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G,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因而这一理论被称为 “ERG”理论。
美国
耶鲁大学的克莱顿·阿尔德佛(Clayton. Alderfer)在
马斯洛提出的
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
人本主义需要理论。阿尔德佛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
生存的需要与人们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有关,它包括马斯洛提出的生理和
安全需要。第二种需要是相互关系的需要,即指人们对于保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要求。这种社会和地位的需要的满足是在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中达成的,它们与
马斯洛的
社会需要和自尊需要分类中的外在部分是相对应的。最后,阿尔德佛把成长发展的需要独立出来,它表示个人谋求发展的内在愿望,包括马斯洛的自尊需要分类中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层次中所包含的特征。
除了用3种需要替代了5种需要以外,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同的是,阿尔德佛的“ERG”理论还表明了:人在同
一时间可能有不止一种需要起作用;如果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受到抑制的话,那么人们对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是一种刚性的阶梯式上升结构,即认为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在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前得到充分的满足,二者具有不可逆性。而相反的是,“ERG”理论并不认为各类需要层次是
刚性结构,比如说,即使一个人的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他仍然可以为成长发展的需要工作,而且这3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
此外,“ERG”理论还提出了一种叫做“受挫——回归”的思想。马斯洛认为当一个人的某一层次需要尚未得到满足时,他可能会停留在这一需要层次上,直到获得满足为止。相反地,“ERG”理论则认为,当一个人在某一更高等级的需要层次受挫时,那么作为替代,他的某一较低层次的需要可能会有所增加。例如,如果一个人
社会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增强他对得到更多金钱或更好的
工作条件的愿望。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相类似的是,“ERG”理论认为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会引发出对更高层次需要的愿望。不同于需要层次理论的是,“ERG”理论认为多种需要可以同时作为
激励因素而起作用,并且当满足较高层次需要的企图受挫时,会导致人们向较低层次需要的回归。因此,管理措施应该随着人的需要结构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需要制定出相应的
管理策略。
阿尔德佛的
ERG理论在需要的分类上并不比
马斯洛的理论更完善,对需要的解释也并未超出马斯洛
需要理论的范围。如果认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带有普遍意义的
一般规律,那么,
ERG理论则偏重于带有特殊性的
个体差异,这表现在ERG理论对不同需要之间联系的限制较少。 ERG理论的特点有: (1)ERG理论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的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
上升趋势。 (2)ERG理论认为,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降而求其次。 (3)ERG理论还认为,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这就与
马斯洛的观点不一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