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园村是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盐田街道明珠社区下辖村,位于盐田街道中心位置,距街道办事处约1.5千米。西有梧桐山,南有恩上山,东北面有骆马岭。相邻自然村有江屋村。清康熙八年(1669年),新安县复界后,客家人来此建围,繁衍生息而形成村落。据村中老者讲述,早期村民在此大量种植龙眼,形成一片规模很大的龙眼树果园,得名龙眼园村。现村于2O世纪80年代在原地重建。
历史沿革
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东和乡;1958年,属南天门公社盐田大队;1979年,属深圳市罗湖区盐田公社;1983年,属沙头角管理区盐田街道;1990年,属罗湖区盐田街道;1998年,属盐田区盐田街道明珠社区。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为张姓和万姓。张姓为第一大姓,起源于“青阳”,即古代冀州的清河流域,清末张姓先祖迁入此地。万姓发源地为山西和陕西交界处的芮城,清末从河南迁至广东长乐(今五华);清末民初从广东长乐(今五华)迁至此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156人,其中男性80人,女性76人;80岁以上6人,最年长者89岁(男);实际在村人口66人。非户籍外来人口23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约130人、台湾同胞1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13人,主要分布在加拿大、英国等国。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经济社会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兼种龙眼。改革开放前,龙眼是该村特色水果,果肉色泽晶莹,鲜嫩爽口,味甜如蜜,现已不再种植。1993年村民集资成立深圳市裕泰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营业收入1688万元,年人均分红6952元。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房屋出租、金融投资、集体经济分红等
东海道、明珠大道经过该村。1960年通电,1969年通自来水,1980年通电话,1990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8年通互联网。村里的公园、篮球场、健身路径、图书室为村民提供文化休闲娱乐场所。
龙眼园村保留了一份1950年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存根,原件存档在裕泰股份有限公司。
历史文化
现存8座传统客家民居,建于清末民初,土砖木结构排屋,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村内还保留有张氏祠堂,始建于民国时期,重修于1989年,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无厢房。张姓村民于清明或重阳节在此祭祖。
村内有瑞霭吾庐炮楼,始建于1926年,为何姓家族所建。土木石结构,坐东南朝西北,拖屋面阔31.7米,进深11米,高5层,天台设女儿墙,红蓝带,锦鲤吐珠排水口,长方竖形射击孔;顶层正面匾额书“瑞霭吾庐”四字,有此已脱落,模糊不清,四面设“燕子窝”(铳斗);每层有石框方窗拖屋为八开间二进斗廊排屋,彩绘封檐板,墙楣彩绘诗文、花草壁画,石砌门框,木门扇,三合土夯筑墙体。
龙眼园村保留舞龙、舞狮、舞麒麟的民俗活动。村民用竹子编成各种农具自用,或编成各类工艺品销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村民的竹编技艺逐渐失传。
清同治五年(1866年)意大利传教士佛伦特里绘制的《新安县全图》有龙眼园村。
主要人物
该村主要人物:张秀(1914-1944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战士,在麻竹岭与日军作战时身负重伤牺牲。万宽友(1921-1944 ),1943年参加东江纵队,曾任三支队卫生队主任,在博罗县战斗中因抢救伤员牺牲。张丽华(1927-1943 ) , 1942年参加东江纵队,在一次与日军作战(梧桐山战斗)时牺牲。
地方规划
2005年,该村被列入深圳市整体搬迁建设规划,实施旧村改造面积2万余平方米。截至2015年末,项目正在建设中,已完成城市更新一期工程规划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