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是2005年
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刘士林。本书主要阐述了学人发生的两个条件即“一种纯粹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一种为学术而学术的生活方式”。本书是以刘士林博士论文 《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 为基础修订而成。根据刘梦芙先生的研究,此书差错百余处。
学人之诗的第一重内涵可称之为“诗之新声”。学人之诗可略分为远、近二源。学人之诗的远源在于宋代的“才学诗”或“议论诗”,其近源则在于晚清民初的“不专宗盛唐”而以“宗宋”为主旨的同光体。同光体诗“喜用冷僻故实”和“寄托遥深”这两个特点,恰好分别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为学人之诗奠立了基本范式。
学人之诗的第二重内涵可称之为“学之别体”,即学人之诗是作为其学术整体之一有机部分而存在的。其表层结构即“诗中有学”。这是由于学人本身作为“读书人”或“大学者”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其深层结构则为“诗中有人”。对这些不同寻常的文字、意象与学理予以深入解读、梳理,不仅可以直接还原、钩沉出他们隐蔽在“冷僻故实”与“寄托遥深”背后的精神世界,而且更可由此而建构出一种以“学人之诗”为研究对象的微型中国现代思想史。
中国学人本身是20世纪中国的产物,它根源于中国现代学术独立意识的产生,并随着中国现代学术走向独立的艰苦历程而进化和发展着。而这些现代学者在这个过程中以“言志”和“缘情”方式所留的诗篇,也就为《20世纪中国学之诗研究》提供了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刘士林,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诗学、当代文化研究,原创性成果有“非主流美学”、“中国诗性文化”、“新道德主义”新世纪以来主要致力于“现代学者旧体诗词”、“中国美学与江南文化”、“都市文化的历史源流及现代阐释”等学术领域的开拓与研究在《文艺研究》、《
文艺理论研究》等报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与论集多种,代表性著作有《中国诗性文化》,(1999)、《先验批判——20世纪中国学术批评导论》(200)、《澄明美学——非主流之观察》(2002)、《新道德主义》(2002)、《苦难美学》(2004)|《西洲在何处——江南文化的诗性叙事》(2005)等。其中,《中国诗性文化》等著作曾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主编有《江南话题》、《文化中国·边缘话题》、《诗性智慧》、《中国人文叙事》等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