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慧文 女,1962年1月生,湖北人,1982年毕业于
华中工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制冷与低温技术专业。现任长江设计院施工处副处长,教授级
高级工程师。曾荣获“全国优秀女职工”、“湖北省优秀女职工”称号,多次荣获长江设计院先进个人和劳动模范。 2004年荣获长江委治江事业重大个人成就奖。
主要成就
自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混凝土制冷工程的设计和管理工作。先后参加了
葛洲坝二期工程、清江隔河岩水电站、江西万安电站、
江垭水电站、江口水电站和构皮滩电站、
三峡工程、向家坝、溪洛渡等十多项水电工程的混凝土预冷设计工作。
由她主持研发的混凝土预冷二次风冷骨料工艺技术,为我国乃至世界砼预冷工程提供了一项先进可靠的新技术。具有工艺简单、能耗低、占地面积小、投资省、利于环保等优点。其成功应用,打破了国内外认定砼出机口温度难以达到7℃以下的定论,是砼预冷技术的一次革命。它对推动砼预冷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业。三峡工程使用二次风冷骨料技术共节省一次性投资及运行费用4.5亿元。她主持开发的“氨钢基管铝翅片高效空气冷却器翅片管”技术,被专家评为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
实用新型专利。
她主持研发的《砼预冷二次风冷骨料技术研究与应用》200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多项成果分别获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长江委科技进步奖1项。参编著作1部,公开发表论文近10篇。
突出贡献
国内外行内原先有个“定论”:混凝土(砼)出机口温度难以达到7℃以下。但这一定论被
长江水利委员会专家龙慧文和她的研究团队打破了,她主持发明新技术——混凝土预冷二次风冷骨料技术,出机口温度可达到5℃。
专家认为,这项新技术在混凝土预冷上有革命性的意义。
龙慧文1982年大学毕业就来到了长江委,逐渐成为混凝土施工制冷专家。
混凝土预冷关系到大坝是否有裂缝。混凝土浇筑初期,会产生大量的水化热,混凝土本身是热的不良导体,热量积聚在内部不易散发,温度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温度为室外温度,这就形成了内外温差,当内外温差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裂缝。
三峡工程混凝土浇筑量为世界之最。即使炎夏,混凝土施工也照常进行。向裂缝挑战,成为三峡大坝浇筑主攻目标。
常规的混凝土预冷技术为水冷骨料加上风冷保温,最后加片冰拌和混凝土,俗称“三冷法”,这一方法占地面积大,工艺环节多,运行操作复杂,冷量损耗大,材料出口温度不稳定,工程投资大,运行费用高,还会产生危害环境的废水。
三峡工程夏季高峰时低温混凝土生产强度每小时1720立方米,骨料平均温度高达28℃以上,若采用“三冷法”,需要很大的场地。这在地处山区、施工场地狭窄的三峡工地几乎无法实施。
龙慧文及其研究团队打破常规预冷方式,首创“二次风冷骨料技术”。多次试验及实际运用表明,创新的工艺流程产生极为可观的效益:一是利用地面二次筛分所设骨料仓兼作一次冷却仓,将传统的水冷骨料改为风冷骨料,同等生产能力下可减少占地面积80%%,又可节约投资,同时无影响环境的废水产生;二是通过上料胶带机将一次风冷后的骨料直接送入二次风冷仓,保证连续生产和连续冷却;最后加入片冰拌和混凝土。
新工艺在运用之初险些夭折。为保证三峡工程顺利完工,建设过程中有个不成文规定:凡以往工程中没有使用过的技术、工艺、设备都不能使用。不少专家反对在三峡二期工程使用这一新工艺。
龙慧文和反对者展开激烈讨论,她从工艺的理论、计算、设计、实验、测试等各方面跟专家进行交流,列举了大量的试验成果,终于让持反对意见的专家改变了想法,后来成为这项新技术的坚定支持者。
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比,除占地减少外,还降低能耗31%,减少投资32%,节省运行费用39%。三峡二期工程因此节约投资近1亿元。
该技术作为一项高效、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全面替代了常规混凝土预冷工艺,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国家
实用新型专利,在全国水电建设中迅速推广。龙滩、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等国内大中型水电项目相继使用,也走向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外工程。
专家认为,这项新技术为三峡大坝创“无缝”奇迹立了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