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尾伏辰,
天文术语。龙尾,即
尾宿。尾宿是东方青龙七宿中的第六宿,所以叫做龙尾。辰,又写作“䢈”,是日月交会的意思。
夏历指日月交会为朔日,朔日就是每月的初一。伏,是隐藏的意思。太阳在尾宿,故尾宿隐藏不见。
《
左传·僖公五年》:“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孔颖达疏:东方七宿皆为苍龙之宿,其龙南首北尾,角是龙角,尾即龙尾,故云:“龙尾,尾星也。”“日月之会为辰”,昭七年传文。於时日体在尾,尾星与日同处,共日俱出入,故常伏不见也。
“日在尾”,可以确定为十月。按《汉书·律历志》记载的
十二次与
二十八宿关系,日月会于尾宿是在
析木,即
周历的十二月,亦即
夏历的十月。季节为孟冬(《礼记·月令》:孟冬之月.日在尾。)。所以原文“九月十月之交”是用的夏历(这段是晋人的话,晋用
夏正),“十二月”是用的
鲁历(这段是《左传》作者所写,鲁用周正。)
日月之会,即现代天文学的
日月合朔,可以确定是某月的初一。“龙尾伏辰”即合朔时日月位置皆在尾宿,可以确定为十月初一。但由于古代历法不精确,存在一二日误差。按古历推步,僖公五年鲁历十二月丙子朔,夏历十月丙子朔。而根据现代天文学计算,是年农历十月朔为丁丑日,丙子为九月晦。故晋灭虢事件发生在公元前655年11月15日(农历寅正九月三十丙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