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哥窑
古代龙泉哥窑产的名贵瓷器
龙泉哥窑指古代龙泉哥窑产的名贵瓷器。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
哥窑在龙泉
一、龙泉黑胎青瓷的特征与文献记载的哥窑相符。特征一多断纹,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唐英称:“兄弟二窑----其别 在有无纹片耳”。
特征二紫口铁足日人所著中国美术史称:“哥窑------亦紫口铁足为多” 史类编载:“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
特征三色青,浓淡不一。史类编载:“章生一、生二之窑,皆青,浓淡不一”格古要论载:“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
特征四宋代器型《遵生八笺》中的“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
以上是古文献对哥窑的特征描述,与龙泉黑胎青瓷的特征相一致。
二、历史记载哥窑的地点在龙泉。(1) 嘉靖五年(公元1566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编》一书,内中有这样的记载:“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派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碎……”
(2)明陆深《春雨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3)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第七》“浙省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锈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宋、元时龙泉华琉[琉华]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器者即此。
三、正史记载哥窑的地点在龙泉。
(1)哥窑的记载最早见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浙江通志》:“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
(2)《处州府志》又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 。
(3)《龙泉县志》记 :“章生一窑,其器皆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又说:“圾与炭通,危也”。则以称“圾”称谓其危而成难也。“圾数愈增,则愈难成型烧出。”所谓百圾碎,即其适中其。
四、龙泉哥窑窑工的祀师活动,表明哥窑在龙泉。
哥窑弟窑的创始人章生一、章生二被后人尊为窑业祖师爷。过去在烧瓷的龙窑、鲤鱼窑的窑头,都张贴有章生一、章生二“师父榜”。师父榜除祀师神位外,并附祀山神、土地、搬水童子、运水郎君。每逢农历初二、十六两日,瓷匠必须置办酒肉、茶饭、点香烛在窑头师父榜前祭祀,磕头膜拜,然后分食祭品,俗称“过日”。
陈万里在考察龙泉窑后曾说到:“大窑村里有窑神庙,我曾去朝拜过,龙泉地区的烧窑人都奉章家兄弟为窑神,开窑必须拜祭。每年正月,当地的木偶戏团还会走乡串户演出章家兄弟的故事”。
五、龙泉哥弟窑的传说,佐证了哥窑在龙泉。
哥弟窑的传说有很多版本,但都是围绕哥弟窑年代在宋代,地点在龙泉,产品有哥窑器与弟窑器而展开的。
六、龙泉在大窑和相邻的溪口、小梅发现了生产哥窑的窑址. 龙泉哥窑主要指龙泉大窑和溪口两窑遗址发掘出来的带有哥窑特征的黑胎瓷器。
新华社杭州2012年11月10日专电(记者 冯源)随着龙泉黑胎青瓷考古取得的重大成果,最为神秘的中国古代陶瓷名窑之一“哥窑”有了新的定位:国内多位专家论证认为,古代文献中的“哥窑”确定在浙江龙泉。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泉青瓷博物馆8日—9日在浙江龙泉举行“2012龙泉黑胎青瓷与哥窑论证会”,主持龙泉黑胎青瓷考古工作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沈岳明9日向新闻媒体发布了与会专家的上述共识。
哥窑的迷案
一是“传世哥窑”惹的祸:1932年的事说起。清王朝退位后,民国政府接收故宫文物。当时接收是很忙乱的,从社会上抽调一批文人,组成临时的接收团队,分组进行。当时故宫里的一位研究员在整理登记故宫瓷器的时候,发现了一批从未见过也没有任何宫中记录的瓷器。它浑身奇异的花纹,他不知这是什么瓷器,只是想起文献中描述过,有点象哥窑。又不敢肯定,所以就在登记册上写上“传世哥窑”。从此这批东西成了哥窑。
二是就是对哥窑器的认定惹的祸,古人从未说过哥窑有“金丝铁线”,是后人根据景德镇仿哥窑产品中用颜料做成了金丝铁线,强加给哥窑的。金丝铁线不是哥窑的特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4 20:54
目录
概述
哥窑在龙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