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香港股灾
股灾
1973年股灾暴发前,有两件事情将群众的热情推高至顶点。
背景介绍
1972年,借着中美会谈,尼克松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中(西)德建交、中英关系改善的国际大背景,香港股市万马奔腾,高潮迭起。1973年,越南战争停火,港府宣布兴建地铁,各公司相继派息并大送红利,加之西方金融继续动荡,香港股市更加狂热,宛若遍地黄金。1969年至1972年短短4年,恒生指数最高猛升7倍,成交量狂飚16倍。在“只要股票不要钞票”的观念刺激下,香港市民一窝蜂抢购股票,一路高歌的股价远远脱离了公司的实际盈利水平,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以至于制度上的创新和变革都被忽略了。
被挑起来的寻金美梦引发的股市狂潮几乎淹没了一切。由于交头过分活跃,有交易所甚至疲于应付而被迫宣布压缩交易时间。在股市炒得热火朝天时,批评众多企业在股市“一拥而上”、力劝大家警惕市场风险的文章接连不断,就连汇丰银行主席也公开呼吁小心股市过度投机,可这样的声音没有人听得进去。据当年的报纸报道,港府曾印制了诸如《购买股票须知》之类的册子,放在银行或证券交易所,免费派发,可误信“买股可以致富”的股民埋首炒股,那些小册子与灰尘相伴多日后被无奈收回。
如脱缰野马般暴涨的股市并未能与经济因素相契合,行情过急、过剧、过滥的膨胀与扩张,终于乐极生悲,酿成股灾。从1973年3月至9月中旬,恒生指数从1700多点跌至500多点,一些炙手可热的蓝筹股,最低限度跌去了七成半,次年,中东石油危机爆发,美国、西德、日本猝不及防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西方各国股市一泻千里,覆巢之下,香港焉有完卵?恒生指数在上年狂跌75%之后再跌60%!
处境最糟的总是接到最后一棒的散户。因为先前差不多所有参与买卖股票的人都能获利,所以就有人辞去工作全心全意投入股市,不少人简直如痴如醉,乐而忘返,当市场突然翻脸大跌,兴高采烈的人们顿时呆若木鸡,部分人一夜变疯,有的因突然失去所有财产而走上自杀自毁之路。
在一浪接一浪的炒买炒卖、企业倒闭、停牌和合并浪潮下,一向信奉不干预市场的港英政府立法局在1974年通过了《1974年证券条例》、《1974年保障投资者条例》。同年4月及8月,香港先后成立了证券登记公司总会、证券交易所赔偿基金,期待以此拨乱反正,恢复市场秩序。
成立
1969年由李福兆先生牵头的一群华资经纪暗中筹备一间华人的股票交易市场远东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并于12月17日开业,由此开始了普通市民参与证券及股票买卖,当时恒生指数于12月29日创下160.05当年新高,其后股市节节上升,1971年9月20日创下406.32新高位,不足两年上升1.5倍。
其后两间以华人为主要对象的交易所先后成立,1971年3月15日由当时的金银业贸易场理事长胡汉辉等倡议的金银证券交易所(The Kam Ngan Stock Exchange Limited)开业,1972年1月5日由陈普芬等人创办的九龙证券交易所(The Kowloon Stock Exchange Limited)成立,1970年1月20日由新界领袖陈日新创办的亚洲证券交易所在香港注册成立,并计划在1973年2月18日正式开业。为了阻止更多的证券交易所成立,政府公布《1973年证券交易所管制条例》(The Stock Exchange Control Ordinance),重罚经营未经认可的交易所之人士及抑制证券交易所之增加。至此四会并存的局面形成,并维持至1986年四会合并为止。可见当年证券及股票市场发展之炽热。
“置地饮牛奶”事件
恒生指数由406.32调整至1972年1月27日的323.95后,继续扶摇直上,到年尾12月29日上升至843.40,不足一年时间上升1.6倍,其间多种现时的蓝筹地产公司上市,值得一提的是华资地产五虎即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恒隆地产、合和实业、大昌地产。当中以长江实业及新鸿基地产发展最为远大,前者后来多次挑战英资地位,后者超越置地成为全港最大型地产公司。
1972年10月30日发生香港开埠以来最大规模的收购战:英资置地与牛奶公司主席周锡年爵士及华资地产商华懋王德辉争夺牛奶公司控制权,即所谓“置地饮牛奶”事件:置地以两股面值五元现金,交换牛奶股东手上一股面值七元五角的股份,双方于报章上作出广告战,一时成为市场焦点。
市上又有传外资利获家集团利用香港市民对股市的认识不足,作出财技在市场制造炒风,即所谓“过江龙饱食远扬”事件。而由于当时对于公司上市监管不足,大量空壳公司上市混水摸鱼,最典型例子莫过于有“香港黐线”(“黐线”粤语中即是“神经病”的意思)之称的香港天线及同等人创办的香港电脑上市。
深远影响
进入1973年,市场继续疯狂,于3月9日高见1774.96,于三个月内再上升1.1倍,政府为冷却股市,曾出动到消防员以消防条例禁止股民进入华人行买卖股票,即所谓的“消防员到交易所救火”。同时市场出现一些如“鱼翅捞饭”、股民辞工全职炒股、“鲍鱼煲粥”、“用老鼠斑鱼蛋”、“用大牛(港币500元钞票)点烟”等疯狂现象,而牛奶收购战进入高潮,置地利用股民对股市知识缺乏,宣布一送五红股,当年股民没有“除息”、“除权”的概念,不知送红股实乃数字游戏,争相抢购,加上当年股票过户需时,冻结大量置地股份造成市场假象,曾经由12元,炒至历史新高67元。当置地除权时股价调整至六份之一,再加上市场出现假冒合和实业股票,担心所持股票成为废纸引起市场恐慌。4月4日税务局突然在各大报章刊登“买卖股票之盈利须纳资本增值税”,人心更加不安。
踏入1974年中东发生石油危机,香港实施灯火管制,和记洋行受到股灾波及,由高点44元,下跌至1元多,1975年9月,和记国际召开股东大会,董事局要求股东供股以解除公司的财政危机,但被汇丰银行所代表的股东所否决,而债权人则正循法律途径要求清盘。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董事局被迫接受汇丰银行的建议,由汇丰银行注资1.5亿港元收购和记国际33.65%控股权,汇丰银行成为和记国际的大股东,由“公司医生”的韦理(W. R. A. Wyllie)入主整顿。
1974年12月10日恒生指数下跌至150.11,跌幅达91.54%,只及1969年时的水平,而1774.96的高位则要待1981年7月17日的1810才略为打破,其后再跌回其下,要待1986年四会合并及推出恒生指数期货及引入外资经纪行才正式站稳其上。不料翌年再爆发股灾,恒指于1987年10月19日和26日共急泻33.33%,复见1894点,最后要到1990年打破4000点以及于1993年12月穿破10000点才稳定上升至1997年的16000点之上。
具体数据
一,事件
1973年股灾暴发前,有两件事情将群众的热情推高至顶点。
1,汇丰银行宣布高配送:每股派3块5的股息及5股送1股。同时,将1股拆成10股细股。
2,港府透露,计划兴建地下铁路。
二,成交量
1973年1--3月的成交量分别为94.49亿,95.43亿,94.93亿,全季成交284.85亿。
比1971年全年成交量(147.93亿)高一倍,相当于1972年全年成交量(437.58亿)的70%
三,顶点
1973年3月9日(周五),没有特别的利好,也没有什么显著的资金涌入,指数却飙升至1774.96点的历史高点。
同时,单日成交达6.19亿,相当于比平时正常的成交量高了30%左右。
而下一个交易日,3月11日(周一)的成交量,又回落至4.9亿。
四,时间
1973年3月见顶,至1974年12月150点见底,历时21个月。
其中,仅在下跌14个月时,即1974年5月,出现过一次象样的反弹,从5月1日的290点反弹至6月14日的466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19:45
目录
概述
背景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