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C有多种含义。主要是指Fixed Mobile Convergence,固定网络与
移动网络融合,基于固定和无线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提供通信业务。
介绍
FMC,直观的理解是固定与移动融合,但
运营商在实施过程中,怎么进行融合,融合到什么程度则有不同的方式和路线。
固定和移动融合的方式体现在业务、技术、网络、体制、服务、管理、组织结构等多个方面,可以包括多种业务捆绑融合、终端融合、
网络融合、业务融合等。多种业务捆绑融合是将固话、
宽带接入、移动业务等多种业务捆绑销售给客户,提供统一的业务定价、账单等,给用户带来跨网络业务组合优惠与统一的营销服务;终端融合是
运营商提供的固话、
宽带接入、移动融合业务可以在复合型终端上实现,这样只要客户持有这种复合型终端即可完成跨网络的通信服务,例如
蓝牙/
GSM双模手机、
Wi-Fi/GSM双模手机等;
网络融合就是在提供多种方式的接入服务的同时,
核心网采用统一的网络,即具有统一IP承载和统一业务控制的分层体系架构;业务融合是移动和固定现有或未来业务的渗透、组合与融合,可以在包括业务捆绑全部特征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统一消息、统一号码等业务。
国际标准化组织ETSI TISPAN对FMC的定义是:“FMC关注的是独立于
接入技术的网络和业务能力,并不一定指网络
物理层面的融合,FMC关注融合的网络能力和支撑标准;这些标准可以支持一系列连续的服务,而这些服务可以通过固定、移动、公共或私有的网络提供”。
ITU-T对FMC的定义为:“FMC是指在一个给定的网络中,向终端用户提供业务或应用的能力和机制与固定/移动
接入技术以及用户位置无关。在NGN环境中,FMC意味着向终端用户提供与
接入技术无关的NGN业务”。应该说,
国际标准化组织对FMC的定义更多的是站在技术的角度对FMC进行描述。它强调接入的无关性,用户可以通过无线、有线、
宽带、
窄带等多种方式接入;其次它注重支持FMC的网络能力,包括对多种接入手段的认证、
业务连续性、漫游切换等。从用户的角度看,FMC的目标是为用户提供完整、无缝、一致的通信业务体验,让用户摆脱空间与网络的限制。其主要特征是用户订阅的业务与接入和终端无关,也就是允许用户从任何合适的固定或移动接入点使用同一业务。FMC可以使用户在一个号码、一个终端、一个账单的前提下,在办公室或家里使用固定网络进行通信,而在户外则通过无线,
移动网络进行通信。对于
运营商来说,实现FMC的技术可以涵盖包括运营支撑、业务、控制、终端在内的网络的各个层面。通过网络不同层面的融合,可以满足不同融合业务的需求,某一种融合业务可能包含了多种融合技术。
●运营支撑融合:将固话业务、
宽带接入、移动业务等多种应用捆绑提供给用户,实现统一认证、统一账单、统一计费、统一门户等,给用户带来资费的优惠与使用的便捷。
●业务层面融合:在业务层提供访问控制多种网络的能力,实现移动业务或固网业务在对方网络的延伸,让用户能够享受到不受网络限制的通信服务。
●网络层面融合:统一的
核心网控制,向下不依赖于任何
接入技术,向上提供标准的开放业务接口。
IMS技术即是一种实现固定移动融合的控制核心架构,被业界公认为最终FMC网络的演进方向。
●终端层面融合:复合型双模或多模终端,支持多种接入制式,能够满足用户“一机在手,多点接入,全网通信”的需求。终端的融合为FMC应用的发展和推广创造了条件。
特点
简介
FMC通常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特点:
1.无缝连接
在设备和网络层面,它的表现为切换:固定网中的
电话可转移到
移动网络中,反之亦然;在两种不同的网络中切换不会中断或导致服务质量受损;实现WiFi和2G网络相互切换。在网络架构层面,FMC能够在不同的网络平台间传输多种运用,而不需要进行再编译。
2.用户接入方式
融合服务和设备能够让用户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需要的应用、服务质量和通话量等具体需求,选择采用不同的
接入技术,如WiFi或
移动网络。
3.融合终端
融合终端能够让用户方便的在不同的网络间切换。用户一般使用固定网络来实现语音服务和互联网接入服务,通过
移动网络来实现移动语音服务和基本的数据服务(如SMS短信息服务等)。企业级用户通常会使用更多的
终端设备,例如,用
PDA或笔记本电脑来获得移动数据。而最新的融合终端,如WiFi
电话,能够让用户使用一个终端就完成以前用多个终端才能实现的应用。
4.个性化
FMC服务不但允许终端用户设定他们想要的服务,而且允许他们对用户界面进行设定。用户可以对融合终端进行统一设定,融合终端的多样性使得固网也拥有了类似手机的多样化设置。
5.移动网络、固定网络、无线网络的统一融合
FMC服务可以使用户在不关心配置、
网络安全、服务质量、
网络带宽、网络资费的情况下,实现在多种网络间的转换,例如
移动网络、固定网络和无线网络。
发展历史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业界提出固定通信网与移动通信网融为一体的FMC概念,用户不论在固定环境中,还是在移动环境中都能享受到相同的服务,获得相同的应用,业界对于FMC的关注程度一度达到顶峰,然而由于技术上的限制、标准化工作的缺乏等原因,FMC并没有被广泛接受,相应的业务也没有广泛开展。 事实证明,那不过是一场纸上谈兵的讨论罢了。 人们只沉醉在固网和移动网融合所产生的协同效应里,却小看了业务模式操作和技术在
网络融合中的困难程度,正是这两个因素导致FMC的发展停滞下来。实际上当时真正的潮流是固网
运营商相继剥离自己的移动业务,最终形成固网和移动两大阵营“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局面:不同的用户群体,不同的
后台支撑,不同的经营策略。竞争的巨大压力使得固网
运营商重新考虑FMC的价值。
从2004年开始,固定移动融合(FMC)成为电信行业的一个热点话题,因为FMC直接关系到
网络发展的方向。据专家表示,2006和2007年将是FMC技术和业务发展道路上十分关键的两年,估计移动和固网之间界限的消失会发生在2010年至2012年左右,其中全IP网络会是这一进程的主要驱动力量,制定并形成统一。
固定移动融合(FMC)是指网络的业务提供与
接入技术和
终端设备相独立。从用户角度看,FMC的目的是使用户通过不同接入网络,享受相同的服务,获得相同的业务。其主要特征是用户订阅的业务与接入点和终端无关,也就是允许用户从固定或
移动终端通过任何合适的接入点使用同一业务。 FMC可以使得用户在一个终端、一个帐单的前提下,在办公室或家里使用固定网络进行通信,而在户外,则通过无线/
移动网络进行通信。FMC同时也包含了这样一个概念,就是在固定网络和
移动网络之间,终端能够无缝漫游。对于用户而言,这也意味着简单和方便。
FMC包括:
网络融合、业务融合、管理支撑平台融合、运营管理方式融合和管制政策融合,它不会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核心网是FMC的第一步,逐渐扩展到边缘。
运营商在融合的过程中,还会遇到技术的后向兼容与互操作、业务整合、
客户关系管理等等问题。
发展状况
众多固定
电话运营商都在关注或已经在测试FMC服务。
2004年很多厂商已经为FMC做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并成立了联盟。2004年6月份,包括英国电信,
韩国电信以及NTT在内的6家固网
运营商宣布成立一个全球性固定移动融合联盟(FMCA),意在促进FMC在普通用户市场和企业市场中的推广。该联盟已经吸收了18家成员,覆盖移动用户数达到2.4亿。其成员既包括固网
运营商,也有移动运营商,许多厂商对此也表示感兴趣。据称,为了加速融合的标准化进程,以尽快在全球范围内开展FMC服务,FMC联盟并没有选择程序相对复杂的ETSI组织来制定相关的标准,而是选择了一个主要由摩托罗拉、
阿尔卡特、诺基亚和北电网络等成员组成、刚成立不久的组织——
UMAC(Unlicensed Mobile Access Consortium),其对FMC的期待可见一斑。虽然看起来,2005年未必能看到真正的FMC出现,但无论如何,2005年将会是FMC非常关键的一年。
世界首个固网与移动网整合业务是英国电信(BT)推出的
蓝牙电话Bluephone。它是一种能通过固定网络拨打廉价通话服务的新型移动
电话。当用户在室外处于移动状态时,Bluephone就是普通的移动
电话;而当用户在家中或办公室里,就可以通过室内接入点将通话无缝转到固定的
宽带网络上。 Bluephone有效利用
蓝牙而非 Wi-Fi技术可避免过快耗尽手持设备电池,是向FMC 试探性的一步。
在2004年3月,经营宽带业务的
德国Freenet公司提出了iPhone概念,用户的移动
电话可以在德国固定网区域内与其他Freenet iPhone无缝联结。
法国电信也计划于2004年9月开始在西班牙和
荷兰推广具有
蓝牙CTP功能的手机市场,也已开始与北京
IVT公司协商合作事宜。 NTT DoCoMo和它的母公司也宣布将开发FMC解决方案。
韩国电信等
运营商已经推出了
双模手机,但一直都没有一家公司能使手机在通话状态下实现移动和固定两个环境中的自由切换。这也是FMC服务至今没有取得明显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内,固话移动融合同样进展迅速,同Bluephone性质相同———同样是利用
蓝牙技术实现固话移动融合的下一代
电话(NGN电话)虽未正式商用,但在技术上也已成形。 基于小灵通的业务融合之风同样来势凶猛,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目前正在积极推行融合小灵通和固话的QBOX业务,小灵通通过QBOX实现与固话在室内的融合,从而变身为固定
电话的一台分机。双模小灵通虽然由于政策限制不能获得“出生证”,但是却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使得双模小灵通有了更大的市场推动力,并有可能借此突破政策的限制。
2004年10月北京国际通信展上,
上海新球通信有限公司展出两款融合手机和无绳
电话功能的GSM/
蓝牙和GSM/蓝牙PDA手机,并被国际固话联盟(FMCA)采用。
2005年1月,QBOX第一次在
广东惠州电信登陆正式商用。2005年6月,QBOX在
内蒙古通信呼和浩特分公司安营扎寨。尽管出现时间不长,QBOX却有了不少业务名称,在惠州被称作“固话小灵通”,在呼和浩特叫“灵动e族”,在
上海叫“灵通伴侣”,还有的地方称其为“Q博士”。 Q虽然推出的QBOX只具备固话与小灵通对接功能,但QBOX的用途远远不止这些———WLAN、ADSL、固话与小灵通四项合一的业务正在电信
运营商的酝酿中。
尽管一些国外
运营商已经开通了FMC业务,但同3G、NGN一样,FMC已经不仅是一项技术问题,而是涉及到政策环境、监管体制、产业链等多个环节的成熟程度。FMC仍然处在发展初期的不稳定阶段:标准未定、产品不丰富、监管政策不明朗、产业链没有形成,这些都将成为FMC发展道路上必须跨越的门槛。
技术分类
简介
FMC有网络层面的融合,也有业务层面的融合,还有终端层面的融合。FMC关注融合的网络能力和支撑标准。这些标准可以支持一系列连续的服务,而这些服务可以通过固定、移动、公共或私有的网络提供。
通常提到的FMC主要包括五种。
1多种业务捆绑融合
在单一套餐里提供多种服务,往往伴随单一账单,以及相对于购买单独服务的整体折扣。这种捆绑发展到更高阶段时,甚至可以带来其它与技术融合无关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好处。
2终端融合
是指提供可以同时在移动网和固定网上使用的单一手机或其它设备。这些设备通常称作
双模手机或“组合
电话”。
3业务融合
是指新创建的可以通过一系列接入网络接入到多种设备的业务,但业务标准是统一的。
4网络融合
建设单一的核心网络和相关处理器及系统,同时用于固定接入网和移动接入网。
5商业融合
服务提供商的业务按照下列方式进行重组,即固网业务和移动业务是通过服务特定客户群体的单一部门提供的。
与FMS
移动替代固定(
FMS,Fixed Mobile Substitution)在语音市场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无论是用户数还是业务收入,移动都超过了固定,而且差距不断加大。2007年前3个月,固定
电话用户只保持在较低的增长水平,全中国固定电话用户新增320.6万户,总数为37 101.7万户。而移动
电话用户则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2007年3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新增672.2万户,远高于2006年月均新增564万户的水平,总数已经达到48 065.2万户。
应该说,移动通信的移动性、个性化的技术优势以及价格的不断降低是移动快速超过固定的主要原因,FMS是典型的移动主导论,也是近几年移动
运营商应对固定运营商竞争的主要策略。而FMC是固网
运营商或者全业务运营商应对FMS的有效方式,他们希望充分利用现有
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通过FMC形成与移动运营商的差异化竞争,降低用户的转网率。近几年,我国固网
运营商也在积极进行FMC的尝试和试验工作,例如固定
电话与
PHS结合的系列业务、基于用户数据集中管理的固网智能化的实施、采用集中控制的
软交换的引入等,这些举措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在不同程度上为FMC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移动替代固定的趋势开始越来越明显。尽管FMC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案,各个
运营商在市场竞争环境、监管政策、网络基础和技术路线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固定语音不断萎缩的情况下,指望FMC来扭转移动语音对固定语音的替代是不现实的,FMC的真正魅力应是发挥它在
宽带、互联网和安全方面的优势,将移动与固定宽带相结合,提供更加丰富的多媒体业务和
数据业务。
与此同时,移动
运营商对FMC也并非采取全面抵触的态度,由于语音资费的不断下降和来自互联网其他行业的竞争压力,也促使移动运营商开始关注FMC,寻求解决移动运营商即将面临的问题。
所以说,FMC和FMS是
运营商进行市场竞争和博弈的典型体现。
影响
下一代网络的网络体系架构一直是业界的关注重点,尽管不同标准化组织对体系架构描述的方法有所不同,对网络体系架构的理解和定义也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但其开放、融合、统一控制、以
IP为核心的理念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目标就是构建以IMS为核心,支持多种接入方式,分层结构的开放、融合的网络。FMC的发展需要经过业务捆绑、
支撑系统整合、业务整合、
网络融合等多个阶段。在
网络融合阶段,理想的
NGN架构可以实现FMC所有功能,两者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因此NGN是FMC发展的终极目标。
在IP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
运营商开始进行网络转型,在网络上部署
软交换、统一业务平台、
家庭网关等,并利用这些新系统逐步推出了统一通信、一机多号、混合IP CENTREX、统一彩铃等一系列新业务,这些业务具有典型的FMC特征,它们的推出不仅丰富了业务的种类,也促进了NGN的规模部署。在FMC业务需求的带动下,
运营商和有关研究机构更加关注
网络融合技术,关注现有网络技术和未来网络技术间的协调发展,例如近一两年运营商对
IMS技术表现出了极大热情,2005年,
中国移动就联合
朗讯、
爱立信、
西门子等设备厂商进行了主要涉及相关协议、接口及通信机制相关内容的第一期IMS实验室测试,并在2006年年初继续开展了“IMS业务体验环境”的测试项目;并且开始对融合架构下的编号体系展开研究,给出了下一代的编号体系的几大趋势,即:编号个性化将会加强;面向用户的号码和面向网络的号码将分离;编号和命名计划将融合;在技术上号码与国家或地区的对应关系将被打破;号码携带的需求将增加。
因此,FMC的纵深发展将带动NGN的全面部署和发展。
发展策略
FMC市场需求仍处于探索培育阶段。2006年5月中旬在埃森哲咨询公司主办的全球融合高层论坛上,“FMC前进的步伐比人们预计的慢得多”的观点几乎得到了所有参会代表的认同。咨询公司
Analysis于2006年2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也显示:如果移动
运营商为消费者在家中的手机通话费用提供折扣的话,那么就会有更多的用户选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使用移动通信服务,而不是FMC
双模手机业务。因而,对
运营商而言,需要探索用户对FMC业务的实际需求,并研究开发新技术来满足这些需求。如今最有生机和活力的业务领域是互联网领域,将电信网络与互联网优势互补,在充分整合电信
网络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地与互联网应用相结合,探索更为丰富多彩的融合应用,将是FMC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技术上,FMC涵盖了终端、接入、承载、控制、业务和支撑等多个技术领域,而且在每个领域又存在多种并存的方案,例如在业务层面有
综合智能网、基于SIP的业务提供、基于Parlay开放接口的业务提供等多种方式,由于技术自身的生命周期不同,因此多种技术之间相互关系十分复杂。正是因为FMC的复杂性,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没有统一的FMC技术解决方案,
运营商必须站在自身的角度针对不同的驱动力、不同的市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认真分析各
运营商在FMC的发展策略,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应该说FMC业务仍以业务捆绑为主,在
核心网技术的选择上,IMS仍是各运营商的首选技术,
无线接入技术将以
Wi-Fi为主流方式等。
FMC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的发展将面临技术成熟度、监管政策、企业战略、网络现状、市场选择、运营管理、经营模式、电信产业链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和不确定因素影响,特别是对传统
运营商而言,规模庞大的传统网技术的升级改造将非常繁重,如何规避风险,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价值将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难题。根据咨询公司的调查研究:虽然使用FMC服务的人还不多,但是FMC服务将呈加速发展的态势,2011年以前,全球FMC服务将拥有9 200万用户,届时这部分用户每年花在FMC服务上的费用将达到280亿美元,占电信行业年收入的3%。FMC的发展需要时间,更需要中国
运营商、科研机构、设备制造商、应用开发商通力合作,共同寻求符合中国特色的FMC发展之路。
解决方案
随着
以太网技术在全球电信网络上的大量应用,城域以太网在数据领域已经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方向。
传统以太网向电信级城域以太网的发展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相关的技术也在飞速地发展和成熟。
基于电信级城域
以太网的技术解决方案已经基本成熟,主要技术体现在满足电信级网络要求的保护倒换时间、
QoS、
网络管理、全业务承载、
时钟和
时间同步上,再加之
传统以太网的扩展性、高带宽和价格优势等,电信级城域以太网逐渐具有电信网所要求的所有功能和性能,使之成为未来全IP(ALLIP)网络的最佳选择,同时它也是目前移动与固网融合(FMC)最佳解决方案。
城域网在
网络拓扑结构上处于特殊的承上启下地位,位于网络的中间层次,是骨干网和接入网结合部分。骨干网主要考虑的是转发性能和业务感知,为不同的业务建设不同的骨干网也是
运营商合理的选择;接入网主要考虑的是成本问题,解决如何提供有效的连接和
带宽问题。正是基于上述分析,使得
城域网的主要考虑重点是如何实现成本和性能的均衡,城域网的核心可以偏骨干网一些,其余网络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主要考虑的还是成本因素。
可供选择的城域网技术较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根据不同的演进策略与技术路线,主要分为三大类。
技术分类
第一类是从
骨干网自上而下演进而来的IP/MPLS技术,骨干网采用IP/MPLS技术已经达成共识,支撑此类技术的大多是
路由器和以太交换机的方案,技术相对复杂,实现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但其智能程度和商用情况是其它两类方案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类是从对原有的L2/L3
以太网交换机进行增强的技术。可选的方案有以太环网、
PBB-TE、EoMPLS等,主要是从扩展性和保护方面提升以太网交换机的性能,目前有一些较为成功商用案例出现。
第三类是从原有
传输网的SDH/MSTP发展而来的技术,主要解决从接口适应性向内核适应性的转变,实现分组业务的传送,采用的是支持
T-MPLS的
PTN解决方案。
部署分析
电信级以太网城域网(如图1所示)所承载的业务从应用模式来说主要有三类业务:
E-Line、E-LAN和组播;从应用场景来说主要有公众汇聚、企业专线和移动无线回程,下面从这三方面分别进行描述。
公众汇聚是目前电信级城域
以太网现阶段最主要的应用方式,主要用于
城域网的业务控制点(BRAS或SR)以下和“最后一公里”以上的
宽带流量汇聚,承载了公众客户的
Internet和IPTV等Triplay业务,随着
运营商对精细化运营的加速运作,城域以太网的电信化需求越来越迫切。采用的技术路线主要是从原有的以太网
交换机进行逐步的增强,逐步提升以太网交换机的性能。
企业专线应用是指基于电信级城域
以太网搭建专网,提供
E-Line、E-LAN和组播等应用。专线应用主要面向企业大客户市场,主要有
数据业务和TDM业务。PBB-TE和T-MPLS技术均能满足企业专线应用的需求,除此之外,需要考虑对
TDM仿真功能的支持。
移动无线回程应用主要用于基站和
基站控制器或NodeB到RNC之间(如WCDMA)的流量回传,该应用对面向连接的特性要求较高,并且需要保障端到端的服务质量。PBB-TE和T-MPLS技术均能满足移动无线回程应用需求,但应考虑对
时钟同步的需求,引入对IEEE1588V2和同步
以太网的支持,以满足对高精度同步时钟的传送。
以太网解决方案
中兴通讯在电信级以太网技术方面,积极地同
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及标准组织合作,本着最大限度满足运营商个性化需求的角度出发,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电信级以太网解决方案(如图2所示)。该解决方案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统一的控制平面实现
网络资源的精细化调度和区分业务的差异化多业务承载;同时通过设备级融合,简化了网络层次、减少了
网络节点、降低了网络TCO。该方案采用统一的硬件平台和开放的
软件构实现全业务高效统一承载,降低
运营商选择风险。
中兴通讯是传统的
电信设备制造商,
以太网设备在网络可靠性、易运营和易维护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在
运营商市场上取得了很高的市场份额。由于持续的高投入,数据新品不断推出,全系列交换机强覆盖,支持NGN、IPTV、3G等的层次化业务承载。
中兴通讯数据产品已经进入全球56个国家的150多家
运营商,产品全球销售超过200万台。在中国已经应用于30个省市、160多个重要地市,市场占有率逐年大幅度提高。展望未来,中兴还将在PBB-TE、EthrenetOAM等技术方向上强势出击,研发出更多的、更好的、
运营商需要的电信级以太网技术。
名词解释
FMC:Furniture Manufacturing & Supply China
木工机械和家具原辅材料行业新技术、新设备的最佳平台
FMC:Flight Management Computer
飞行管理计算机,
负责计算飞机往那里飞,何时转弯,何时上升、下降,计算最省油的速度、高度。
飞行员通过CDU(Control Display Unit 控制显示单元,油门两边像计算器的东西)与FMC交流。
FMC: Federal Maritime Commission
美国联邦海事局
FMC:美国食品机械和化学公司
FMC:全
矩阵捕捉(Full Matrix Capture)
FMC: Fund Management Company 基金管理公司
FMC: Future Management Company 期货管理公司
FMC
柔性制造单元由一台或数台数控机床或加工中心构成的加工单元。该单元根据需要可以自动更换刀具和夹具,加工不同的工件。柔性制造单元适合加工形状复杂,加工工序简单,加工工时较长,批量小的零件。它有较大的设备柔性,但人员和加工柔性低。
所谓柔性,是指一个
制造系统适应各种生产条件变化的能力,它与系统方案、人员和设备有关。系统方案的柔性是指加工不同零件的自由度。人员柔性是指操作人员能保证加工任务,完成数量和时间要求的适应能力。设备柔性是指机床能在短期内适应新零件的加工能力。
面对产品个性化的需求,和不断上升的制造成本,改进生产的柔性一直是制造业者的企求,
柔性制造单元(FMC)和
柔性制造系统(FMS)应用而生。
FMC实际上是
数控加工中心的扩展,一般是由加工中心和工业机器人各一台组成,并由
后台计算机统一作可编程控制。
由DNC演进而来的FMS,一般由数台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制导车辆(AGV)组成,由
后台计算机统一控制。
FMC/FMS具有一定的柔性,但是由于有限的装备硬件功能和巨额设备投资,面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常不能产生期望效益。因此选择此技术时要进行详细的投入产出评估
通讯行规
FMS(Field Message Specification)现场设备信息行规
PROFIBUS网络通讯的本质是RS485串口通讯,按照不同的行业应用,主要有三种通讯行规:DP(Decentralized Peripherals),FMS(Field Message Specification)和PA(Process Automation)行规。
随着现场总线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PROFIBUS技术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例如FMS行规已经不再使用,而DP和PA的应用会越来越多,另外类似Motion Control with PROFIBUS 和PROFIsafe 等新的行规也都会随着应用而逐渐普及。
FMC
FMC filings appliesto any ocean service import/export to the US that who is selling to aclient or acting as a forwarder and setting up with the carriers and laterbilling the client.
FMC是美国联邦海事局的缩写,即U.S. Federal Maritime Com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