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鸡是同翅目蜡蝉科蜡蝉属昆虫,又名龙眼蜡蝉、黄虫,长鼻子。体色艳丽;头额延伸如长鼻,额突背面红褐色,腹面黄色,散布许多白点;复眼大,暗褐色;前翅绿色,后超橙黄色,顶角黑褐色;足黄褐色,但前、中足的胫、跗节黑褐色;腹部背面桔黄色,腹面黑褐色,被有蜡质白粉,各节后缘为黄色狭带,腹末肛管黑褐色。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7-42毫米,
翅展68-79毫米,体色艳丽。头额延伸如长鼻,额突背面红褐色,腹面黄色,散布许多白点。
复眼大,暗褐色;
单眼1对红色,位于复眼正下方。
触角短,柄节圆柱形,梗节膨大如球,鞭节刚毛状,暗褐色。胸部红褐色,有零星小白点;
前胸背板具中脊,中域有2个明显的凹斑,两侧前沿略呈黑色;
中胸背板色较深,有3条纵脊。前翅绿色,外半部约有14个圆形黄斑,翅基部有1条黄赭色横带,近13至中部处有两条交叉的黄赭色横带,有时中断;这些圆斑和横带的边缘常围有白色蜡粉。后足橙黄色,顶角黑褐色。足黄褐色,但前、中足的胫、跗节黑褐色。腹部背面橘黄色,腹面黑褐色,被有蜡质白粉,各节后缘为黄色狭带,腹末
肛管黑褐色。
卵:近白色,将孵化时为灰黑色,倒桶形,长2.5-2.6毫米,背面中央有纵堤,前端有一锥形突起,有椭圆形的卵盖,60-100多粒集聚排列成长方形卵块,卵粒间由胶质物黏连,卵块上被有白色蜡粉。
若虫:初龄若虫体长约4.2毫米,酒瓶状,黑色。头部略呈长方形,前缘稍凹陷,背面中央具一纵脊,两侧从前缘至复眼有弧形脊。中脊两侧至弧形脊间分泌有点点白蜡,或相连成片。胸部背板有3条纵脊和许多白蜡点,腹部两侧浅黄色,中间黑色。
生活习性
龙眼鸡在中国福州年生1代,以成虫越冬。大约2月下旬、3月上旬越冬结束,开始取食活动。4月上至下旬及5月上中旬均见成虫交尾。4月下旬、5月上旬产卵开始。5月份为产卵盛期,6月下旬、7月上旬产卵终末。(野外成虫一般在6月末已经少见,个别可延及8月初)6-8为若虫期。9月上、中旬陆续出现新成虫(个别新成虫8出现),一般至12月下旬成虫进入越冬。
福州金山一带龙眼树株,一般于9月中开始陆续出现成虫,到第二年的6、7月,这期间出现成虫数有两个高峰:一个高峰出现在10月上旬新成虫期,数量较多;一个高峰出现在越冬后的成虫成熟期,数量较少。成虫的出现与温度有关,且平均气温28℃以上老成虫开始死亡;15℃以下越冬成虫数亦见下降。
调查结果表明,新成虫期雄虫数量多于雌虫,越冬以后一般雌虫数量多于雄虫。总的比例是雌虫稍多于雄虫,即雌成虫占总虫数的55.39%。成虫于12月下旬开始进入越冬状态,虫体明显不活动、不飞翔,停止取食。静伏于枝干上,大都在枝条分叉处的下侧。被触动时会缓缓向侧方逃避。翌年春天,气温回升,大约3月上旬越冬结束,开始取食,但还不活跃;能移动但一般不迁到他株。直到4月上旬开始活跃,飞翔也较频繁。1月中、下旬气温较低,田间调查越冬死亡率为13%。
成虫刚开始活动时,大多出现在树干的下部,以后随取食移动而向上爬行。早春很少活动、飞翔,4月份开始较为活跃,并见飞翔。5月上、中旬飞翔频繁,此时每逢雨过天晴,田间常见虫子飞翔,作短途抛物线状或长距离的飞行,一般高度为1.5-3米,远近不等。
成虫吸食枝干的液汁,选好适宜位置,除了受惊动外,很少移动。一般一天取食1-4个地方。曾观察到一头雌虫在同一地方取食达天还没移动位置。夜间极少移动,一直在取食或不取食。
成虫移动位置时,一般左右晃动,向左或右上方移动至适当位置继续取食。但雨天湿大,常见成虫从小枝向大枝、主干爬行,集聚于较下面的避雨处吸食。
主要为害龙眼,也为害荔枝、橄榄、柚子、柑桔、黄皮、鸟桕、桑、臭椿、芒果、梨、李、可可。产卵多在龙眼树干,其次荔枝、梨、榕、百合欢、木麻黄也有,以及其他寄主植物。
龙眼鸡成虫体上有一种寄生性天敌,龙眼鸡寄蛾(学名:Fulgoraecia bowringii Newman)以幼虫在龙眼鸡成虫腹部背面寄生,是为外寄生。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东南亚、中国、印度、缅甸、泰国。
中国分布: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已知:福建(福州、莆田、仙游、泉州、晋江、厦门、漳州、诏安、漳浦、长泰、全省分布,闽北较少)、浙江(平阳、苍南)江西(戈阳、定南)、湖南(湘西、湘中、湘南)、金门、广东(湛江、徐闻)、香港、广西(南宁、钦州、玉林)、海南、贵州、四川、云南(景洪、河口、付宁、耿马、勐海、峨山、元江)。
繁殖方式
雄虫从后侧靠近雌虫,以前足触及雌虫翅膀,雌虫则略向前避却,雄虫再次趋进,连续数次,雌虫稍张翅膀,两虫腹末靠近而交配,雄雌交叉近直角形。交配中雌虫能如常活动和取食,雄虫则随之活动,如遇惊忧,雌虫带着雄虫逃跑,这时两虫拉成一字形。交配后雄虫退至雌虫的后侧,长久不离。交配大多在上午至下午点进行,也见于其他时刻,历时5-7小时。一般为一次交配,也有多次者,曾见一雌交配三次。交配过的虫子前翅臀角附近一般破裂。雄虫交配后2-5天死亡。交配后的雌虫经7-14天后产卵。
龙眼树纱网内饲养及田间观察显示,5、6为成虫产卵期,并以5月上、中旬为主。福州1983年产卵寄主选择性调查表明,大部分卵产于龙眼树枝干上,占总数的73.2%,其次为橄榄树12.5%;荔枝树5.33%;梨树3.33%;还可产于榕树、百合欢及木麻黄树上,都只占1.78%。大多产于树干较为平坦、通风隐蔽处,一般在树干1.5-2米高处;也有产于离地面仅5-6厘米处,拨开树干基部周围杂草才能发现。
产卵前,选择树干较为平坦适宜处所,雌虫在其周围爬行2-圈,腹末分泌胶液把产卵处湿润,然后在左下方开始产卵,边产边向上方移动,从下而上,同时分泌胶液把卵粒与树干、卵粒与卵粒之间粘连,成为一列;然后虫子退到这一列的右下方开始产第二列,如此直到产毕。这时卵块表面褐色(胶体的颜色),雌虫在卵块表面上下爬行数次,同时把腹部分泌的白蜡粉涂于卵块上,涂抹时虫体左右晃动,直到整个卵块着粉成为白色为止,这就成了一块白白的长方形卵块。
每一卵块的卵数,调查45个卵块计算结果:100粒以上的占11%,最多的136粒,最少的只有28粒;81-100粒的卵块数最多,占64%;61-80粒的卵块数次之占20%。雌虫一般只产一次卵,但如受惊忧,可以有间歇现象。多在下午产卵,一般经历4-6小时。观察不同时期产下的1卵块,卵期19-31天,平均25天;孵化率96-100%,平均98.2%。同一卵块的卵粒一般在5小时内全部孵化完毕。
孵化时,若虫以头部的压力顶开卵盖,然后扭动虫体逐渐脱离卵壳,舒展身体;这个过程大约需时4分钟。初孵若虫体白色,转移至枝干上,后变为灰色,再转深变为黑色,此后虫体活跃,左右摇晃,四处扩散。大部分向上爬动,善跳跃,水平冲跳距离10-20厘米,有一些若虫掉落树干基部的地上或草丛中。
物种危害
主要危害龙眼,盛发时,虫口密布于枝叶丛间。成虫、若虫以口针从栓缝插入树干和枝梢皮层吸食汁液,被刺吸后皮层渐次出现小黑点 数量多,发生严重时,能使树势衰弱,枝条枯干,落果或果实品质低劣。其排泄物可致煤烟病。在龙眼、荔枝、橄榄、芒果混栽之处,发生虫口数量尤其多。若虫善弹跳,成虫善跳能飞。稍受惊忧,若虫便弹跳逃逸,成虫弹跳飞逃。
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