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稀饭你”(
我喜欢你)、“狂汗,××刚从火星归来”(表示不懂××的意思)……对于饱受“
快餐文化”和网络洗礼的“80后”群体(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来说,这些“不知所云”的网络语言,却成了他们快捷、时尚的代名词。
据《第19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中国互联网将迎来更快速的增长期。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大范围使用网络语言会否带来“母语危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教授陈大康表示,“网语”中大多存在不规范的简体字,或用字母简称某个词语等,有失规范,缺乏语言文化特征,更别谈有什么文化底蕴。所以,“网语”虽然盛行,但不过是一种流行语而已,人们对其热捧,无非是觉得其新鲜好玩而已。 面对网络语言的大范围来袭,上海、广西等地纷纷出台地方法规,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为保护母语建起法律屏障。 上海交通大学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施索华说,网络宜疏不宜堵,我喜欢在我的网上课堂,用学生们易懂的语言来表达主流价值观。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年轻一代的网民们在键盘上劈里啪啦创造出一连串有别于正常含义的新奇词语。如:“
886”表示“拜拜了”;“
7456”表示“气死我了”;“
顶”表示“支持”;“
灌水”表示“发表意见”;“PK”意为“决胜”;“
BF”意为“boyfriend(男朋友)”;“Zzzz……”表示“在睡觉”;“CU”则为“See you(再见)”;“
酱紫”意思是“这样子”;“
大虾”通“大侠”……
有专家表示:“80后”一代人从小看着卡通、漫画长大,普遍熟于电脑技术,喜欢把感受、心得用图案来表示。他们需要更加简单、形象的交流工具。网络语言的出现正迎合了这一代的需要,对他们来说,网络语言不仅代表高效率,更表现出突破陈规的潮流感。
“这是什么东东(东西)”“你怎么那么唐僧(啰嗦)”“不会这么菜鸟(不行)吧”……如今,“80后”见面时经常会冒出一连串网络词汇,就连中学生写作文、青年人发手机短信都满是“Q言Q语”。网络语言越来越渗透于现实生活中,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胡申生表示,网络语言以其便捷快速的输入方法受到年轻网民的青睐,这可以理解,但是语言的使用应受环境限制,离开了网络这个平台使用网络语言,有失妥当。
胡申生说,作为大学教授,我经常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看到诸如“美眉”“恐龙”等网络词语,我感觉我们的规范词正在受到挑战。“网络语言简单便捷,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以控制,很可能会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胡申生表示,文字说到底是思想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背后,都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如何与活跃于网络、善于使用网络语言的“80后”群体进行沟通,弘扬主流价值观,这确实是一大课题。
上海交通大学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施索华,是上海高校知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深受学生和网民的喜爱。2005年夏,为了和整天“泡”在网络世界里的学生们更好地交流,施索华将课程从课堂开到了网上,24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做学生的知心人。两年下来,大学生数以万计的问题传到了她的信箱里,施老师一一作答。
施索华认为,“每一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语言体系和时尚内容,网络带来了‘80后’独特的网络文化价值取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守网络这个重要阵地,加强引导,弘扬主流价值文化。”
《
杯中窥人》,首届全国
新概念作文一等奖作品,作者
韩寒,原
上海市松江二中学生,这个名字于是第一次为我们所认识。《杯中窥人》一文中,韩寒以一团纸在半杯水中浸泡、沉降的物理过程,联想到人在社会生活中,从出生时的一片白布似的“人之初,性本善”,到接触社会之水后的逐渐被湿透,被沉降的过程,由此表述出他对人在这一过程中的种种思想行为的见解和评说。 本来,韩寒写了几篇被人称道的作文也是平常事,问题就在于他别的科目不好,遇了红灯,留了级。但正是这个“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高二学生,在文学创作上开始显山露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三重门》于2000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其锐利、尖刻的思想,幽默、灵性的语言,轰动了文坛,少年文章惊天下。因为这本书的出版,留级在读的韩寒选择了休学,拒绝了复旦大学的邀请。他以这种方式抨击或者抗衡现行的教育体制,表达了特立独行的反叛个性。于是“韩寒现象”就出现了。与韩寒个人相比,人们谈得更多的恐怕还是“韩寒现象”,韩寒对于这个时代的意义已不再是文学本身了,而是进入了一个社会学的范畴。长期以来,人们在议论韩寒的时候,总是提到几个关键词:
新概念、《
三重门》、教育制度和叛逆。如果韩寒各门功课都优秀或者作文写得好,其他功课也不差,那么社会上人们对与韩寒现象的讨论也不至于那么沸沸扬扬了,其实对韩寒现象持肯定态度的人是伴随着读现行的教育制度的不满而发出的。 韩寒曾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就相当于穿着棉袄洗澡,现在的中国仿佛真的紧缺全才,要培养出能今天造一枚导弹,明天能就此导弹写出一部长篇并获‘茅盾’文学奖,后天亲自译成八国文字在全世界发行似的。”他说,数学只要学到初二就够了。为此,引起了很多数学爱好者的不满,有的写信,有的打电话,有的直接写文章说他的观点很偏激。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经历,他重新安静下来,再好好的思考这个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他不得不向他们道歉,说,其实数学学到初一就够了。这充分表现了他对现行的教育制度和社会现实的不满。其实,应试教育作为时代的一种产物,的确具有它在当时存在的合理性,虽然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在不也是正在改吗的确表现出它的消极的一面.虽说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是存在着不少问题,但现?辨证唯物论告诉我们,事物总是曲折发展的,让我们都静下来,边走边看吧。 韩寒在一炮走红之后,很快放弃小说写作,投入了赛车的怀抱。“车子?我比赛用的车子是三菱五代的Ev05,平时开的是奥迪A6,大概是我第五六辆车的样子。”至于文学,韩寒则认为当他再次写作时就是他缺钱的时候。 “本来我也不是很喜欢文字…….赛车则不同,像男人该做的事情,我觉得我可以持续很久,它不是我一时的冲动和消遣”。 在今年全国汽车大奖赛中韩寒在上海和龙游分站比赛中分获第七名、第四名。 韩寒的转变让我们想起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泯然众人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据了解,韩寒此前之所以能凭他独到睿智的文笔对一些现象作出一针见血的评论,之所以能对人家多对他的批评处之泰然,甚至于以文字的形式作出回击,并赢得广大青少年、甚至成人集体的支持,这与当初被“逼读书”,丰富的阅读量是分不开的。如果他现在暂时放弃了这一习惯,而去从事其他活动,等到他缺钱再去写作,恐怕他也“泯然众矣”……虽说韩寒找到了除文字外的另一条出路,但还是有不少人还是担心韩寒不久后将成为另一个“方仲永”。 倘若当初韩寒没有过早地成功,没有过早地自以为是,如果韩寒在文学路一直走下去,很可能凭藉着过人天赋,一直走在“80后”一代文学的前列。然而他被自己过早的成名伤害了,在绝不恰当的时刻。从发轫之初的《
三重门》到如今的《长安乱》,他未能坚守住自己的阵地,他的文笔已经没有以前的睿智,那些独到的的创作风格也慢慢被消磨待尽。而过去,很多作家也是这么被毁灭的。 近年以来,国内的一些出版商把目光死死地锁在“80后”这一群体上,“80后”以外作者作品的出版好象就比较低迷。这期间,“80后”的
郭敬明以一本,《
幻城》轻轻叩开了当代青春小说商业市场的大门,它通篇有种神秘气氛,慢悠悠地散发关于圣战的遥远臆想,还有一种支离破碎的爱情;它就象是清澈的溪水,流淌在白色之上,幸福之外,它流经每个读者的心灵,让他们都能打捞这样一个似曾相识的梦境……紧接着,他又以一本《
梦里花落知多少》迅速突破了中国图书发行史上的最高记录。虽然后来的《
梦里花落知多少》被人指责有抄袭的嫌疑,但这并不影响他的销量。《
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上市就销售火爆,持续位列各大排行榜前列,销量60万册以上。使他成为了2003年的“畅销大王”。我们在防城中学的调查中曾看见一名中学生一边拿着《
梦里花落知多少》,一边喃喃自语:“郭敬明真的是天才。”更夸张的是,郭敬明的出生日期、爱好等等她都一清二楚,可见郭敬明在同龄人当中的影响力之大。 青年人创作,特别是创作小说,大多只能依靠间接的生活经验和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因为自身年龄小,所以大多数生活场景和生存经验只能通过阅读经验来建构。即使是一大把年纪的老作家们,也不可能保证对任何生活世界在场,也得拿阅读经验来练摊;而独具特色的想象则正是青年人的优势所在。一位出色的写作者往往就是靠这两件家伙来煅打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字,并完成“生活世界”与“写作世界”的链接。 郭敬明奉献给我们的文字,多以感性文字、忧伤文字为主,给人一种丝丝缕缕虚脱般的感觉。当然,他也存在着阅读经验和想象力的嫁接,但是这种嫁接在文学意义上是失败的,尽管在其市场上获得了成功。他的建立在一种“冷艳”的文字上,再加上其性格、心灵的孱弱,社会经验阅历不足,当有限的生活材料用完是而又未能及时找到新的材料来补充,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郭氏的骨质疏松”、毫无血性的感性文字。 古时候后有个县官,他要一个很有学问的秀才在三天内完成完成一篇“命题作文”。秀才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他的妻子见状,不以为然的说:“你做这个文章难道比我生孩子还难?”秀才胃然长叹:“你生孩子虽难,但毕竟你的肚子里还有孩子,我这个做文章,肚子里什么也没有。”这个故事也许对这些作家很有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作家,要成为真正的名作家,他的一部作品要经得起岁月的淘洗,成为一部不朽的名作,凭的是什么?就是作家本人对升华的亲身的体验、理解和升华.六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一个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有人说,书本上的文艺作品和古代中外的文艺作品不也是源泉吗?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中国的革命的文学艺术家,有迟系的的文学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中期无条件地全心全意的到工农兵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去观察,去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真正的创作过程.”脱离了实际的生活,作家的实际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郭敬明是“人才”吗,能称之为“作家”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曾与学校的某些语文老师进行过过探讨,他们认为:“成才应先成人,做艺先做人。德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是指引我们合理发挥专长的航标。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纸判决书裁定郭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了
庄羽的《
圈里圈外》。一个窃取他人劳动成果的‘小偷’又怎能称之为‘人才’,何况作家?在所有‘80后’文学写作者中,已丝毫不再有他的一席之地。”同样,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也有64%的同学对此种现象感到深恶痛绝,认为应予以强烈谴责;有27%的同学对于他为成名去抄袭剽窃人家作品原则上予以一定理解,但也为他的选择感到惋惜。 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80后”作者往往有一个“通病”,就是如果要在他的作品的文学性和畅销之间选择,其天性决定他们只会选择后者。也许他们认为从事“商业写作”比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更重要。为了畅销,他们要炮制肥皂剧——“搅拌”个种爱情、友情、亲情,然后再利用它们“造文”;为了造文,他们大量模仿,因而省略了修辞、技巧和构思上的准备,迅速实现该文字产品的市场利润最大化,这里所谓的“造文”、“模仿”都是矫情的表现,都是在市场经济下骚首弄姿。作为同代读者,我们丝毫不能从那些脱离现实的生活情节感受到亲切,反而越发觉得那些故事是绞尽脑汁编织出来的。 韩寒和郭敬明作为引领“80后”潮流的代表,韩寒从几的红极一时到现在的冷清,还有郭敬明从当初的“销售大王”到现在的“抄袭风波”,“80后”作家们在出版商的商业化运作下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怎样处理好“少年成名”是我们需要理性思考的问题。 众所周知,俯瞰我国近年来的文学创作队伍,老一辈作家从政后的创作热情基本已遗失,中青年作家们又埋头操练着纯文学,偌大一个中国文坛,光指望梁晓声、余秋雨这些为数不多的当红作家们,显然是支撑不住的。在这种形式下,韩、郭等人的出位就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对于8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来讲,他们成长在一个社会转型与变革时期。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他们的思想不但会随着个人的成长而发展,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转型,而有更大的飞跃。当然,在他们的周围,或许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合理现象,比如说,教育体制的不尽合理,不够完善,就对他们构成了一定束缚。但他们很善于从自己身边的这些现象中发现问题,发掘素材。同时,社会各界也在完善我们的教育体制,为他们的成功提供契机。就拿《
萌芽》杂志社与几所知名高校联合举办的“新概念”作文竞赛来说,这类竞赛使许多同学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在“80后”作家中,有许多人就是通过新概念作文竞赛,而步入文坛的。甚至有些理科学生也觉得,自己在文学方面更有兴趣、也更有潜质,从而以此为转折点,走上了文学的道路。设若他们不出位,中国的文学商业运作便无法维持。果真这样的话,我国伟大的文学事业在经济效益方面的塌方就会波及到整个文化领域。于是面对广大中学生这个广大的消费群体,一批批能写一手或能抄一手风花雪月文字的俊男靓女们,纷纷以巧克力塘纸的身份包裹住一卷卷通俗文化,随着保健用品的脑白金,共同“走进”社会主义文化生活。当然我们的老一辈顶梁柱们无疑是高瞻远瞩的,决不会放任此种情况发生。 也许这是一个需要偶像的时代,因为我们精神上是如此匮乏,我们本身就缺乏一种精神,即一种对自己的文化的认同,因此心灵上总有种飘忽不定的感觉。可以说,大多数人,其实都没有一个可以用来支撑自己的精神力量、文化力量。所以,在这个相对开放之际,火热的少年写作、青年写作也可以说是与之相呼应;而且,也可以说是让人欣慰的,至少,我们说出了自己的一点声音。但当我们看到一种“夸示式”阅读和消费时,我们心中又不禁添了一份凉意。今天,在这个阅读传统几乎丧失的年代,我们从这股最火的文学消费群体——青少年当中,看到的更多是盲目。 一方面,商业的急功近利,在将文学创作演变成一条商品生产流水线。合格不合格,只要你有获得经济利益的价值,你就会被推到台前。书是一种商品,但文学决不是商品,那是别有用心,那完全是对文学的一种亵渎。在这种动机之下,一切都是委琐的。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们的辨别能力实在有限,加之宣传的误导,使得这支具有极强消费力的购买大军盲目地把钱投进了商业的虎口里。年轻人需要自己的偶像,这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我们看到的、听到的的还有,他们很多人其实是在一种盲目甚至无知,来支持着他们的偶像。因为他们缺缺乏对文学的认识,缺乏对图书文化的了解。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种青春的倾诉,或者说要去听到、读到,青春倾诉出来的那种声音。这也让他们不假思索地把他们的偶像宠坏了。我们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其实真正读懂了他们怀里那本心爱的书。请告诉我们吧,请不要撒谎,要真诚。我们要真诚地去阅读,那会让你看到更多的希望。 援引一名新浪网友对我们课题的评论。他说他相信中国未来一定会出现一批非常出色的作家,但他不相信这些作家出现在“80后”这批人中。这里,我觉得,该网友的前一段评论倒有些长者风范,只是后一段预言显得有些闹情绪了。但无疑的,无风不起浪,这愤怒决非凭空而来,只是应了张爱玲很早以前说过的一句“出名要趁早”,于是小年轻们急功近利,群起而效之,但本人往往都缺乏生活积淀,只有连环字谜一样令人着迷。
比如“火星文”“
3Q得orz”,这段文字一般人是看不懂的。据说它的意思是“感谢得五体投地”。看不懂的人断定这是鬼画符。不过,在横加指责之前,我们不妨了解它的“原理”。显然,这里的“3Q”就是英文thankyou的合音,理解这点并不难。“
orz”是什么呢?但凡像我这样脑瓜还算灵便的人应该能够猜到它不过是借用了汉字的象形造字法。看哪,“orz”多像是一个人跪伏在地上!
由此看来,“火星文”倒也并非完全没有章法或不能为人所理解。大凡追求思维乐趣的人,看到孩子们这种奇思妙想,大概只有赞叹的份。如果这点小创造都要去封杀,语言生活谈何趣味?
记得上世纪90年代流行过一本名叫《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畅销书,讲的是男人和女人有着不同思维方式和情感需要,只有互相理解才可能和平相处。其实,每个人都有着不同观念,即使是用相同的词语也会表达出不同的含义。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不可避免地像是来自不同的星球。在此意义上,谁又不是在用“火星文”写作?区别或许只在于你抛出的文字究竟有多少人能看见,并且心领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