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是德国思想家
卡尔·马克思未完成的经济学哲学著作。手稿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32年才首次全部发表。
内容简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由写在三个笔记本中的手稿组成:笔记本I共27页,主要包括对
亚当·斯密学说中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这三个经济学范畴做比较分析,揭示了亚当·斯密学说的矛盾,详细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
异化劳动问题;笔记本Ⅱ只保留下四页(第40—43页)手稿,前面都已散佚,主要论述了有关
私有财产问题;笔记本Ⅲ则是页码并不连贯的散张,主要是关于私有财产和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论述,对当时的各种共产主义理论的考察和评述,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有关分工和货币的两个片断,还有一篇《序言》。在该书中,马克思从
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各种历史文献和思想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考察,并且在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中,提出了新的经济学、哲学和共产主义的理论观点。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1844年4月至8月,马克思在巴黎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它是马克思从哲学领域逐步深入到经济领域研究人的解放问题的重要思想成果。自《
莱茵报》时期开始的理论与现实的碰撞,到《
德法年鉴》时期的彻底反思,马克思确认了国家与法都植根于市民社会之中。因此,要理解社会现实必须要运用经济学来解剖市民社会。到达巴黎后,马克思接触了大量社会主义思想,近距离感受了现实的工人运动,这使他更加领悟到现存世界的批判绝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而是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实践问题,要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需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同时,
恩格斯《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发表也推动了马克思去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1843年10月,马克思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广泛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之中,先后仔细阅读了包括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让·巴蒂斯特·萨伊、
詹姆斯·穆勒、弗·斯卡尔培克等在内的15位古典经济学家的19部经济学著作,写下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第一批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正是马克思深入研究了政治经济学之后的一份心得,不仅批判了对现实永恒化理解的国民经济学观点和对现实思辨理解的黑格尔观点,而且比较系统地阐释了人学思想、异化劳动理论、共产主义观等,形成了关于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多方面问题的基本观点。
作品思想
首先,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做了深刻的批判。他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后的依据,竭力美化资本主义,宣扬工人阶级和资本家的统一,力图永远保持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论述中把虚构的情况作为他们理论的出发点,离开了具体的历史事实,不了解经济运动的实际联系与运行规律,因而“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在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研究资本主义的任务和方向,即以现实的经济事实为出发点,不仅要深入研究使工人陷入贫困并沦为机器的资本主义制度,还在此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做了科学的预言,即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将“是整个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
其次,马克思批判地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概念,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将其与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初步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思想,但其并不是从抽象思维出发,而是从经济关系,特别是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出发,形成了异化劳动思想。而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马克思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资本与劳动的不可调和的对立,阐明了私有财产的存在和异化劳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异化劳动给工人阶级和整个人类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必须消除异化劳动,使社会从私有财产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而这些只有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才能完成。对此,马克思强调指出,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从而对共产主义进行了初次的阐发。
最后,马克思在手稿中还论述了劳动实践对于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的伟大意义、指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同时,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也阐发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成果,并借鉴了这一辩证法思想,从而在异化劳动理论架构内构筑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三大阶段,即劳动未产生异化的阶段、异化劳动阶段和扬弃异化劳动的阶段,并对自然史、人类史以及美的规律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见解。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工资、资本的利润以及地租三种财富分配形式,并在对私有财产的追问中,发现了劳动者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最重要根源,发现了人类史本质上是在劳动基础上的发展史,从而创立异化劳动理论,对国民经济学以及黑格尔唯心史观展开了全面的批判,提出了现实的人的学说,以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理论,以及以财产为形式的社会阶段理论,揭示了阶级冲突的本质及其扬弃这种冲突道路。虽然马克思这时期还没有提出完整的
剩余价值学说,还没有从生产的角度揭示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但是马克思已经亮出了自己终生研究的主题,为马克思的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作品影响
虽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一些问题的阐述还留有明显的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
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标志性著作。该书从生产劳动实践出发阐述经济学的一系列问题,并在深入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基础上,阐明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该书运用异化劳动论证了共产主义条件下对异化的克服,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等,都显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光辉起点,是人类社会“历史之谜的解答”。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在西方现代哲学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苏联东欧思想界、当代中国思想理论界,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引起人们对于手稿中思想的一次次诠释,显示出它的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作品争议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问世以来,围绕它展开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学者们甚至由此把马克思的哲学分为“青年马克思”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两部分。推崇它的人认为,该书中的思想是“概括马克思的全部精神的唯一文献”,“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正隐秘的含义”,对论证“新马克思主义具有决定的意义”,是“马克思的中心著作”。另一些“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对该书持另外的态度,认为只有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著作才是代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认为该书是马克思早期不成熟的观点。
出版信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27年,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达·梁赞诺夫将手稿第3部分整理后,发表在俄文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卷上,后重印于192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3版上,标题为《〈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但是并没有引起广泛注意。1929年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法文杂志上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和《关于需要、生产和分工的札记》为标题发表了一些片断。1932年,德国社会党人S.朗兹胡特和J.P.迈耶尔对手稿进行整理后,用原文发表在《卡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早期著作)》第1卷中,标题是《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这个版本略去了手稿的第一部分。同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第1部分第3卷首次用原文全文发表了手稿,标题是《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手稿中文有两个《全集》版本,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的版本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的版本。单行本共有三个,即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丕坤译本,1985年人民出版社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译文排印的版本,以及2000年人民出版社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译文排印的版本。
作者简介
卡尔·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最后在耶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从事新闻工作,担任过《莱茵报》的主编。1844年,他创办《德法年鉴》,发表一系列文章,标志着他的世界观转变完成。同年和
恩格斯在巴黎会见,结下终身友谊。不久因从事革命活动被驱逐,迁居布鲁塞尔。1847年,他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影响广泛的《
共产党宣言》。1848年,他回德创办《
新莱茵报》参加斗争,再次遭驱逐。他先到巴黎,后定居伦敦。1867年,他最重要的著作《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864年,他创建了
第一国际。晚年,他继续撰写《资本论》。马克思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全世界工人阶级所接受和实践,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