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遗址,位于湖北省
潜江市西南角,跨龙湾镇、张金镇,是一处以东周楚文化遗存为主的重要遗址群,于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
历史沿革
1984年春,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章华台遗址。
1987年,章华台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了首次试掘。
199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再次对章华台遗址(放鹰台1号基址)进行抢救性发掘,通过考古调查、勘探,发现大型夯土台基22处,总面积达30余万平方米。
2008年,龙湾遗址(一期)保护工程启动,实施11个夯土台基的覆土固土保护、1号宫殿基址的保护展示等。
至2022年,进行了5次调查和勘探、9次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7626平方米,揭露出排水管、贝壳路、连廊、水井、大面积瓦片等一系列与高等级建筑相关的遗迹,厘清了放鹰台1、2号台基间的布局。
遗址特点
综述
龙湾遗址分布于东西长12千米、南北宽9千米范围内,文化层厚约2~3米,面积100.9平方千米。分为东、西两大区,东区以龙湾镇放鹰台楚宫殿基址群为主体,由22个夯土台基组成龙湾楚宫殿基址群,西区以张金镇黄罗岗楚城遗址为主体,结合附近周代遗址和墓地,组成黄罗岗周代楚文化遗址群。
东区
东区为章华台遗址。以龙湾放鹰台夯土台基为中心,由放鹰台、郑家湖、水章台、荷花台、黄家台、刘家台、章家台、郑家台等遗址形成一个遗址群,总面积约6000万平方米。其中放鹰台遗址高于周围地面2~4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4米。1987年,在全面调查勘探后,对放鹰台一号台基进行发掘,揭露出一座大型楚国宫殿基址,基址有双层台基,第一层为黄土夯筑而成,第二层为砖坯台基,两层台基之间有红烧土墙,墙体内有大型柱洞,东部有门、贝壳铺筑的道路等遗迹。有学者认为该处为楚灵王所筑章华台故址。
西区
西区为黄罗岗遗址,由黄罗岗遗址和东周墓群组成。黄罗岗遗址以黄罗岗城址为中心。城垣呈不规则四边形,东垣长约1250米,西垣长约1335米,南垣长约1300米,北垣长约1265米,夯筑城垣厚70~80米。南城垣上迭压有战国时期的文化层、灰坑和房基,西城垣被春秋灰坑打破。城垣外西南部发现了3处楚墓群。
文物遗存
龙湾遗址东区出土青铜、陶器、漆木器等文物和文物标本近10万件,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纹饰有绳纹,器型有豆、盂、罐及筒瓦、板瓦等。西区城址内出土大量东周时期的鬲、盂、豆、罐等器物残片。
历史文化
楚灵王六年(前535年),章华台建成,楚灵王想举行一次盛大的祭庆典礼,以炫耀一下楚国的实力,意欲再会诸侯,谋得霸主地位。列国诸侯都托词不往,鲁昭公作为唯一的国宾前来贺礼。楚灵王派人引导鲁昭公参观,每登一层就绕台一周,向鲁昭公夸耀一番,中途休息了三次才登顶章华台。虽然中途休息有故意夸耀之意,但休息三次也显示出章华台之高。
章华台建成后,楚灵王广选美女在章华宫内排练歌舞。因楚灵王喜好以纤细为美的女子,不少宫女为求媚于王,少食忍饿,以求细腰;大臣们也拼命瘦身以争宠。“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一事在《战国策》《墨子》等众多书籍中均有记载,所以章华宫又名“细腰宫”。
文物价值
龙湾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延续时间最长、建筑形式最独特、保存最完好的楚国宫殿建筑遗址,将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在时段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对楚文化研究具有开创性贡献,是长江文化的典型代表性资源,具有重要的内涵价值。
保护开发
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以“天下第一台——章华台”为主题,建设集遗址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研学拓展、文化创意、休闲游憩于一体,全方位展示楚文化及荆楚历史风貌的保护展示区域,考古遗址公园全部位于遗址保护范围内,总面积586.45公顷,由22处夯土基址、古河道与两个展馆、考古体验区组成的7大保护展示区。
文物保护
2001年6月25日,龙湾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1、章华台遗址及周围一定范围。四至:东至东干渠,西至龙湖河,南至整米台,北至财神殿。
2、黄罗岗遗址及周围一定范围。四至:东至冯家湖西岸,西至张金镇郊,南至总干渠,北至五里碑村。
建设控制地带:放鹰台遗址群、黄罗岗遗址实施连体控制。四至:东至高家台,西至张金镇街区,南至陈家洲村柴家河,北至京石公路。
荣誉称号
2021年10月12日,楚纪南故城(含龙湾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2022年12月29日,龙湾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旅游信息
龙湾遗址位于湖北省潜江市西南角,跨龙湾镇、张金镇。
自驾:自湖北省潜江市人民政府自驾驱车前往龙湾遗址,距离约39.2千米,用时约4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