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形小刺蛾
刺蛾科眉刺蛾属昆虫
龟形小刺蛾,Narosa nigrisigna Wileman,刺蛾科眉刺蛾属的一种昆虫。分布于河北、北京、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主要危害有梨、柿、枣、石榴、樱桃、杨梅、梅、李、板栗、茶、栎等多种植物。幼虫蚕食叶片。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约6~9 mm,翅展18~25 mm。体白色,头胸部被灰白色毛丛。触角丝状,黄褐色。复眼黑色或黑褐色,下唇须特别突出。前翅灰褐色,翅面散生有白色或深褐色云状斑纹,亚外缘线及中横线间具一“S”形黑斑,翅中央具一褐色宽带,宽带中间具一平行于外缘的白线,宽带内侧具9个小黑点;后翅淡黄褐或白色,外缘处白色,上具浅黄褐色横纹。前足较短,白色杂有褐色斑纹;中后足白色有长毛。
椭圆形,扁平,光滑,乳白色。
幼虫
老熟体长8~10 mm,宽5~7 mm。近椭圆形,龟状;翠绿色,体表光滑,略角质化,无刺突与刺毛。有金黄色纹,亚背线黄色,背线与侧线处每节各具一暗色斑点,前胸红褐色,中胸背板深褐色,其上具淡黄色斑点6个,间或背腹中部数节亚背线处有红点2~4对。
体长5~6 mm。乳白色,头部略带褐色,复眼近黑色,前翅芽尖端突出于体外。
椭圆形,体长5~7 mm,宽4~5 mm。似腰鼓,茧壁坚硬光滑,灰褐、褐或白等色,其上具深褐色纵向条纹和白色横向条纹,中部褐色较深,两端各具一白色或灰白色圆斑,其边缘深褐色,中央亦具一深褐色圆点。
生物学特性
四川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于寄主枝干上结茧越冬,少数于叶背结茧越冬者。次年4~5月间陆续化蛹;5月中旬至6月初为成虫羽化盛期,5月中旬到6月中旬为产卵期。5月下旬到7月上旬为幼虫期。7月间幼虫陆续老熟化蛹。7月中旬开始出现第1代成虫。10月间发生的第2代幼虫老熟后,即陆续开始结茧,并进入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雌成虫羽化后的l-2日即可开始交尾与产卵。卵多散产或3~5粒—起产于叶片背面,单雌产卵8~13粒。卵期7 d左右。越冬代成虫羽化率高,但落卵量低。幼虫共6龄。1龄幼虫乳白色,常栖息于叶背。仅能食害下表皮与叶内,残留表面,被害部位出现黄绿至枯黄半透明斑点;2龄幼虫黄绿色,取食叶片时,常将叶片咬成孔洞;3龄幼虫浅绿色;4龄翠绿色,亚背线出现黄色;5龄幼虫体四周黄绿色,背面绿色,隐约可见菱形、椭圆形或三角形斑纹;亚背线黄色,亚背线与侧线处各节具暗色点一枚,间有个体中部数节亚背线处尚有2~4校红点,中胸背板深褐色,其上具淡黄色斑;6龄幼虫的斑点与线纹的色彩较5龄幼虫明显,以后即进入老熟幼虫接近化蛹。3龄以后幼虫食量增加;常蚕食叶尖与叶缘成不规则的缺刻,严重发生时,可将叶片全部食光,仅留主脉。幼虫多取食成长叶片与老叶,间或也为害幼嫩叶片。幼虫为害至老熟后于枝条或叶背结茧化蛹,第l代茧有部分结在叶背,第2代则大多于寄主枝干上结茧。
防治方法
1.结合园内冬季与早春的修剪管理,及时剪除越冬虫茧,并集中烧毁。
2.利用成虫的趋光习性,结合测报,于各代成虫始发期设置黑光灯或其他灯光,可诱杀成虫。同时还可消灭园内其他有趋光性的有害成虫。
3.成虫产卵高峰期或幼虫孵化初盛期用药防治,具有见效快、收效高的特点。常用农药有:50%杀螟松乳油、50%对硫磷乳油、50%马拉松乳油、90%敌百虫晶体、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2.5%功夫乳油,2.5%敌杀死乳油、10%二氯苯醚菊酯乳油、20%灭扫利乳油、20%来福灵乳油、20%速灭扫丁乳油8 000~8 500倍液。在气温25℃,相对湿度为80%左右时喷洒100亿/g的青虫菌、苏云金秆茵等微生物农药350倍液,对幼虫有明显的防效。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4 08:0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