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目井位于鼓山区龙井里龙泉寺侧,清时为凤山八景之一,号称「龙岩冽泉」。相传明末
郑成功驱荷兰复台后,曾驻扎于此,适逢苦旱,乃设案祷告天地,旋即在山岩隙处发现此泉,水质甘甜,泪泪不涸,出水量可供当地数十甲耕地灌溉及居民饮用,后人称之为「龙泉」或「龙喉」,亦称「龙目井」。光复后,为左营海军军区及眷区所借用。今外盖水泥房,以马达抽水,供眷村及寺庙饮用,旧貌不复存,仍富史料研究价值。
根据彰化县志记载:「龙目井在邑治北十七里。其泉涌起数尺,如喷玉花。山下田数亩,皆资此泉灌溉,色青味甘,里人多汲焉,旁有两石,状若龙目,故名。」意谓:龙目井在邑治北十七里处,涌泉可达数尺高,有如一朵盛开的花,山下广大田地皆由此涌泉灌溉,水质清澈甘甜,乡里人士多来此地取水使用,涌泉旁有两颗大石,形态有如龙的眼睛一般,因此称为龙目井。
龙目井尚有此传说,据传龙目井的泉水由一颗老樟树的树根中涌出,在清代初期,要兴建县城,因为彰邑的水是咸的,而龙目井的水质却非常的甘甜,于是决定将县城建于龙井,彰邑人便重中加以阻挠,在龙目井内暗中撒下很多的盐于,最后县城决定建于今之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