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思礼
任中国国家建委房屋抗震所副所长
龚思礼,30年前任中国国家建委(现建设部)房屋抗震所副所长,主编了建筑抗震设计手册(精)/建筑结构设计系列手册。
人物简介
龚思礼,30年前任中国国家建委(现建设部)房屋抗震所副所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龚思礼通过对唐山大地震中建筑震害的总结,并借鉴唐山大地震的经验教训主导修订了中国建筑抗震标准。
回忆地震
唐山发生地震的当天上午9点,时任中国国家建委(现建设部)房屋抗震所副所长的龚思礼正在上海市主持一个会议,一位工作人员走了进来,对他耳语几句,他走到隔壁接了个电话,对方在电话那头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几乎所有的房屋倒塌,抗震所已经派出小组赶赴现场。” 之后,龚思礼从上海返回北京,先去考察了天津房屋损坏情况,然后赶往了唐山。
10年后,龚思礼带领他的同事做出了对唐山大地震中建筑震害的总结,并在随后借鉴唐山大地震的经验教训修订了中国建筑抗震标准。
7月24日早上,龚思礼做客搜狐聊天室,就唐山大震前后建筑抗震能力以及中国房屋抗震设防标准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反思建筑
现年78岁的老人、当年任中国国家建委(现建设部)房屋抗震所副所长的龚思礼感伤不已。国家地震部门以前对唐山定的建筑防震标准是抗6度烈度,显然,对于9度烈度以上的强烈度地震,那些房子就像纸糊的一样。在后来的测定中,烈度为11度的极震区的面积约为47平方公里,里面没有一间房是依然站立着的。
震后,中国对唐山的教训进行了充分的总结。上世纪50年代,民用建筑一般是不考虑防震的。1966年邢台地震后,国家建委成立了抗震部门,制定了一个房屋抗震标准,但只限于京津地区使用,北京抗8度,天津抗7度。这份在教训中不断完善的规定,经过1974年、1978年、1989年三次修订之后,在2001年7月形成了全国通用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并成为国家标准。
地震元凶
当年,地震波破坏了唐山市的65万余间房屋。由P波和S波组成的地震波上下左右震动,先是P波挤压拉伸岩石,带来地震的第一轮破坏;随后,更具破坏力的S波把建筑物从地基上拉倒。中国国家地震局的黄相宁,从1967年开始,跑遍了唐山-滦县-承德一带的燕山山脉,进行地应力、跨断层测量。李四光明确提出:那里有一条明显的剪切状断裂带。跨断层研究是一项复杂的、艰辛的野外工作,规模不等的断层大则数百、上千公里,小则不足一米。
活动的断层是地震的元凶。黄相宁说:“我们做地震预测的理论依据来自老前辈李四光,他早年提出了地震假说,认为地下的岩石积累了应力,超过了弹性极限,就使岩石发生断裂,产生断层,形成地震。地壳里有很多断裂,它好像一所房子,也有一个结构。在这个结构里面,最受力的地方最容易发生地震。”地球上的断层多如牛毛,有的是有规律的,但有的却毫无章法,谁家的房子都有可能坐落在一条活动的断层上。按照李四光的观点,在第四纪末期有一次地壳运动,即东亚运动。通过卫星资料,可以看到断裂带是棋盘状分布的。黄相宁提出了“东亚构造体系”,从北京通州区一所普通民房地下延伸到上海宝山钢铁厂一角,从山西大同某处矿井的壁沿到江苏南京玄武湖下,有两条明显的大断裂带。历史上的数次大地震,就发生在这两条线上。
主要著作
龚思礼主编了《建筑结构设计系列手册》近十年来蓬勃发展的工程建设,重大的地震灾害,还有可观的抗震科研工作,提供了许多的抗震设计经验和成果,这是本手册编写的背景和基础。
龚思礼参加《建筑结构设计系列手册》编制工作的大多是参加《规范》修订工作或从事本专业的设计、科研和教育多年的专业工作者;本手册的出版希望能对从事设计、科研和教育工作的同行,在理解和应用《规范》方面有所帮助。
《建筑结构设计系列手册》共设十篇,根据新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编写,对规范内容作必要的阐述,并对设计原则和方法在规范的基础上作补充和引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4 21:26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回忆地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