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镇,隶属于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地处
溆浦县南端,东与
葛竹坪镇交界,南与隆回县毗连,西与
黄茅园镇相邻,北与
北斗溪乡接壤,距溆浦县城70.9千米,区域总面积247.21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龙潭镇户籍人口为72931人。
建置沿革
民国二年(1913年),设龙潭镇,属第一区。
1954年,龙潭镇更名柳坪镇。
1956年2月,柳坪镇更名龙潭镇。
1958年,设龙潭公社。
1961年10月,龙潭公社析置龙潭镇公社。
1984年,龙潭镇公社、龙潭公社2公社合并为龙潭镇。
2009年,属溆浦县。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龙潭镇下辖新兴、正街、大埠、建设4个社区,龙泉、岩板、营盘、莲河、肇山、圭洞、新兴、梓坪、梓金、马庙、白坳、太和、贵坪、车岭、小贵州、金屏、金黄、金洲、金厂、金燕、金牛、金塘22个行政村;下设12个居民小组、202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龙潭镇下辖4个社区、33个行政村:大埠社区、正街社区、建设社区、新兴社区、龙泉村、贵和村、岩板村、云盘村、向家冲村、金厂村、金牛村、金塘村、新星村、圭洞村、莲河村、少山村、梓坪村、横板桥村、中华村、石湾村、阳雀坡村、报木村、芙蓉村、乌峰村、温水村、虎岗村、岭脚村、永胜村、黄江村、大华村、合心村、栗山村、梁家洞村、红岭村、红岩村、小黄村、竹园村,镇人民政府驻新兴街。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龙潭镇地处
溆浦县南端,东与
葛竹坪镇交界,南与隆回县毗连,西与
黄茅园镇相邻,北与
北斗溪乡接壤,距溆浦县城70.9千米,区域总面积247.2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龙潭镇地处雪峰山北麓,地势东高西低;地形为丘陵山地;境内最高点尖坡,位于金牛村,海拔1228.7米;最低点石桥尖,位于金塘村,海拔339米。
水文
龙潭镇境内河道属沅水流域;最大的河流为一都河,流经岩板、云盘、龙泉、莲河、太和、小贵州,汇入北斗溪山羊河水库,境内流长20千米,流域面积6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247立方米/秒。
自然资源
龙潭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磷、金、花岗石等;有可以利用养殖水面1.2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境内流域、骨干山塘。2011年,龙潭镇有耕地14400亩,人均0.4亩;林地5.8万亩。
人口
截至2011年末,龙潭镇总人口有33660人。总人口中,男性17337人,占51.5%;女性16323人,占48.5%;14岁以下6483人,占19.3%;15—64岁23831人,占70.8%;65岁以上3346人,占9.9%;以汉族为主,共32460人,占96.4%;有瑶、回、土家3个少数民族,共1200人,占3.6%。2011年,龙潭镇人口出生率11.8‰,人口死亡率11.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51人。
截至2017年末,龙潭镇常住人口为55420人。
截至2018年末,龙潭镇户籍人口为78139人。
截至2019年末,龙潭镇户籍人口为72931人。
经济
综述
2006年,龙潭镇农民纯收入达到2782元。
2011年,龙潭镇财政总收入544.62万元,比2010年增长7.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84.5万元,比2010年增长7.3%人均财政收入16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84元。
截至2018年末,龙潭镇有工业企业10个,其中规模以上8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9个。
截至2019年末,龙潭镇有工业企业14个,其中规模以上9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4个。
农业
2006年,龙潭镇粮食总播种面积达2.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1000吨;年内生猪养殖3.6万头,其中出栏24257头,家禽年内出笼23万羽。
2011年,龙潭镇农业总产值8347.7万元,比2010年增长12%。龙潭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红薯为主。2011年,龙潭镇生产粮食1.2万吨,人均349.8千克,其中水稻6350吨。龙潭镇主要经济作物有金银花、油茶、猕猴桃等。2011年,龙潭镇油料作物种植面积7620.5亩,产量762.1吨,其中油菜562.1吨,油茶200吨;蔬菜种植面积1042.5亩,产量115.4吨。龙潭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家禽为主。2011年,龙潭镇生猪饲养量12.1万头,年末存栏4.6万头;牛饲养量1350头,年末存栏1200头;家禽饲养量12.1万羽。2011年,龙潭镇生产肉类1067吨,畜牧业总产值3410万元。
工业
到2006年底,龙潭镇共有工业企业229家,从业人数1845人,实现产值960万元;实现利税180万元;工业收入占龙潭镇农村经济收入的30%。
2011年,龙潭镇工业总产值为2.8亿元。
商贸
1978年,龙潭镇有国营集体商业网点25个,从业人数136人。
2006年底,龙潭镇共有私营个体工商户728户,从业人数3260人,其中各类超市就有12家,全年集市贸易额达8000余万元。
截至2011年末,龙潭镇有商业网点1036个。2011年,龙潭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7600万元,比2010年增长8.4%;集市贸易成交额2800万元,比2010年增长11%。
金融业
2006年底,龙潭镇储蓄存款额达1.5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1978年,龙潭镇共有中学1所,小学4所,在校学生不足300人。
2006年,龙潭镇共有公立、私立幼儿园8所,幼师15人,入学幼儿348人。
截至2011年末,龙潭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228人,专任教师40人;小学7所,在校生2317人,专任教师13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825人,专任教师8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有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729人,专任教师134人。
文体事业
截至2011年末,龙潭镇有文化艺术团体6个,会员634人;文化楼1栋,占地面积150平方米;有图书室15个,建筑面积615平方米,藏书3.18万册。截至2011年末,龙潭镇有体育场地4个。
医疗卫生
1978年,龙潭镇有卫生所1所,医务人员13人,村卫生防疫员8人。
从2001年到2006年,龙潭镇共投资1800多万元改建镇卫生院,新建了住院大楼,增加了B超机、X光片机、心电图、脑电图等医疗设备。
截至2011年末,龙潭镇有镇卫生院1所,私立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26个。2011年,龙潭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5187人,参合率96.1%。
社会保障
2011年,龙潭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378户,人数820人,支出168.3万元,比2010年增长15%,月人均171元,比2010年增长1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003户,人数1180人,支出92.1万元,比2010年增长33%,月人均65元,比2010年增长18%;农村五保集中供养56人,支出24万元,比2010年增长100%;农村医疗救助56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3人次,共支出1万元,比2010年增长30%;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741人。
城镇建设
1978年,龙潭镇房屋以木房为主;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龙潭镇街道新建房屋400栋,总投资4500万元,其中农民进镇建房320栋,投资3680万元。
基础设施
2003年,龙潭镇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程控电话。
2006年,,龙潭镇开通了3600部数字程控电话,修建了6个移动移动信号,覆盖龙潭镇22个行政村,40%的人群拥有手机。
截至2011年末,龙潭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34.6千米,投递点65个,乡村通邮率100%;有固定电话用户3400户,移动电话用户2.2万户,电话普及率75%。
2011年,龙潭镇有水电站3座,装机容量655千瓦,年发电量171万千瓦时;有高压输电线路28条,总长度123千米。
截至2011年末,龙潭镇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38千米,生产能力200吨/日;年工业用水1.6万吨、生活用水12.4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87.9%,年人均生活用水32吨;有污水处理厂1座,日污水处理能力1000吨。
截至2011年末,龙潭镇绿化覆盖率达62.8%,人均公共绿地4.1平方米。
交通运输
1978,龙潭镇境内仅有一条通县公路。
2002年,龙潭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2011年,龙潭镇客运总量52万人次,货运总量365万吨;有312省道穿境而过;22个行政村村道均已硬化,村道总长36千米,
所获荣誉
2016年被列入第七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2017年被授予湖南省经典文化名镇。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龙潭镇因传说境内的深潭曾出过龙,故名。
重大事件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春,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战在溆浦龙潭打响。日寇集结了数万兵力,进犯湘西雪峰山一带,旨在争夺芷江机场,史称“湘西大会战”。战斗进行得惨烈残酷,中日双方肉搏鏖战28昼夜。湘西大会战后,日军即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为感念全体将士打出了国威,在龙潭弓形山上修建了抗日阵亡烈士陵园。
文物古迹
抗日陵园
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位于龙潭镇少山村弓形山。始建于1945年8月,在文化革命后期被毁,1993年4 月恢复。该陵园占地面积8318平方米,主体建筑有:陵园大门、石级台阶、浩气门、碑廊墙、纪念塔、千秋亭、将士墓等。一条数十米高的石级台阶将各纪念建筑连为一体,供游人赡养。龙潭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已经成功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16年初县委、县政府完成对陵园的整体规划,并命名湘西会战纪念园。
龙井清泉
龙井清泉位于龙潭镇龙泉村的一方古井,据碑载:古井龙泉,源自百强寨,冬暖夏凉,水质纯净,千家万户赖此饮用,前辈倡导定名“龙井”沧桑多变,年久失修,溢流散失,枯渴堪虞,则需者日增,求过于供,朝夕汲取,日生争端。1985年初,众邻倡议整治,使之集腋成裘,救济万民。争得镇政府领导支持,群众多方赞助,即时动工,整建四米高岩砌塔式水井,安置双管龙头取水,使之涓流不息,碑刻铭志。
崇实书院
崇实书院位于龙潭镇岩板村。创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名“延陵家塾”。系吴姓族学,书院西门仍保留有“吴氏蒙养”四字,清咸丰五年(1855)更名为“崇实书院”。书院占地面积245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为三进厅庭院式砖木结构建筑。过厅正中悬挂有清宣统元年谌百瑞书“大学之基”竹纹金匾一方。屋面为小青瓦,悬山顶,其主体建筑及四周外墙彩绘有山水、花草及鸟禽等壁画泥塑。堂前小院影壁墙上嵌有多幅石刻,院中古桂合抱,翠盖蔽空,保持这完好。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俗风情
鹅颈灯主要流传在龙潭镇金燕村、两丫坪镇北斗溪等地。鹅颈灯是用竹篾编织而成,龙头高2.33米,宽1米,龙身共两节,每节8尺,龙尾1米,龙身、龙尾合计33米。龙头与龙身断开,用七彩纸包装,全身置放蜡烛,龙身用白布包裹。鹅颈灯龙头由三人换舞,前面配有宝灯、牌灯、蚌壳灯,由一人舞动流星在前开路,疏散人群。活动季节主要是在正月,庆元宵、驱虫蝗、祈求五谷丰登。
蚕灯舞,是溆浦县特色民间舞蹈,流行于龙潭镇、小黄沙、竹园一带。
“蚕灯”形似成熟期春蚕,内用竹篾织成几十个大小不同的圆圈做骨架,用绳子连接起来,分头、身、尾三段,外用白布蒙成,蚕身腔内点蜡烛,全长约5米。蚕身能伸缩活动,吞口张大,口含红珠。舞时以三男合舞一串灯,两串灯为一组(一组灯共6人),组数不限,越多舞起来画面越美。出灯之前,先在村中禾场坪地向空中放出“孔明灯”数盏。灯升起后,整个行政村子顿时大放光彩,男女老少,欢腾雀跃。邻村的人们看见天空升起了“孔明灯”,于是家家放起鞭炮,迎接“蚕灯”。“蚕灯”的音乐主要是用当地的民间小调“十样锦”以及锣、钹、鼓三样为主的打击乐器,配以唢呐,节奏明快,清晰悦耳,有乡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