小门。大门位于中轴线的前端,门宽2米,高3米,门顶为半月形。大门为三重门。外层门扇厚10公分,外层铁皮包覆。内两层为木门,设横木杠,有扣环、杠槽,层层把关、极为牢靠。门楣上设有注水孔,防止火烧。西南侧设有一小门,方便日常出入。围内建有一门二进祠厅,分上厅和下厅。
历史文化
建围故事
传说,谭德兴建造围屋前夕,曾运回许多金银财宝。一说法是谭德兴是靠做木材生意和开布店发家致富的,也有说是谭德兴几十年俭朴积蓄的薪金和立功的奖金。
谭德兴原本打算请师傅烧制青砖建围,可当地的土质不行,无法烧出高品质的青砖。想从外地买材料,到县城、圩镇都只有山区小路,交通极为不便,建围材料成了让他十分头疼的事情。
有一次,他与几个朋友在家中喝酒,席间谈起围屋建筑材料难办的事,好友陈宏借着几分酒意指着远处的后山戏说,何不到山上办个采石场,将山石锯凿成条石建围,不但可省去到外地运装砖石的麻烦和费用,而且建起的石围肯定坚固无比。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后谭德兴便动员家人,还从外地请来了许多石匠。谭德兴做事果断,很快就实施他开山劈石,制作条石的壮举。石山正处高处,他用毛竹铺成一条滑石专用道。这样。条石、石柱可以顺顺当当,非常省力地滑到建造围屋的小坪坝上。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一座用材奇特、坚固无比的龙光围在大山中屹立而起。石围建成后,清源人赞誉谭德兴是龙南的一位“愚公”。
红色故事
龙光围不但是一座客家民居的杰作,也是一座红色围屋。围屋这一建筑形式作为历史的产物,数百年来都是客家先人为抵御外敌、防范贼匪的重要防御性建筑。但在革命战争年代,围屋如被反动势力利用,则必然给革命事业带来非常不利的负面作用。谭宗尧正是利用祖上留下来的龙光围,伙同洒源乡保长廖振翼及其叔叔廖彩亮长期盘踞于此,为非作歹,围攻游击队。在先后三届信南县委书记罗世珍、刘选连领导的三南游击队铲除三大恶霸后,因其坚固壁垒,成为敌后游击队办公、栖身御敌的重要场所之一,为中共信南县委敌后革命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基础,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红色围屋。
赣南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龙光围附近下左坑的吴志洪在山棚纸厂里与红军游击队长有较多的接触,他成了洒源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人。后来,他还担任了中共左坑地下党支部书记,程龙区委书记。
当年,中共三南中心县委领导的抗日锄奸队决定要锄掉龙光围内的奸细谭宗尧,以拔掉国民党反动派安插在游击区内的钉子。若不锄掉谭宗尧这个奸细,游击队便无法发展壮大,不得安宁,连生存也无保障。
1940年7月26日晚,在龙光围机智敏捷地演出了一场内外配合,铲除国民党便衣情报员谭宗尧的战斗经过。
经调查获悉:谭宗尧经常早出晚归。游击队巧妙地在龙光围炮角楼下的枪眼中放一根禾杠作为信号。若谭宗尧回到了围子里在家中住宿,便把禾杠往里面推进。若出,将禾杠往外面推出。游击队的得力内应吴荀仔和谭宗明轮流看守住插禾杠标志的变化。
这天天黑后,游击队从禾杠标志得知,谭宗尧已回到了围屋,还在自己家中住宿。游击队内外配合,顺利地进入围屋,神速地实施了抓捕谭宗尧的计划。当时游击队员叫开他家的门后,直登二楼谭宗尧的卧室。抓俘了谭宗尧及其母,还缴获短枪2支。当晚,游击队把谭宗尧押到附近的一个山坑沟谷里处死,后将其母释放回家。
从此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驻清源的游击队和三南锄奸队都比较平静和安全。这样,对发展壮大游击队,起到了重要作用。
红军游击队在清源驻扎期间,缺粮、缺油盐、缺电池,特别是缺药品,都得到了“龙光围”百姓的帮助。
文物价值
龙光围形制规整,外墙全石结构壁垒森严,这种极其坚固的建筑在客家民居围屋中十分罕见,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对研究赣南地区客家围屋建筑具有较高实物价值。
保护措施
2018年3月,龙光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龙光围进行了全面修缮,较好地复原了围屋的原始风貌,延续了围屋使用寿命。
旅游信息
地址:龙光围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桃江乡清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