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材料又称Q资料(日本汉化),是西方宗教学和耶经学术研究的重要概念,是指新约的
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创作时的共通源泉,即两本福音本来是参照的同一材料,也就是耶稣的语录集。大多数耶经学者相信Q材料是真实存在的,并在耶经研究中获得广泛支持。
Q材料的概念最早来自德文【Logienquelle】,德文的quelle意思就是来源(source),所以英文里取头字母就被称为了【Q document】,即来源材料。Q材料的最原始版本必然是描写了真实存在过的耶稣(Historical Jesus)。
共观福音书是指文笔、风格、内容、顺序、
时态、结构、用词都极为相似的马可福音、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
共观福音书问题是无法用教会传统的“见证说”来解释的,而只能是这三者有着材料来源上的继承关系。原因在于
共观福音书之间太过相似以至于不同看做是巧合。路加福音第一节也承认,作者借鉴了其他的材料。从19世纪开始,耶经学者们就已经确定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比其他任何福音都要相似,因而来自同一材料,即Q材料。而马可福音被认为可能就是Q材料,要么就是除了Q材料外,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第二来源。西元1世纪的希拉波利城主教
帕皮亚(Papias of Hierapolis in Anatolia) 曾提到的耶稣语录(Logia)最有可能就是Q材料。因此Q材料就有“二来源说”和“马可福音说”两种。
在解释“
共观福音书”问题上,“二来源说”最被学术界广泛支持的。该说认为三本共观福音书之间有文本上的直接联系(literary relationships ),特别是词汇的选择和事件配置的相互关联。而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分别独立的抄袭了马可福音,同时也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类似却不同于马可福音的部分说明有着共同的第三来源。这个第三来源就是Q材料。大约马克福音80%的诗节一字不差的出现在了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三本
共观福音书都具有的材料也被称为“三重继承”,三重继承都是叙述性的,还包括
语录体。另外,还有大量的相同材料同时出现在
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而未出现在马可福音中。其中大约马太福音25%的诗节一字不差的出现在了路加福音中,这25%的部分被称为“二重继承”。另一方面,“马可福音说”是指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只是抄袭了马可福音。但此说只能解释“三重继承”,而不能解释“二重继承”。因此“二重继承”的那部分只能用Q材料来解释。不过“马可福音说”的支持学者们认为,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只是在马可福音原文基础上增加了347句。其中198句有一个词不同,82句有两个词不同,35句三个词不同,16句四个词不同,只有16句有超过五个不同的词。同时,比较而言,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在“三重继承”之外仅仅是添加了降生的描述和复活的事件,除此以外只有一些相互类似的“语录材料”,因此这些不能算作来自另一材料,即Q材料。
“二来源说”中的Q材料被认为是用希腊文写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很多地方是一字不差且完全重合的希腊文诗节。同时Q材料必定是先于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出现。一些学者甚至认为Q材料应该早于马可福音。通过对
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审视,学者们已经重构了Q材料的部分内容。被重构的Q材料是没有耶稣生平的叙述。也就是说,Q材料根本没有提过耶稣如何降生,没有如何挑选12门徒,没有被钉死于十字架和没有死而复生。Q材料只是耶稣语录和教学的内容。因此Q材料没有的内容应该是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作者编造的,而同为耶稣语录而无神话的
多马福音比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更具历史性。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宗教学教授约翰·克罗平伯格(John S. Kloppenborg)是Q材料的著名学者,后来加入了
耶稣研究会,他提出Q材料的形成分为三阶段。最初阶段的Q材料只有耶稣论贫穷和门徒。然后第一阶段的Q材料扩展到了第二阶段而加入了对当代的论断。最终阶段形成了Q材料增加了耶稣的诱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