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村落遗址位于苏州吴江市梅堰镇龙南村西南,平(望)湖(州)公路北侧,北距梅堰袁家埭新石器时代遗址2公里。1984年因修筑公路发现遗址,1987年12月至1988年2月和1988年11月至1989年1月,由苏州博物馆与吴江文管会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河道1条,房址13座,灰坑20个,墓葬17座,水井1口,路1条。根据这些遗迹的文化内涵和分布特点,确定龙南遗址为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距今4700年至5200年左右。遗址系良渚文化群中的重要一支,对于研究良渚文化意义重大。
历史沿革
1984年冬因修筑公路,在农田挖渠取土时发现,后经苏州博物馆考古部和吴江县文管会多次调查和试掘,确认该处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1987年12月至1988年2月和1988年11月至1989年1月,由苏州博物馆与吴江文管会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
1995年,龙南村落遗址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4月21日至5月5日由苏州博物馆和吴江市文物陈列室联合进行第三、四次抢救性发掘,共发掘面积为221平方米。
现存情况
龙南村落遗址现存面积约4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自上而下分两大部分:下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上层为商至宋代文化;下层的新石器文化又可分为三期,第一期5300-5200年为崧泽文化与良渚文化过度期,第二期5200-4700年为良渚早期,第三期4700-4200年为良渚中晚期。遗址的主要文化内涵是良渚文化早期的村落组成部分。遗址中部横卧一条大致呈东北——西南向的古河道,河床上部宽9-12米,河底宽3-3.5米,距地表最深处为3.8米。河道中出土的鱼鳔、箭镞、网坠等渔猎工具十分丰富,还有鱼、蚬、螺狮等水生动物遗骸。两岸呈斜坡状,两岸高坡上分布三组房址,临河西北岸的一组房址前,尚保存防止河水泛滥所筑的护房堤坝,宽0.4-0.5米,高0.42米,用纯黄土堆筑,异常生硬,似为夯筑。河南岸的两组房址更具特色,东侧一组房址87F5-87F6,为曲尺形双间房,门前有储废排污设施,系灰坑及灰陶构成;房后有土坑井,圆形,径0.52,深2.22米,出土以罐形器为主的陶器13件,房后临河处有一圆形半地穴式房址,可能是猪圈。河边设有木构埠头,已残,其主体为一长1.6、宽0.4、厚0.08的木板,板面距地表1.56米。埠头前部置一宽0.4、厚0.08米的木板,板面距地表1.56米。埠头前置一砺石,表面经使用已内凹。河南岸有西侧一组房址由88F1-88F4组成,88F3居住面上迭压大块红烧土倒塌堆积,红烧土上有树杆、竹节、芦苇、稻草相互交叉与绑扎的印痕。88F2被红烧土的倒塌堆积所覆盖,旁有一整猪猪坑。在倒塌堆积下发现外窖穴1座,保存各积遗物32件,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先民家庭生活用具的组合,88F1内有内窖穴,北有外窖穴。外窖穴两侧均葬有一整猪的猪坑,头向相对,都朝着外窖穴。房南东侧置一灰坑,两侧掘土井两口。在房址的灰土中淘洗出碳化稻谷。第四次发掘时在第三期良渚文化层中发现一座房址97F1,系一载桩架梁、铺板的干柱式建筑,其较为完整的揭露,在太湖流域尚属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