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是
贝多芬的第二十一首钢琴奏鸣曲(作品Op.53)写于1804年,题献给波恩时代的朋友华尔斯坦伯爵。它被称为华尔斯坦奏鸣曲,又称黎明奏鸣曲。
这首充满大自然诗情画意的奏鸣曲是与《英雄》交响曲同时创作的。这两首杰出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深刻地体现了贝多芬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认识。《英雄》交响曲集中地揭示了贝多芬的英雄观,而《黎明》奏鸣曲则鲜明地反映了贝多芬的自然观。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从大自然中获得的精神力量及哲学启示,都在这首奏鸣曲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生涯的转折点,从这首奏鸣曲开始,贝多芬的创作就开始进入成熟时期,每个作品大都有大胆的创新,各种技巧的运用都非常成熟。而在这首奏鸣曲中,贝多芬也使用了十分华丽的技巧。
第一乐章,辉煌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呈示部的c大调主部主题以短促跳跃的节奏型、同音反复的进行、明亮的倚音和灵巧的快速音阶描绘了曙光熹微、万物苏生的晨景。接着,高音区清脆的旋转音型的出现,使人如临山谷泉边,倾听着流水滋滋。在E大调上出现的副部主题,具有明朗的曲调、清澈的音色、新颖的调性、和弦式的织体,如同一首颂歌,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对光明和幸福的向往。
导入部,极慢的慢板,F大调,6/8拍子,三部曲式。对于这段乐段的理解,有人认为是“天使的微笑忽然被乌云遮住一样”。情绪上基本平静,但是在后部越来越激动——有人认为这是对黎明的期待。总之,这将使未来的乐章更加光彩夺目。
回旋曲,中速的小快板,C大调,2/4拍子,回旋曲式。这是一首规模非常庞大的回旋曲。主要主题贯穿了整个回旋曲,有德国民歌风格。在温暖的主三和弦的伴奏下,一副晴空万里的画面油然而生。在主题的后端,中低音区是上下行的音阶,表达了作曲家心中的欢喜和激动。次高音区是长长的颤音,最高音区是主旋律。这样形成了声势浩大的钢琴交响乐。第二主题在a小调上呈现,第三主题在c小调上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