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式水陆坦克(英文:Type 63 Amphibious Tank,中国工厂代号:WZ211),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第一代水陆坦克,由
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研发。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气象和地形条件十分复杂的国家,尤其是南方,丘陵地和水网稻田地多,河川纵横,气候湿热,单靠一种中型(主战)坦克,不能满足不同地区的作战需要。但在1960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仅有一个水陆坦克团,装备的是从国民党军队缴获来的美制老“水牛”(LVT-2)。说是“水陆坦克团”,但实际上装备的是二战时期老掉牙的水陆两栖装甲输送车,装备陈旧,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沿海和南方地区作战的需要。
63式水陆两用坦克是中国参考苏联PT-76水陆坦克(ПТ-76水陆坦克),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水陆坦克。中国在1950年从前苏联获得了一些PT-76水陆两栖坦克。中国以PT-76为参照,开始本国水陆两栖坦克的预先研究。在1959年复制PT-76型的最初原型被201所和617工厂完成了,而且少量原型在1960年被交付到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制历程
样车试制
1958年8月,由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部和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六局共同下达了水陆坦克的设计任务书,研制代号为“211”水陆坦克。任务书责成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四系(装甲兵工程系)和二机部60研究所分头进行设计方案论证。经过2个月的紧张工作,2个设计组分别完成了方案论证。1958年11月,召开了水陆坦克的方案评比会议。参加评比的方案为哈军工四系的“斜轴式”和60研究所的“水道纵贯全车式”。会议决定成立统一的设计组,初步确定以哈军工四系的方案为基础,合并两方案的优点,开展进一步的设计工作,并确定由陕西615厂负责样车试制。
坦克设计组于1958年11月下旬赴陕西615厂,开始了全面的设计工作。经过3个月的日夜奋战,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技术设计任务。615厂随即投入了211水陆坦克的样车试制任务。全厂投入了技术工人233人,于1959年4月1日完成了第一辆样车的试制任务。到1959年6月,工厂共完成了3辆样车的试制任务,随即在虢镇-宝鸡公路、北京十三陵水库、广州、武昌等地开始了一系列陆上和水上性能试验和演示性试验。
1959年11月25日,
朱德元帅、
贺龙元帅、
罗荣桓元帅、
陈毅元帅、
叶剑英元帅、陈赓大将在装甲兵司令员
许光达大将的陪同下,参观了211水陆坦克等的表演性试验。
211水陆坦克上装的是85毫米坦克炮,比原型PT-76上的76毫米火炮口径要大,威力也大得多。后来的一系列陆上和水上射击试验表明,85毫米坦克炮装载在211坦克上取得了完全的成功。而最大的考验是水上横向打炮。由于85毫米火炮的后坐力加大,坦克的横向抗倾覆力矩小,弄不好水陆坦克会发生侧向倾覆。水上射击试中,211水陆坦克横向晃了几下便恢复了平稳,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1961年5月,时任装甲兵副司令员
贺晋年在江苏苏州市主持召开了水陆坦克设计方案审查会议。会议决定对原211水陆坦克进行全面改进设计,设计牵头单位为装甲兵科研所,总设计师为杨楚泉,副总设计师为杨祖燕、周复生、曹明先。重新设计的211水陆坦克对原样车进行了60项改进,小批量生产了30辆,解决了水上航速低、高速航行时车首扎头、水密封性差等重大问题,为后来的定型试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渡海试验
1962年5月,615厂完成了2辆正样车的总装任务,随即运抵苏州开始国家定型试验。2辆正样车共完成了陆上行驶里程2500千米,水上航行169个摩托小时,横渡长江和10小时内河连续航行的任务,后又完成了2650千米的补充试验。试验表明,211水陆坦克具有强大的火力和较好的陆地和水上机动性,操纵灵活,平均行驶速度高,有一定的抗风浪能力,保养维护较方便,已基本具备了设计定型条件。经申报后,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于1963年3月批复,同意211水陆坦克定型,正式命名为1963年式水陆坦克,简称63式水陆坦克。
63式水陆坦克是中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独立研制的两栖战斗车辆。它的火力和陆地及水上机动性均优于苏联的PT-76水陆坦克。63式水陆坦克曾荣获1964年国家经委、国家计委颁发的新产品“国家二等奖”,其水道夹层冷却装置同时荣获国家“科学发明奖”。总设计师杨楚泉同志荣获提前晋级的奖励,设计组长朱洪慈同志荣立二等功,9名同志荣立三等功,13人受到嘉奖。
坦克概况
63式水陆坦克,1958年10月开始设计,于1960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并交部队试用。根据试生产和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又作了改进,于1963年3月设计定型,命名为63式水陆坦克并投入批量生产。63式水陆两用坦克主要技术数据和武器:战斗全重18.4吨,乘员4人,公路最大速度64千米/小时,抗风浪能力三级风,1.2米浪高,主要武器口径为85毫米口径的62-85Tc式线膛
坦克炮,另备7.62毫米
并列机枪和59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各一挺,该坦克备有
夜视仪。该车其动力装置为水冷
柴油机,传动装置为机械式,悬挂装置为扭杆式,水上推进装置为
喷水推进式。火控及观察瞄准炮塔电传动装置和车长、炮长观察瞄准仪器。变型车有77式水陆装甲输送车76式水陆坦克抢救车。中国总共生产了1500多辆63式坦克,部分出口到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军队使用大约500辆该型坦克,同样还有不少数量的63式坦克在朝鲜、巴基斯坦、苏丹、越南和其他国家服役。
列装入役
63式水陆坦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队和地面部队装甲师的侦察基地服役以及军售。
技术特点
63式水陆坦克在总体设计上考虑到了水陆坦克作战的各种特点,合理地解决了坦克在陆上和水上不同环境的矛盾,满足了在陆上和水上的使用要求。该坦克采取了发动机纵置,动力传动装置后置,战斗部分居中,驾驶操纵部分位于最前部的布置。在陆上使用时,除装甲防护能力较弱和外廊尺寸稍大外,具有陆上轻型坦克的战斗性能。
为满足水上性能要求,在总体设计上采取了尽可能增大排水量、对全车的零部件设计和外购悠扬的选用尽可能地减轻重量并采用了中空的大负重轮以提高浮力等措施。通过合理的线型设计和重量重心配置以及喷水推进装置设计使坦克在水上行驶具有较好的适航性和机动性。经试车和水上射击证明车辆在水上有较好的行驶稳定性、射击稳定性和抗巨流能力。车首较高并装有防浪板;车内装有机动泵、电动泵和手摇泵等排水装置,可能保证坦克在水上行驶的安全。
63式水陆坦克与PT-76一样选择坦克结构,强调火力,以陆上性能为主,以水下性能为辅,适用于内陆江河、湖泊、水网稻田地域的作战。它的总体布置与59式坦克基本相同,驾驶室在前、战斗室居中、动力和传动室在后。为了确保坦克在水上行驶时有足够的浮力,车体较大,车体各部分连接部位密封良好。炮塔座圈外缘上装有橡胶密封装置。车体前部倾斜甲板上安置了可控制的防浪板,专用以防止水上航行时坦克车首涌水。
衍生型号
63式水陆坦克针对部队在使用中所暴露的问题,于1979~1980年进行了较大改进,主要是将变速操纵改为单杆操纵装置、增加高射机枪防护板和锁扣式安全门开启装置、蜗卷弹簧限制器改为橡胶缓冲垫,冬夏两用驾驶椅靠背;轮辐式诱导轮以及加工工艺和材料等方面的改进。从1980年起按改进后的标准投入生产。
63式水陆坦克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又发展了几种变型车,都用63式水陆坦克底盘。
63A
63A式水陆坦克(内部代号:ZTS-63A)是63式水陆坦克的一个大幅改进型号。63A式水陆坦克与63式水陆坦克的底盘基本相同,安装一门新的105毫米火炮,采用计算机处理火控和一台新的发动机,据外媒报道,63A式水陆坦克装备中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约几百辆,并主要部署在在台湾海峡附近。63A水陆坦克装备的是长身管105毫米高膛压低后坐力坦克炮,这是该炮第二代改进型号,炮膛抽烟装置改为与火炮同轴结构。
为了要准备对台湾岛上的可能水陆两栖攻击,中国人民解放军需要一种新的水陆两栖坦克能够从海面10公里上的坦克登陆舰上登陆和以一个较高的速度(14公里/小时)到达海岸。这种机动性能够让中国海军舰艇减少来面对敌人的导弹、飞机、舰艇和水雷的威胁,而且增加浮渡阶段的坦克的生存能力。
设计改进
中国在1960年早期研制的63式水陆坦克,设计主要用于在内陆的河和湖等河流穿越操作。陆地战斗仍然是它的最主要任务,而且水陆两栖能力只列为第二位。63式不能在恶劣的海况下高速、长距离浮渡巡航。其85毫米主炮无法与现代化的坦克交战,同时在浮渡期间没有火控系统使坦克不能海上开火射击。
为了克服这些缺陷,中国在1990年后期开始发展改进型63A式水陆坦克。与63式比较,63A式功能上的许多的进步特别适合用于海上水陆两栖攻击作战,包括增加二个附加的浮控箱去提高在多风的天气和大浪时安全性,和一个功率更强的柴油机提供最大14公里/小时浮渡速度。坦克配备有夜视器材和GPS导航系统使它能够高度准确寻找到登陆海滩。坦克新装的63式105毫米主炮有能力发射炮射
激光制导的
反坦克导弹。坦克配备的双重-通道稳定计算机处理火控系统,使63A可以在浮渡中,对岸滩上阻止登陆的台湾的M-48和M-60主战坦克开炮发动攻击。
中国在南京军区第1集团军、广州军区第42集团军和位于湛江的中国海军陆战队旅列装了63A式水陆坦克,全部都接近台湾海峡。第1和第42集团军(GA)各自有一个水陆两栖机械化步兵师,据信包括一个63A水陆坦克式团(100辆左右)。海军陆战队队也有一个装甲团能操作50~100辆63A式水陆坦克。
63A式一种轻型水陆两栖坦克,采用扁平像船一样的外壳。悬挂有六个道路轮和引导/托带轮。一个重新设计焊接转塔被安装在外壳的中央上方,后面是动力系统隔舱。与63式对比,63A式增加二个浮控箱(前部和后部),增加浮渡时的稳定性。还有在外壳的每一侧有三个水进口。当在水面浮渡的时候,车辆被后面二个大的水喷射装置推动前进。
装甲动力
63A式的最大弱点是其装甲防护。为了要减少车辆的全部重量。63A式设计者必须减少坦克的装甲保护厚度。在63式上的最初半卵形转塔被一重新设计焊接新的炮塔取代,同时设置仓储架包围提供增加对抗反坦克高爆弹药的保护。尽管有这些改进,但63A式当在敌人的反坦克火力的范围内还是易受伤害的。
63A式安装一台580马力水冷
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
63A水陆坦克成本廉价而且技术成熟,并且保证了一定的火力优势,成为一款有时代特色的过渡性武器。然而,随着中国有技术、有资金装备05式这样的高性能战车,就没有必要让63A这样的改装坦克挤占编制了。从90年代末期算下来,63A的服役时间不过十多年,作为一款普通坦克来看,服役期有些短。不过,当年所谓的“新式两栖坦克”大部分仍是翻新改装的老63式,因此车体寿命有限。63A式在90年代的改装,只不过延长了老63式的服役时间。
77-1
77-1水陆装甲输送车,于1965年4月开始研制,当年制成2辆样车,并经过试验和改进后投入小批试生产。1977年11月经审查定型,命名为77-1式水陆装甲输送车。
该车是装甲部队中水陆坦克的战术配套车辆,也可装备炮兵部队,用于水网稻田地区驮载地面火炮克服水障碍以执行各种战斗任务。
该车是以63式水陆坦克底盘为基础,去掉水陆坦克炮塔,将原车战斗舱的装甲板加高,作为运载车厢。
该车与63式水陆坦克具有相同的机动性,又可乘载步兵,运载和短距离牵引火炮、输送物资、器材、弹药、油料等能力。动力、传动、行动、操纵、水上推进等主要部件均与63式水陆坦克相同。
发动机为4冲程V型12缸水冷12150L-2型柴油机,标定功率298千瓦(400马力)。水冷却系统陆上采用管片式散热器和废气引射装置,水上利用水道夹层式热交换器。发动机起动有电起动(为主)和空气起动两种方式。
77-1装甲车的改进主要是:
(1)车体首上甲板设有驾驶员窗口、车长窗口及高射机枪。
(2)车尾部设置供上下火炮用的可折叠的尾跳板、中跳板和火炮牵引钩。
(3)运载舱顶盖装甲为固定密封式,火炮可驮载于凹的顶盖上。在顶部开有供步兵、物资器材、弹药进出的窗口3个,运载舱还开有侧门。
(4)驮载火炮的半刚性固定装置。
(5)增加拉炮上车的由蜗轮蜗杆传动的电动牵引绞盘及其可移动的电缆连接的手控操纵盒。
(6)运载舱两侧各设置2个射孔,其上方开有观察孔。在前围和后围甲板上左右各增设一个通风口。
(7)驾驶员和车长座椅为上下可调式,运载舱内的乘员座位中间两个可币折叠并可拆卸,两侧的为固定式。式水陆坦克具有相同的机动性,可乘载步兵,运载和短距离牵引火炮,输送物资、器材、弹药和油料等。
乘载步兵可从车的前后两侧,踏翼子板,分4路上下车。20名步兵上下车时间不超过80秒。装载火炮上下车的时间不超过13秒。
77-2
77-2式水陆装甲输送车,是在77-1式车基础上简化结构的一种不运载火炮的水陆装甲输送车,主要用来输送步兵配合水陆坦克作战或转运伤员。
该车于1978年开始研制,1980年定型,主要改进是:
(1)取消与载炮有关的火炮固定装置、跳板、绞盘、尾部拖炮牵引钩等。并将运载舱顶部下凹部分甲板升高,增大运输舱空间,在其四周增设装载物资器材用的围栏。
(2)取消右侧射孔和观察窗,开1个侧门,便于人员和制式担架出入。
(3)运载舱左前方射孔增加1个安装班用机枪球形回转射击固定装置。
抢救车
76式水陆坦克抢救牵引车,系63式水陆坦克的配套车辆,是在该坦克上取消炮塔后改装而成,配有绞盘、驻锄、刚性牵引装置、小吊车、大吊车、滑轮组等,1965年研制,1976年定型。
该车主要用于:
(1)在野战条件下,抢救受损伤、淤陷或有故障的水陆坦克。
(2)在陆地、水上牵送失去自行能力的水陆坦克至维修点。
(3)运载坦克零部件和修理人员,必要时可利用抢救车上的设备和工具在战场上或行军中进行换件修理。
自行火炮
水陆两用新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于1979年研制,以63式水陆坦克底盘为基础,增大了战斗舱空间,车体前下甲板上面开1个宽敝的大门。炮塔内安装1门新122毫米榴弹炮和1挺12.7毫米机枪。
该车主要是用作第二线的压制武器,配有周视间接瞄准镜和直接瞄准镜,具有克服水障碍的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车辆底盘性能,采用了能防止挂双挡的单杆变速操纵装置和不破坏路面的挂胶履带板。
工程车
101/102型石油工程车,利用63式水陆坦克的车体宽、内部空间大等特点,去掉炮后改而成,用于沙漠、多种无路地带、石油开采区输送物资和器材设备或制成石油开采区使用的作业车。
03P
03P型水陆坦克是在63A型水陆坦克基础上改进推出的新型水陆坦克,03P型水陆坦克配备的105毫米低后坐力坦克炮,采用身管全膛镀铬,线膛式身管,可发射
北约国家制式105毫米坦克炮弹,也可发射国产105毫米坦克炮弹。配备穿甲弹、破甲弹和杀伤爆破弹等弹种,弹药基数为38发。在2000米距离上可击穿460-500毫米厚度的均质钢装甲。新型光点式火控系统使车辆具备静对动射击和夜间精确射击能力。
03P型水陆坦克在国内首次采用交流全电炮控系统,与传统的液压炮控系统相比,具有稳定精度高、可靠性好、体积小、重量轻的优点。借助于配备的车长微光昼夜观察镜、炮长微光综合瞄准镜、驾驶员微光夜视仪,03P型水陆坦克具备昼夜机动和战斗的能力。
安装先进的双功率发动机,可迅速完成水陆功率转换。水上推进装置采用新式轴流喷水推进器,使坦克具有强大的推力和良好的动态尾倾角。水上转向装置采用新型电液控尾舵式水上转向装置,通过方向盘进行电控液压操纵,可方便地实现车辆在水上的转向和倒航,具有水上转向半径小,操作轻便、灵活的特点。
作为中国新研制的两栖突击坦克,03P在继承成熟的水陆坦克技术的同时有所创新。全电炮控系统、新型电液控尾舵式水上转向装置等技术,在国内两栖坦克中为首次运用,从而使03P型水陆坦克在世界两栖坦克的行列中保持了较为先进的性能。
服役动态
镇守西沙
63式水陆坦克曾参加了
西沙海战的军事行动。1974年1月22日,广州军区独立坦克营2连奉命派出9辆63式水陆坦克装上登陆舰运往
西沙群岛,28日到达西沙永乐岛海域,经过几天的努力,从舰上下水的几辆63式水陆坦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登上甘泉岛、珊瑚岛和金银岛,并很快进入了临战状态。由于西沙军民的紧急备战,使南越当局始终未敢轻举妄动。63式水陆坦克在固中国南疆、保卫西沙的军事行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越作战
1979年的中国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广州军区水陆坦克团一营参加了战斗。对越自卫还击战分为东西两线。参战的坦克中,以62式轻型坦克为主,但广州军区的水陆坦克团也投入战斗。水陆坦克团一营装备配合陆军125师,从广西水口关出发,向距中越边境12千米的要地进发,进而钳击
高平。战斗中,水陆坦克一营配合步兵强渡巴望河,打开突破口,然后大胆地向敌侧翼迂回,经三天激战,共击毁敌火炮7门,火力点148个,火箭筒47具,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全营荣立集体一等功。战后,根据实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中国对63式水陆坦克进行了若干改进,使63式水陆坦克在防护性、零部件可靠性和使用方便性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水陆坦克的强项是两栖作战,但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几乎百分之百是陆地地面作战,而且差不多是当作“主战坦克”来用的。实战表明,在特殊的地形和对特殊的敌方作战,水陆坦克仍然可以发挥相当大的作用。
总体评价
63式水陆坦克具有较强的火力,较好的机动性能特别是两栖性能和适当的
装甲防护能力,主要用于强渡江河和沿海地登陆与反登陆作战;摧毁敌滩头
阵地防御设施,消灭敌有生力量和武器装备,协同步兵作战,实施火力支援,适宜在多河流、湖泊、沼泽和水稻田等水网地区执行战斗和侦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