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惠兴,1940年7月19日出生于上海市,航天遥感、光电技术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40年7月19日,龚惠兴出生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
1958年7月,从上海市东昌中学毕业;9月,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自动控制理论专业学习。
1963年7月,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就读自动控制专业研究生。
1967年年底,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1968年1月,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航天遥感室主任、副所长、总工程师。
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
1991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91年3月—1991年6月,在海外国语学院英语培训班。
1992年1月—1994年1月,担任“神舟”号载人飞船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1994年1月,担任国防科工委(现总装备部)卫星有效载荷及应用专家组专家。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遥感技术)。
1998年1月,担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学部副主任。
1998年5月—1998年6月,参加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三期党外知名人士研讨班。
1999年1月,担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兼职院长;同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01年12月—2006年4月,担任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龚惠兴早期从事红外地平仪研制,用于中国通讯卫星飞行姿态测量。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在中国国内首先进行航天红外遥感仪器——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的研制,解决了系统设计、性能检验和辐射定标方法,提出增加海洋观测通道。提出并完成了风云一号—03、—04星的十通道扫描辐射计的研制,该卫星2000年起被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列为国际业务卫星。1992年—1994年初任国家载人飞船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推进了中国航天遥感和空间科学实验技术的发展。提出并研制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在神舟三号飞船上运行试验成功。成功地进行了多次生物材料的空间微重力长晶试验。
根据2021年4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网站显示,龚惠兴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
根据2021年4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网站显示,龚惠兴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共10余项成果。
人才培养
龚惠兴在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专业招收研究生,方向为:光电技术、遥感技术。
龚惠兴认为:做一样事情与做好一样事情,不是一个概念。要做好一件事情,就要花费很多精力。大到一个项目的方向,小到一块电路板,都要一丝不苟,认真对待。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龚惠兴为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成功、卫星海洋遥感提前起步和使中国航天遥感从胶片摄影发展到光电传输探测作出了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龚惠兴是中国航天光电遥感技术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在航天遥感和空间科学实验两个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果的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评)
龚惠兴是空间红外光电技术和航天遥感技术杰出开拓者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维护与安全技术的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
丁雷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