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鬼帚病又称丛枝病、麻疯病,是由龙眼鬼帚病毒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龙眼上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嫩叶、枝梢和花穗,造成枝梢枯死,秃枝,嫩叶不能伸展,不久枯萎脱落,发病的花穗不能结果,严重影响树势生长和产量。
病原为龙眼鬼帚病毒(英文名Longan witches broom virus),病毒粒体为线状,病毒亚基呈轮状排列,部分粒体从侧面可见核酸空腔。大小为(300-2500)纳米×(14-16)纳米的粒体,多数粒体的长度为700-1300纳米。该病毒可以通过嫁接传播,在自然界则通过介体昆虫——
荔枝椿象和
龙眼角颊木虱进行传播。除可以侵染龙眼外,经人工接种还可侵染
荔枝。
龙眼鬼帚病主要危害嫩叶、
枝梢和花穗。病梢幼叶浅绿狭小,叶缘卷缩不能展开,整片叶子呈线状。成长叶片凹凸不平,叶脉黄绿色,明脉状,脉间现不规则形黄绿色大小不等的斑纹,叶缘向叶背卷缩,叶尖下弯。小叶柄扁化略变宽。病情严重的,
叶片呈深褐色畸变,病梢上畸形叶干枯脱落或成秃枝状。新梢丛生、整个枝梢呈扫帚状。花穗节间短缩或丛生成簇状,花畸变且多密集,病花早落不结实,偶有结实者,果小果肉无味,不能食用。
龙眼鬼帚病主要通过嫁接传染,用2年生砧木嫁接病枝,经7-8个月就可发病。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带毒种子、接穗和苗木的调运;田间近距离传播则主要通过传毒虫媒——龙眼角颊木虱和荔枝椿象。因此,在新区病害的初次侵染源是带病苗木,而在老区病害的初次侵染源是田间的鬼帚病株。
龙眼鬼帚病的发生同寄主品种、树龄、虫害和栽培管理等有密切关系。红核仔、牛仔、油潭本、大粒、普明庵、福眼、蕉眼、赤壳、大乌圆、石硖等品种较感病;而乌龙岭、信代本、东壁、广眼等品种则较抗病或耐病。一般幼龄树比老龄树感病。角颊木虱、荔枝椿象猖獗为害的果园通常发病较普遍而严重。采用带毒种子和病接穗培育的实生苗和嫁接苗发病率较高。栽培管理不善,树势衰弱,秋梢抽发不整齐或在寒潮到来时尚未老熟充实的秋梢往往容易发病。
鉴于龙眼鬼帚病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带毒种子、接穗和苗木的调运;园圃近距离传播则主要通过虫媒,故防治此病应采取以实施检疫和培育无病苗木为前提,以适时修剪,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以及时除虫控病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