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德国StuGⅢ
突击炮造价便宜,不需要制造炮塔以及一些其他的部件,变大的空间可以安装大威力的火力装备,而且可以增加其前部的装甲厚度。无论是支援步兵作战还是跟随
装甲部队突击SU-122都可以快速部署用最快的速度为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和一般的
牵引火炮相比无论是生存能力还是作战效率都要高出不少。
这项工作交由苏联坦克工业部负责。每个设计局都拿出了自己的
设计方案,其中Uralmash工厂首先拿出了U-35设计样车,第592号工厂则设计出SG-122(A)自行火炮。U-35装备122毫米的M-30型榴弹炮,底盘采用了
T-34坦克的底盘。而SG-122装备了相同的火炮,不过底盘却是基于缴获的德国StuG Ⅲ突击炮。
U-35的前部装甲有45毫米厚度,
俯仰角为-3度到+26度,水平转角为左右各10度。引擎和
传动系统为了节约制造经费没有改进。加装了一些外部油箱增加了最大行程。车内5名乘员的安置如下:驾驶员位于车体左前部,炮手位于驾驶员左后部,
车长位于右前部,两名装填手位于火炮的尾部。1942年12月,通过了所有的测试后,GKO命令制造,并命名为SU-35突击炮。不久又被改名为SU-122。1942年底,一共制造了25辆。同月,第一个混合团组建了,装备了这种自行火炮8辆。43年1月,两个SU-122团被投入列宁格勒附近的战斗。43年3月,另外两个SU-122团组建并被投入战场。之后苏军改变了编制,SU-122被用来组建中型自行火炮团,每个团装备16辆SU-122和一辆指挥用的
T-34坦克。SU-122以其强大的火力和优良的防护在前线赢得好评。43年5月,装备了新型炮弹的SU-122具备了在远距离摧毁敌军坦克
装甲车辆的能力,包括德军的重型虎式坦克。43年8月31日,德军“大日尔曼”
装甲师一个虎式坦克营的少校在一份报告中提到
虎式坦克被一种
T-34底盘自行火炮的122毫米炮弹命中之后
严重损坏,难于修复,其实就是指SU-122。制造和改进SU-122的工作也同时在进行,SU-122的生产明显比较便宜。1943年3月,Uralmash工厂设计了一种改进的SU-122,被命名为SU-122M,安装有122毫米的U-11榴弹炮。这种炮可以使用M-30型炮的炮弹。但是政府测试却显示SU-122M的设计有很多缺点,比如底盘超载,造价昂贵,因为这些,SU-122M最终没有投产。Uralmash工厂又设计了另外一种改进型。新的设计型号和
SU-85具有很高的通用性。车体是重新设计的,122毫米的D-6榴弹炮取代了原来的85毫米D-5T型炮,这种炮的
防盾不能转动。这种改进型被命名为SU-122-3。经过
比较测试,也不理想,之后SU-122的改进工作被取消了。
SU-122是苏联之后的无炮塔系列
自行火炮的开创之作,之后的各种型号的外形多多少少都有SU-122的影子。而SU-122本身则是苏联
统帅部注意到德国的StuGⅢ突击炮后进行开发的,主要原因就是这类自行火炮造价便宜,不需要制作炮塔,节约下来的空间可以用作安装更大口径的火炮,同时还可以增加装甲厚度。这对当时急需扩展装甲力量的红军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
从SU-122的外形可以看出来,它
炮盾的设计保证了
榴弹炮的仰角,可以充分发挥火炮射程的优势。在战场上SU-122也凭借其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防护性能广受好评,它装备的122
毫米榴弹炮甚至可以远距离击毁德军的
虎式坦克,对付一般的
防御工事更是不在话下。使用
T-34底盘的SU-122
机动性也相当不俗,无论是支援步兵作战还是跟随
装甲部队突击SU-122都可以快速部署用最快的速度为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和一般的
牵引火炮相比无论是生存能力还是作战效率都要高出不少。SU-122总共生产了1100辆,在苏军庞大的钢铁洪流中只占了一小部分,主要原因就是到战争中后期苏联的装甲力量研发更新的频率越来越高,新型号的自行火炮一出现老旧的型号就停止生产。而且为了后勤维护方便,苏联将大部分生产力投入到了制式型号的生产当中,这就有了T-34惊人的产量。另外,中国也曾进口过40辆SU-122。
SU-122最初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型号。机枪
高度差(最初设计为-3°和+26°,横向10°),乘员舱通风不良,乘员位置不好。
所有这些缺陷都得到了纠正,以及其他小的修改,以实现
大规模生产。坡度稍小的冰川(厚度仍为45毫米/1.77毫米,
有效厚度约为80毫米/3.15毫米)、简化的
狭缝、重新安排的作战
隔间布局、增加携带的弹药以及更有效的指挥官
潜望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