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场营镇,隶属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地处七星关区东部,东与
金沙县接壤,东南与
大方县接壤,西北与四川省毗邻,行政区域面积58.71平方千米。
建置沿革
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为贵州宣慰使司龙场驿。
1949年前,属普宜第八区。
1949年后,属五区亮岩。
1950年,属八区普宜。
1952年,全县划定17区。十七区龙场营中岩改为大屯乡。
1959年,龙场营公社辖龙场、岩脚等9管理区。
1992年,撤区并乡建龙场营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龙场营镇辖9个行政村:龙场、南坡、黄金、上黄、安顶、卧牛、者把、元岩、川山,下设112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龙场营镇辖1个社区、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龙场营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龙场营镇地处七星关区东部,东与
金沙县接壤,东南与
大方县接壤,西北与四川省毗邻,行政区域面积58.7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龙场营镇境内地势高低不平,南高北低,海拔差距较大,平均海拔1075米。最高处位于黄金村,海拔1540米;最低处位于卧牛村,海拔610米。
气候
龙场营镇多年平均气温15.5℃。无霜期年平均250天。年平均降水量950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80天,最多达120天,降雨集中在每年4—8月,6月最多。
水文
龙场营镇境内河道属长江水系,最大的河流为卧牛河,从大方境内流入境内,流域面积120平方千米,年均流量5立方米/秒。
自然灾害
龙场营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山体滑坡、地面沉降、干旱、冰雹等。
自然资源
龙场营镇境内已查明矿藏资源有煤、铁、硫黄、石灰石等。其中,煤炭储量上千万吨,主要分布于黄金村、上黄、卧牛村。龙场营镇有耕地面积15947亩;可利用草地面积0.2万亩,林地面积4.2万亩。
人口
2011年末,龙场营镇总人口16240人。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4526人,占89.45%;少数民族1714人,占10.55%。2011年,人口出生率13.5‰,人口死亡率7.4‰,人口自然增长率6.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14人。
截至2018年末,龙场营镇户籍人口为28095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龙场营镇财政总收入6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45元。
2018年,龙场营镇有工业企业1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6个。
农业
龙场营镇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麦、洋芋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蚕桑、油菜、花生等。
截至2011年末,龙场营镇累计造林1.15万亩,林木覆盖率19.8%。
工业
2011年,龙场营镇有打砂厂4家,年产量约4万方左右。大小酒坊40多家,年产量100吨左右。
金融业
2011年末,龙场营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800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00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龙场营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60人,专任教师2人;小学8所,在校生4000多人,专任教师10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500多人,专任教师4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99%;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400多人,专任教师30人。
科学技术
2011年末,龙场营镇有各种技术人才23人,农村实用人才35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龙场营镇有文化和民间文艺团体1个。2011年末,无线广播电台有42套电视广播节目,闭路电视村村通,新安装电视用户5600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2011年末,龙场营镇有篮球场12个,配备了相应的健身器材。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龙场营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个,其中卫生院1所;病床60张。专业卫生人员25人,其中执业医师3人,执业助理医师5人,注册护士17人。2011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5万人,参合率98.5%。
社会保障
2011年,龙场营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12户,人数144人,支出48.4万元,比上年增长10%,月人均280元,比上年增长10%;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921人次,共支出0.97万元,比上年增长1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580户,人数3550人,支出276.8万元,比上年增长11%,月人均65元,比上年增长8%;农村五保集中供养40人,支出32万元,比上年增长100%;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8人,支出5.6万元,比上年增长13%;农村医疗救助34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40人次,共支出3.6万元,比上年增长23%;农村临时救济65人次,支出1.3万元,比上年增长16%。
邮政电信
2011年末,龙场营镇有邮政网点2个,投递点5个,乡村通邮率100%。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2个;固定电话用户1100户,移动电话用户8000户,光缆线路总长达30千米,宽带接入用户400户。
交通
龙场营镇境内有740县道经过。
历史文化
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奢香组织修建了龙西驿(龙安至黔西),为纪念奢香,把龙安的“龙”移到这里,故取名“龙场驿”。后南明永历年间(1647年—1662年),吴三桂剿水西时屯兵于此,把“驿”改为“营”字,将三种因素合一,取名“龙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