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引泉
城市给水工程
龙引泉始建于1879年,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区水师营街道三八里村。
城市给水工程
景点简介
龙引泉也称龙眼泉,位于水师营镇三八里村西,在鸡冠山景区之内占地面积14.8万平方米。
龙引泉是一地下水外露泉。泉水清澈甘甜。1879年(光绪五年),清政府决定加强旅顺的防务,于1880年开始修建炮台、军港、船坞,为满中水陆兵营用水,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修建了龙引泉至旅顺口净水池的铸铁管道6180米,砌筑隧道728米,建储水库,淡水为两座,凿井18眼,安装水泵18台,敷设配水管道1335米,共投资36537两白银,每日供水量1500立方米,用水人口二万余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水体系,使旅顺成为中国最早使用现代自来水设施的城市之一。当时清政府修建旅顺港,供北洋水师及部分旅顺市民用水,龙引泉旅顺市区的部分供水需要。近年来,由于地下水资源被破坏,致使龙引泉日渐枯竭。
龙引泉是一座花园式的自来水场。园内有各种树木1.2万多株,还有一块刻有“龙引泉”的清代石碑。该碑现在部分高1.4米,宽0.51米、厚0.16米,碑的阴面有50字碑文。该碑立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记载着龙引泉开辟为水源地的缘由和经过,对研究我国近代自来水发展史具有重大研究价值。
龙引泉园内还有樱花,花坛、藤罗架、凉亭等。这里松柏参天,花草娇艳,槐树成荫,是一处游览的好地方。 
军事重镇
旅顺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镇。它地处辽东半岛南端,与山东半岛的蓬莱、烟台等地隔海相望,其海防形势“出可截剿敌船,退可扼险自守”,是京津的天然“门户”。
历史渊源
清朝末年,来自海上的侵略狼烟四起,为加强防卫,清政府被迫筹建水师。在向国外大批购置舰船的同时,在沿海重镇大力修建军港、炮垒等防御设施。于是,一位历史人物从此与旅顺结下了不解之缘
光绪五年,也就是1879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受命在旅顺建设北洋水师基地,曾是寂寞的山野渔村,顿时成为人声鼎沸的建设工地,也由此拉开中国近代旅顺悲欢的历史大幕。李鸿章派人从全国各地征集了大量民工,从修建黄金山炮台开始,先后建造了码头、船厂、船坞等现代海军基地设施,工地军民最多时达1万余人。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加上市内供水不足,吃水又成了难题。虽然在附近打了数十口井,不是水带咸味,就是水脉不旺,解决吃水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建设者发现旅顺口北十里的八里庄数眼泉水水质甘冽,水眼出水也特别旺,被当地人称为“龙眼泉”。1879年,李鸿章又派人“凿石引泉”,投入巨资引“龙引泉”水进入旅顺市内,供水陆将士、工匠饮用。光绪七年十月,李鸿章在实地考察旅顺后,以北洋大臣的身份第一次给朝廷的《订购快船来华折》中,奏报了营建旅顺北洋水师基地计划,并将已开工修筑黄金山炮台和凿石引泉工程奏报朝廷认可。在旅顺建港工程全部结束后,李鸿章在光绪十六年十一月给清廷的《验收旅顺各要工折》说明了开发龙引泉的原因:“又虑近海咸水之不便食用也,远引山泉十余里,束以铁管,埋入地中,穿溪越陇,屈曲而达于澳坞之旁,供水陆将士、机厂工匠朝夕取用,不致因饮水不洁而生疫病。”  龙引泉碑碑文真实地记载了这一段历史:“旅顺口为北洋重镇,历年奉旨筹办炮台、船坞,驻设海军、陆师合营局兵匠等,设各机厂水雷营电池及来往兵船,日需食用淡水甚多,附近一带连年开井数十口,非水味带咸即泉脉不旺。因勘得旅顺口北十里,地名八里庄,有泉数眼,汇成方塘,土人呼为龙眼泉,其水甚旺,历旱不涸,但分其半足供口、水陆营局食用需要。”
当年的李鸿章可能不会想到,当清澈的龙引泉汩汩流入北洋水师基地旅顺港时,它已成为中国第一个城市给水工程。李鸿章为营建北洋水师基地和龙引泉的竭心积虑,从他光绪七年的《订购快船来华折》就可见一斑:“臣率随员登岸察勘,该口形势实居北洋险要……前委员,会同德弁汉纳根经营修筑,凿石引泉工程已得大半,其余局厂船坞各项,当陆续筹款兴造。”
工程建设
龙引泉水源工程建设持续了9年时间,经过两个阶段的施工,先后修集水池一座,建隧道728米,打井18眼,铺设铸铁管道6810米,于1882年将水引到旅顺港。又马不停蹄在港内修建两座水库,铺设8352米分水管,安装18台取水机器。整个工程在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结束,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供水体系,日供水量达1500立方米。龙引泉供水系统不仅供军港、医院用水,也供城市居民用水,是典型的近代城市供水设施。它已不是过去仅供饮用灌溉的一股泉水了,它经建塘集水以提高水位,铺设管道引水入港,成为我国第一个城市给水工程而被世人所瞩目。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沙俄、日本占领旅顺期间,为了满足军队和居民年日益增加的用水需求,在充分利用龙引泉水源和开发新的水源同时,还对龙引泉原有的供水系统进行多次改建、扩建,延长各类集水隧道近1400米,新增口径250毫米输水管道3600多米,使其供水量有大幅度增加。
炮声沉寂,硝烟散去。解放后半个多世纪,旅顺的城市供水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踏着全市供水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脚步,旅顺的供水设施也在大量增加,随着“引碧”入连、“引英”入连水源工程的竣工,旅顺供水能力已达到3万立方米,由此结束了旅顺“定时供水”的历史。
百年沧桑
林木茂盛
历经沧桑的龙引泉如今是什么模样?带着疑问记者造访了龙引泉遗址。
走进龙引泉旧址,如同走进了“森林公园”,管理人员向记者介绍说,由于长期对龙引泉植被进行保护,形成了今天林木茂密的小“风景”,其中有20多棵百年参天大树,属珍稀品种。在绿荫掩映的龙引泉石碑前,记者一眼就看出石碑上的累累“伤痕”,它不仅目睹了列强们在中国土地上的可耻火并,并屡屡遭难。
“龙引泉”石碑
据介绍,龙引泉碑是应当地居民的请求,于光绪十四年五月所立。李鸿章当初开发龙引泉的主要目的是为旅顺建港服务,解决军事供水问题,但事实上从龙引泉水源工程竣工那天开始,就为军民共用,碑文的后半部分可以印证:“另分一管添作池塘,专供该处旗民食用灌溉,前月据该处旗民联名禀称:所分出水日久无凭,恐为军中所用,该所有居民无水食用,恳请立碑存记。”该碑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遭到了破坏,中部断裂,1906年被修复后重新竖起。1945年苏军进驻旅顺期间,龙引泉碑底1/4处又遭粉碎性破损,就地掩埋,直到1982年被挖掘出土,又被再次立起来。重新“站立”起来的“龙引泉”石碑的“泉”字,几乎被埋在地下。龙引泉碑浓缩了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屈辱历史,在被列强掠食的中国,连一块石碑也遭劫难。
完成海建使命
在龙引泉石碑旁,就是龙引泉集水塘,要想看到“龙眼泉”的庐山真面目,还要从一条长728米的拱形隧道进入集水塘。沿着阶梯走下去,在暗淡的灯光下,已看不到昔日“其水甚旺,历旱不涸”的景象。据介绍,在解放后30多年间,龙引泉水源仍在为城市供水,后来因上个世纪40年代乱砍乱伐树木,破坏了地表植被,再加上70年代在龙引泉周边打井取水,造成水位下降,直到1979年水源枯竭停用。巧合的是,龙引泉从1879年开发建设到1979年停用,整整经历了100年的沧桑岁月,为中国早期的海防建设和旅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载入中国城市发展的史册。
历史价值
“饮水思源”,龙引泉完成了历史使命,作为全国城市供水事业的发祥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市自来水集团公司在解放后接管了龙引泉,将破碎的石碑恢复了原样,保护植被和供水遗迹,并有计划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向世人展示这一历史遗迹。随着时光的流逝,它将成为人们难以抹去的记忆。
所获荣誉
2019年4月12日,入选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承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
主要遗存:石碑;隧道、集水池、18 眼检测井;清海军储水池旧址、井盖
入选理由:中国近代第一个城市给水工程,开创了中国近代城市供水事业的先河;具有较为完备的供水体系,不仅供军港、医院用水,也供城市居民用水,是典型的近代城市供水设施;为城市服务长达百年。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龙引泉.中国大连旅顺口区政务信息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9 12:12
目录
概述
城市给水工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