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型超新星
天文学术语
Ia型超新星的形成需要一个双星系统,一个是巨星,一个是白矮星。质量极大的白矮星吸取巨星的物质(主要是),当达到1.44个太阳质量时,会发生碳爆轰,核爆炸后没有遗留产物。
产生
发生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提出恒星电子简并核可以通过热核燃烧激发热核爆炸,并将整个天体炸碎。经过近50年的研究,21世纪初科学家已普遍接受了如下图景,即Ia型超新星来源于双星系统中碳氧白矮星的热核爆炸。碳氧白矮星从其伴星吸积物质从而增加自身质量,当其质量增加到其最大稳定质量极限时,其中心会激发不稳定的热核燃烧,放出的能量足以将整个碳氧白矮星炸碎,并生成大量的放射性元素,镍及其放射性子核的放射性衰变的能量注入到抛射物中将其加热,从而使Ia型超新星看起来是如此的明亮。
主要条件
1.存在一颗后来爆发成为超新星白矮星及一颗伴星(双星系统中的另一颗星)。所谓白矮星就是像太阳这样的恒星燃尽之后残存的形态。另一颗伴星可以是主序星(像太阳这样内部有着稳定核聚变的恒星),或者是红巨星和白矮星。
2.存在着从伴星向白矮星的气体输送,因此白矮星的质量不断增加
3.当白矮星的质量增加到太阳的1.4倍时,再次点燃核聚变,这一时期的核聚变反应进行得极其迅速,因而发生大爆发(类似上述“僵尸行星”)由于爆发时白矮星的质量总是太阳的1.4倍,故其光度是一定的。
特征
随着观测技术的提高,研究人员已寻找到越来越多的Ia型超新星,并且发现约有一半的IA型超新星的延迟时间小于1亿年(IA型超新星的延迟时间是指从双星系统的形成到发生Ia型超新星爆炸的时间间隔)。这就意味着,还存在着更年轻的IA型超新星。
科学家们认为,年轻IA型超新星的存在可能对现有的星系化学演化模型产生冲击,因为在超新星爆炸后它们会更早地产生大量的铁,并将这些铁反馈回它的寄主星系
2011年07月02日,据国外媒体报道,“僵尸”恒星在濒临死亡时通常以最后的殉爆来结束一切,但是其又能通过吞噬周围恒星的物质“起死回生”。这类超新星是宇宙中极为特殊的一类天体,在天文学上被称为IA型超新星。之所以将Ia型超新星成为“僵尸”恒星,是因为他们的核心已经死了。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吞噬周围伴星的物质起死回生。在过去的50年间,天文学家发现IA型超新星更多的是一个双星系统,两个天体相互绕行,其中一个通过吮吸另一个的物质达到轮回的目的。同时这也是太阳的生命尽头的缩影,体积缩小到只有地球大小。
前身星模型
当前流行的Ia型超新星前身星模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碳氧白矮星吸积模型,另一种是碳氧白矮星的并合模型。
碳氧白矮星的吸积模型,是说一颗碳氧白矮星从一颗主序星亚巨星或者是一颗红巨星吸积物质,被吸积的物质在碳氧白矮星表面稳定地燃烧,逐渐增加白矮星质量,当白矮星的质量达到其最大稳定质量极限时,白矮星中心的碳被点燃,释放出的核能瞬间将白矮星炸碎,从而产生IA型超新星现象。
碳氧白矮星的并合模型,是指两颗碳氧白矮星相互绕转,由于引力波辐射提取双星系统轨道角动量,使双星相互靠近,最终并合成一颗新的碳氧白矮星,如果这颗新的碳氧白矮星的总质量超过最大稳定质量极限,也会发生类似于碳氧白矮星吸积模型那样的核聚变
学界地位
IA型超新星作为宇宙“标准烛光”的地位主要来自(或部分依赖于)这样一个假设:它们彼此非常相似并形成统一的一类天体。21世纪初,人们观测到了IA型超新星之间的差别。Maeda等人提出一个新模型,该模型将最近的理论和观测数据都考虑了进去,并且将所观测到的光谱多样性解释为随机方向所产生的一个后果——人们在理论上所提出的一个非对称爆炸就是从这些方向来观测的。在这个基础上,光谱演化多样性在继续将IA型超新星用作“标准烛光”方面已不再是一个问题。
科学研究
2022年,美国天体物理学家通过被称为Pantheon+的分析,确认宇宙由大约三分之二的暗能量和三分之一的物质组成,Pantheon+ 包括1500多个称为Ia型超新星的恒星爆炸。
2022年12月20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研究人员运用流体动力学模拟,揭示了Ia型超新星前身星的物质损失机制以及主要观测特征,为后续观测搜寻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
天文学意义
20世纪末,IA型超新星测距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宇宙在加速膨胀,从而推论出暗能量的存在。这不仅是天文学,更是物理学的巨大突破。IA型超新星因其在宇宙学中的特殊地位被美国《新千年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列为近十年内恒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从这点出发,暗能量可能是一个空间的某种属性,宇宙空间本身与一些能量有着关联,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在宇宙空间里分布着如此大尺度的暗能量,当然这同样也是一种假说。但是,这一切的突破口就在Ia型超新星。天体物理界将对Ia型超新星进行详细的研究,从爆炸模型到演化途径,暗能量的秘密总有被揭开的一天。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4 00:56
目录
概述
产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