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
一项国际太空合作计划
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是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是一个拥有现代化科研设备、可开展大规模、多学科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的空间实验室,为在微重力环境下开展科学实验研究提供了大量实验载荷和资源,支持人在地球轨道长期驻留。国际空间站项目由16个国家共同建造、运行和使用,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时最长且涉及国家最多的空间国际合作项目。1998年正式建站,2010年完成建造任务转入全面使用阶段。国际空间站主要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欧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加拿大国家航天局共同运营。
建造历程
参与国家
国际空间站于1993年由美国俄罗斯、11个欧洲航天局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加拿大巴西共16个国家联合建造,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工程。国际空间站最初的大体分工是:
美国研制试验舱、离心机调节舱、居住舱、节点-1舱、气闸舱、夯架结构和太阳能电池阵。
俄罗斯研制多功能货舱、服务舱、万向对接舱、对接段、对接与储存舱、生命保障舱、科学能源平台和2个研究舱。
欧洲研制试验舱、自动转移飞行器及节点舱-2、3。
意大利研制3个多用途后勤舱。
日本研制试验舱,它由增压舱、遥控机械臂系统、暴露设施和试验后勤舱组成。
加拿大负责研制移动服务系统,该系统包括空间站遥控操作机器人系统――加拿大机械臂-2、移动基座系统和专用灵巧机械手。
巴西提供一些特殊试验设备。
空间站计划装配13个增压舱,其中6个是用于科学试验的研究舱,1个是为空间站提供初始推进、姿控、通信和存储功能的多功能货舱,以及3个对接用的节点舱。
建造阶段
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年-1998年),主要进行了9次美国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的交会对接,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第二阶段(1998-2001年),初期装配阶段。1998年11月20日,国际空间站首个组件——曙光号功能货舱(美国出资,俄罗斯制造)发射成功。1998年12月4日,美国团结号节点舱奋进号航天飞机送入轨道,并于12月7日与曙光号成功对接。第2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建成1个具有载3人能力的初期空间站。第三阶段(2001年-2006年),最终装配和应用阶段。装配完成后的国际空间站长110米,宽88米,大致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总质量达400余吨,将是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庞大、设施最为先进的人造天宫,运行在倾角为51.6°、高度为397公里的轨道上,可供6~7名航天员在轨工作,之后国际空间站将开始一个为期10~15年的永久载人的运行期。
基本参数
主要结构
国际空间站总体设计采用桁架挂舱式结构,即以桁架为基本结构,增压舱和其它各种服务设施挂靠在桁架上,形成桁架挂舱式空间站。其总体布局如图3所示。大体上看,国际空间站可视为由两大部分立体交叉组合而成:一部分是以俄罗斯的多功能舱为基础,通过对接舱段及节点舱,与俄罗斯服务舱、实验舱、生命保障舱、美国实验舱、日本实验舱、欧空局的“哥伦布”轨道设施等对接,形成空间站的核心部分;另一部分是在美国的桁架结构上,装有加拿大的遥操作机械臂服务系统和空间站舱外设备,在桁架的两端安装四对大型太阳能电池帆板。这两大部分垂直交叉构成“龙骨架”,不仅加强了空间站的刚度,而且有利于各分系统和科学实验设备、仪器工作性能的正常发挥,有利于航天员出舱装配与维修等。
主要舱段
发射信息
俄罗斯
曙光号(Zarya)功能舱为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组件,于1998年11月20日由俄罗斯“质子-K”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曙光号是国际空间站的基础,能提供电源、推进、导航、通信、姿控、温控、充压的小气候环境等多种功能。它由和平号空间站上的“晶体”舱演变而来,寿命13年,电源最大功率为6千瓦,可对接4个航天器。曙光号重量为24.2吨(其中包括4.5吨燃料),长13米,内部容积约72立方米(可用面积为40平方米)。它可以在不补充燃料的情况下连续飞行430昼夜。
命名由来:Zarya名字源于俄语Заря́,用英语解释是dawn,Sunrise的意思。“曙光”号功能舱源于俄罗斯当年为礼炮号空间站所研制的TKS飞船,由美国出资,俄罗斯制造,命名为“Zarya”的含义在于此功能舱的发射标志着航天领域国际合作新时代的到来。
2.星辰号服务舱 (Zvezda)
星辰号发射之后,对接的3个舱段和辅助设备组成了质量为73吨、运行在397千米、倾角为51.6度的轨道上的空间联合体,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使国际空间站具备了接待航天员居住和工作的基本条件。
命名由来:Zvezda 源于俄语 Звезда,用英语解释是“star”的意思。该舱基本框架结构被称为“DOS-8”,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俄罗斯计划建造的“和平号-2”(Mir-2)空间站的核心,因此在制造过程中,“星辰”号服务舱常被称为“Mir-2”。1999年初,俄罗斯正式将其命名为“星辰”号。
莫斯科时间2021年7月29日16时29分06秒(北京时间21时29分06秒),“科学”号实验舱与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星辰”号服务舱成功对接。数据显示,空间站和实验舱各系统工作正常。
3.码头号对接舱(Pirs)
多层隔热材料。共有2个对接口,1个主动对接口和1个被动对接口,主动对接口与星辰号服务舱对接,被动对接口留给联盟飞船和进步飞船等对接。对接舱的一侧还有一个隔舱,当航天员穿上宇航服,调节好隔舱中的气压后,就可以打开隔舱门进行太空行走,出舱舱门直径为1000mm。码头号有助于增加国际空间站与地面间的货物、人员运输。
2021年7月26日,俄罗斯码头号对接舱段由“进步号”货运飞船从国际空间站拖走,在随后的大气再入过程中被烧毁。近20年来,它作为气闸舱,支持开展了52次太空行走,并充当了“联盟号”载人飞船和“进步号”货运飞船的对接口。
4.搜寻号小型研究模块(Poisk)
Poisk 或翻译为“探索”号实验舱
搜索号小型研究模块(Poisk)于2009年11月10日发射,为舱内和舱外的基础和应用实验和研究提供支持,在停靠到星辰号服务舱后为联盟号载人飞船和进步号货运飞船等提供对接口。可作为气闸舱提供2个航天员的出舱口。在密封舱内为实验设备和货物存储提供2立方米的可用空间,它还有2个基准点用于安装舱外实验载荷及货物,在其密封舱内可储存870kg的货物。
“探索”号实验舱
2023年8月10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消息,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普罗科皮耶夫和德米特里·佩捷林10日凌晨完成了2023年第五次太空行走任务,两人出舱6小时35分钟后安全返回空间站。
5.黎明号小型研究模块(Rassvet)
黎明号(Rassvet
6.科学号多功能实验舱(Nauka)
2021年7月29日,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发表声明说,俄“科学”号(Nauka)多功能实验舱当天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
7.码头号节点舱(Prichal)
当地时间2021年11月26日18时19分,载有“码头(Prichal)”号节点舱的俄罗斯进步M-UM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
8.俄罗斯舱段星辰号服务舱
莫斯科时间2024年2月15日6时25分(北京时间11时25分),“进步MS-26”货运飞船搭乘“联盟-2.1a”运载火箭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升空,随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预计飞船将于17日与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舱段“星辰”号服务舱对接。
2024年8月17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在官网发布消息说,莫斯科时间17日8时53分(北京时间13时53分),“进步MS-28”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星辰”号服务舱完成自动对接。
美国
1.团结号节点舱 (unity node module)
团结号(Unity)节点舱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二个组件,也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节点舱,于1998年12月4日由“奋进”号航天飞机送入轨道。舱体长5.49米,直径4.57米,重11612千克,用于存贮货物和调节电力供应,是国际空间站上负责连接6个舱体的主要节点舱。
命名由来:由于该舱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节点舱,因此也常被称为“节点1”(Node 1)。根据NASA国际空间站计划主任兰迪·布林克利的解释,“Unity”这个名字代表了NASA、波音还有全世界国际空间站团队的共同努力,反映了国际空间站计划中的国际合作。
2.命运号实验舱 (destiny laboratory module)
命运号实验舱(Destiny)是NASA在1974年2月“空间实验室”(Skylab)退役后的第一个永久性运作的在轨实验室,由美国波音公司制造,形似圆筒,长9.3米、直径4.3米,重13.6吨。于2001年2月与团结号节点舱顺利对接。命运号实验舱是美国进行微重力科学与研究的场所,包括材料加工、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实验、流体试验和地球科学等。
3.寻求号气密舱(Quest)
寻求号(Quest)气闸舱是国际空间站主要的气闸舱,由美国于2001年7月14日发射升空的。气闸舱的作用是为航天员提供出舱活动前穿戴航天服的场所。寻求号被连接到空间站之前,俄罗斯航天员只能在星辰号服务舱内穿戴航天服,美国航天员只有在有航天飞机停靠的情况下,在航天飞机里穿戴航天服。寻求号气闸舱能同时兼容美国和俄罗斯航天员穿戴使用航天服。
4.和谐号节点舱(Harmony)
和谐号(Harmony)节点舱是国际空间站3个节点舱中的第2个,于2007年10月23日由“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在国际空间站所起的作用是把美国“命运”号实验舱和后来送入太空的欧洲航天局“哥伦布”号空间实验舱、日本“希望”号空间实验舱连接在一起。
命名由来:之前被称为“节点2”舱,2007年3月15日更名为“和谐”号。这个名字源自于一个名叫“节点2挑战”的校园竞赛,来自全美32个州的2200多名高中生参加了这个竞赛。这个竞赛要求参与学生学习国际空间站知识,制作比例模型,并解释自己所取名字的含义。最后六个不同的学校提交了“Harmony”这个名字。由NASA教员、工程师、科学家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评选小组选定这个名字,并解释称这个名字不仅体现了国际空间站国际合作的精神,还形象地表现出“和谐”号节点舱在国际空间中所担负的把各合作伙伴的实验舱连接在一起的职责。
5.宁静号节点舱(Tranquility)
宁静号(Tranquility)节点舱是国际空间站的第3个节点舱,由意大利泰利斯阿莱尼亚航天公司为NASA建造,长约7米,直径约4.5米,在轨重量约18,160千克。宁静号能够为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以及包括氧气生成器、水循环系统、废物清理-卫生维护系统和“科尔贝尔”跑步机等在内的许多生命支持和环境控制系统提供额外的空间。与宁静号节点舱相连的“瞭望塔”观测舱是国际空间站机械臂的控制站,长约1.5米,直径约2.96米,在轨重量约1882千克。观测舱四周有6个窗口,顶部有1个窗口,能够帮助航天员以一个全景的角度观察地球、宇宙星体以及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的飞船,窗口能抵御空间碎片的撞击。“宁静”号节点舱和“瞭望塔”观测舱于2010年2月8日随“奋进”号航天飞机被运往国际空间站。
命名由来:宁静号节点舱在2009年4月之前一直被称作“节点3”,名字源自于NASA所举办的征名活动——“帮节点3取名”。活动期间,公众可登陆NASA官网参与活动,可选择NASA提供的4个名字中的其一,也可以建议自己认为合适的名字。2009年3月20日活动截止时,NASA收到数千个提议,“Tranquility”是建议次数最多的前十名之一。在经过评选之后,曾经作为国际空间站第14和第15远征考察团成员的女宇航员苏尼塔·威廉姆斯在一档晚间电视节目中宣布“节点3舱”被命名为“宁静”(Tranquility)。NASA空间运行部副主任比尔·格斯登迈尔表示选取“Tranquility”这个名字与纪念“阿波罗”—11有关。40年前的7月,“阿波罗”—11飞船在月球上的静海(Sea of Tranquility)登陆,“Tranquility”与探索和月球有关,同时“Tranquility”也象征了空间站的国际合作精神。
6.穹顶号观测舱(穹顶舱
该舱由ESA研制但属于NASA,它为机械臂操作提供直接视角,并可看到航天飞机有效载荷设备区域。
7.莱奥纳尔多号多功能后勤舱
莱奥纳尔多号多功能后勤舱由意大利研制,价值1.6亿美元。它是一个由金属铝制成,长21英尺(约为6.4米)、直径为15英尺(约4.6米)的圆筒,分为16个货箱,能携带9.1吨货物。后勤舱可重复使用,其功能是为国际空间站运送必需的物资,再将空间站上的废弃物带回地面。莱昂纳多后勤舱于2001年进行了首次太空飞行。意大利航天局根据与NASA的协议建造了前三个“莱昂纳多”服务后勤舱。2010年3月,“发现”号航天飞机将携带莱昂纳多后勤舱执行最后一次货运任务。返回地面后,莱昂纳多后勤舱进行了改装,具备了更好的碎片防护功能,并能使航天员更容易使用其内部的设备,并更名为“永久性多功能舱”。
命名由来:该舱是由意大利制造的多用途后勤舱(MPLM),以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命名。
8.毕格罗可充气活动模块(BEAM
BEAM由美国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毕格罗航天公司生产。该模块由柔软的、可折叠的适应太空严酷环境的纤维构成,重达1.4吨。由铝和可折叠的特殊面料制成,在飞行时会被压缩起来,形成一个长2.4米、直径2.36米的“大包裹”。与空间站对接后,长度和直径分别会增加到3.7米和3.2米,内部空间将从3.6立方米扩展到16立方米,与一间小型卧室大小相当。
与金属制成的传统太空舱相比,充气式太空舱的优势是体积小、重量轻、造价也更为便宜。由于在运输的过程中可大幅缩小体积,这种太空舱能为火箭省出大量的空间,这也意味着可以节省燃料和降低发射成本。按照计划,BEAM将会在空间站上停留两年,在此期间,宇航员每年会进入其中数次,安装仪器设备、收集数据并对其状态做出评估,但不会在这个充气舱内居住。
欧洲
哥伦布实验舱是继美国命运号之后的第二个国际空间站实验舱,它由欧洲10个国家的40家公司共同参与制造,是欧空局最大的国际空间站项目。“哥伦布”实验舱装备有多种实验设备,能开展细胞生物学外空生物学、流体和材料科学、人类生理学、天文学和基础物理学等多方面的实验,其使用寿命至少10年。
日本
日本实验舱 (Japanese Experiment Module,JEM),命名为“希望”号,日语为Kibō(Hope),意为希望。“希望”号实验舱是日本对国际太空站的贡献,由JAXA于2001年9月制造完成,也是国际太空站上最大的舱组。“希望”号实验舱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座连接到空间站上的载人太空舱,是日本的载人航天器。
“希望”号实验舱是日本首个载人航天设施,最多可容纳4人。它由舱内保管室、舱内实验室、舱外实验平台、舱外集装架、机械臂和通信系统6大部分组成。舱内保管室主要作为保管仓库使用,室内有实验设备、维修工具、实验材料以及万一仪器出现故障时供替换的设备。舱内实验室是一个外径4.4米、内径4.2米、长11.2米的圆筒状设备。实验室内的气体成分和地表大气几乎相同,保持着1个标准大气压以及便于宇航员活动的温度和湿度,所以宇航员可以身穿普通衣服在实验室内工作。舱外实验平台可利用宇宙微重力、高真空等特殊条件进行地球观测、通信、材料实验等研究。 舱外集装架是向舱外实验平台运送以及回收实验设备的过渡平台。机械臂分主臂和子臂两大部分,主臂可抓起7吨重物。宇航员可在舱内实验室里利用监视器,通过操纵台控制机械臂工作。希望号实验舱在日本设计和组装完毕之后被运送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然后其各部件由美国航天飞机分3次运往国际空间站,并在太空完成组装。实验舱的第一部分——保管室于2008年3月11日由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携载先期运往国际空间站。
运输方式
联盟号载人飞船由俄罗斯科罗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团研制,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并定期升级。 联盟号可以独立支持三名机组乘员长达5.2天,并在国际空间站停靠200天。 该飞船具有自动对接系统,可以自动驾驶或由机组乘员手动驾驶。 联盟号负责乘员和货物往返国际空间站的运输。
进步号货运飞船是由俄罗斯科罗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团研制,是基于联盟号设计的货运补给飞船,用于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推进剂、水和天然气。 停靠在国际空间站后,推进器可以帮助国际空间站升到更高的轨道高度,并控制国际空间站的方向。 通常情况下,每年向国际空间站发射四次进步号飞船。 进步号可以自动驾驶或由机组乘员手动驾驶。进步号在装满国际空间站产生的垃圾之后,在再入地球大气层过程中焚烧。 在自主飞行(最多30天)期间,进步号可以作为开展空间实验的研究实验室。
HTV货运飞船是JAXA专门为国际空间站计划研发、由三菱重工制造的非载人货运飞船。使用空间站远程操纵系统(SSRMS)停靠在国际空间站。 HTV货运飞船能够在其内部的加压载体和外部非加压载体中携带物流材料,可以运送货物、天然气和水。 HTV货运飞船在装满国际空间站产生的垃圾之后,在再入地球大气层过程中焚烧。
1998年12月4日-2011年7月21日期间,NASA的三艘航天飞机——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奋进号帮助建造了国际空间站,并运送了大部分国际空间站舱段和主要部件,是一种能够重复使用的运输方式。
欧洲ATV货运飞船
ATV货运飞船是欧洲宇航防务集团研制的一种自动后勤补给飞船,可以运送货物、大气、水和推进剂。 货物卸载后,重新装载垃圾和废品,与空间站脱离,在再入地球大气层过程中焚烧。2008年3月-2015年2月期间共发射了五艘ATV货运飞船,分别是:Jules Verne,Johannes Kepler,Edoardo Amaldi,Albert Einstein和GeorgesLemaître。
美国龙飞船
龙飞船是由SpaceX公司研制并运营的商业轨道飞行器,有分别用于无人飞行和载人飞行的两种构型。货运型号“龙”飞船任务飞行方案多变并可作为重复使用航天器,装有防热罩和降落伞,任务结束后在洋面上溅落回收,是目前唯一能够返回物品的空间站货运飞船。
载人“龙”飞船是美国首个由私营企业建造并运送宇航员往返空间站的载人飞船,也是自美国航天飞机退役之后首个获美国宇航局认证的可定期运送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的新型载人飞船。
2022年11月26日,龙飞船到达国际空间站。27日,美国SpaceX公司的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已成功对接。
洛杉矶时间2023年5月30日,由美国私营企业公理航天公司组织的私人宇航团队结束国际空间站任务,搭乘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龙”飞船返回地球。
2023年11月9日,货运“龙”飞船搭乘“猎鹰9”火箭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11月11日抵达国际空间站,为空间站运送了约3000公斤科研设备、补给物资及硬件设施。这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第29次为美国航天局执行国际空间站补给任务。2023年12月22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货运“龙”飞船返回地球,带回约2000公斤科学实验样品和物资。
当地时间2024年1月19日,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报道称,土耳其首位航天员格泽拉夫奇与来自西班牙、意大利和瑞典的三位宇航员当天乘坐美国“龙”飞船,搭乘“猎鹰9”号火箭从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飞赴国际空间站,他们参与的“公理3号”商业载人航天任务,在国际空间站停留两周时间。
天鹅座飞船为一次使用的货运飞船,可为“国际空间站” 运送物资,同时可装载废弃物再入大气层烧毁。飞船为“两舱段”设计,包括服务舱和加压货舱。服务舱集成了先进的电子设备、太阳帆板、制导导航系统等;加压货舱可装载日常物资、备用部件、实验设备等。
“天鹅座”飞船货运能力达到3750kg,加压容积达27立方米,输出功率3.5kW,采用机械臂捕获和移动方式完成对接,通过“通用停靠机构”停靠在“国际空间站”节点舱上。
2022年11月9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直播画面显示,“天鹅座”(Cygnus)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顺利实现对接。
附:国际空间站飞船停靠情况实时更新链接:
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上午11:02,SpaceX 从卡纳维拉尔角航天发射场使用 10 手猎鹰 9 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的天鹅座货运飞船。
2024年10月25日,搭载4名美国和俄罗斯宇航员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龙”飞船返回地球。据美国航天局介绍,“龙”飞船于美国东部时间23日17时05分脱离国际空间站,美国东部时间25日3时29分许在佛罗里达州附近海域溅落。这次任务是载人“龙”飞船第八次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轮换宇航员。搭乘“龙”飞船返回地球的4名宇航员分别是美国航天局宇航员马修·多米尼克、迈克尔·巴拉特、珍妮特·埃普斯,以及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宇航员亚历山大·格列边金。他们今年3月5日搭乘“龙”飞船飞抵国际空间站执行航天任务。
科学研究
研究领域
国际空间站上的科学实验项目主要由NASA、Roscosmos、ESAJAXACSA合作进行,涵盖物理科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技术开发与验证、人体研究、地球与空间科学以及教育活动与推广6大研究领域。
1.生物学与生物技术
微重力环境下,细胞核组织生长方式与形状可能与地面不同。该领域的实验重点研究空间飞行状态下生物体( 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 的生命活动,生物组织破坏过程,器官和组织再生特性,细胞间相互作用,生物技术产品试验性开发,获取关于生命科学基本问题的新认识。
2.技术开发与验证
该领域的实验旨在发展并改进空间技术及其组件,开发新的空间技术提高舱段利用率,开发未来空间基础设施关键组件。
3.地球与空间科学
国际空间站运行的近地轨道为收集地球空间科学数据提供了独特优势。该领域的实验旨在研究地球表面、大气层和电离层的物理过程。收集地球冰川、农田、城市和珊瑚礁等信息,并与轨道卫星数据互补,获得全面的地球信息。
4.物理科学
国际空间站是在微重力环境下长期研究物理现象的唯一场所。该领域的实验重点研究微重力环境下各种物理和化学过程;空间材料科学,制备在陆地条件下无法获取或难以获取的新物质与材料; 地面技术现代化研究;为先进载人空间设施和无人探测器开发关键技术进行技术储备。
5.教育活动与推广
国际空间站为鼓励学生参与航天活动提供了独特平台,对数千名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
6.人体研究
利用国际空间站研究长期微重力环境对人类健康造成的风险,并制定降低这些风险的对策,有助于解决未来近地轨道以外长期任务的相关问题。
科学实验
NASA一直致力于ISS的蛋白质晶体生长实验。截至2021年,制药公司和学术研究人员已在ISS进行了500多项蛋白质晶体生长实验,这是迄今为止在空间站进行的最大的单一类别实验。
2025年4月2日,科学家们宣布,他们在国际空间站成功完成了味噌的发酵实验,这是人类首次在太空有意进行的食物发酵尝试,有望为长期执行任务的宇航员开辟新的烹饪可能性。
科学发现
1.阿尔法磁谱仪
阿尔法磁谱仪”是迄今为止在太空运行的最强大,最灵敏的粒子物理探测器。自从2011年5月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上,开始获取数据,将一直持续运行到国际空间站使命结束。AMS谱仪精确测量多种宇宙线粒子的结果是宇宙线观测的一个里程碑,并对暗物质和反物质的寻找等物理学前沿研究有重大意义。
2016年12月8日24时,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在瑞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总结发布了阿尔法磁谱仪(简称AMS)在国际空间站运行五年来的物理成果。AMS已经收集了超过900亿宇宙线事例,更多的数据分析还在进行中。丁肇中报告的AMS最新结果涵盖多种宇宙线粒子的精确独特的数据,包括在宇宙空间测量的正电子流强和正电子比例,反质子—质子比,以及电子、质子,反质子、氦核以及其它核子的流强。
2.双胞胎实验
航天员迈克·凯利和斯科特·凯利参与实验,他们是一对出生于1964年的双胞胎。兄弟俩从1996年开始为太空飞行训练。斯科特参与了1999年发现号航天飞机STS-103太空飞行和2007年奋进号航天飞机STS-118太空飞行、2010年俄罗斯联盟TMA-M号飞船太空飞行和国际空间站第25次和第26次长期考察。迈克·凯利曾四次前往太空,分别参加2011年奋进号航天飞机STS-108太空飞行、2006年的发现号航天飞机STS-121太空飞行、2008年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STS-124太空飞行、2011年奋进号航天飞机太空飞行。
2015年3月,斯科特·凯利再次参与太空飞行,在国际空间站上度过了创纪录的340天8小时42分钟。迈克·凯利留在了地球上,在这段时间与在国际空间站的斯科特接受同样的检测和分析。研究覆盖面很广,从肠道细菌的组成到各种基因和认识能力的活跃性。获得的结果交由10个研究小组分析。
最意外的结果产生于观察端粒之后。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部分,保护 DNA主要部分不在细胞分裂期间受损。每一次细胞分裂后,染色体都会缩短一些。为了这种缩短不影响编码区,端粒都位于染色体末端。在新的分裂和分裂周期后,染色体变得更加短,细胞衰老就是这样发生的。斯科特的端粒在太空中变得比迈克的端粒更长,原因尚不明确。
3.空间DNA测序
2016年8月30日,NASA航天员凯特·鲁宾斯在国际空间站(ISS)上利用MinION微型测序仪成功完成首次微重力条件下的DNA测序,这标志着人类已经迎来“在空间对活体生物进行基因测序”的新时代。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科学领域——太空基因组和系统生物学
这次空间测序是“生物分子测序研究项目”的一部分。测序使用的是英国牛津纳米孔公司提供的MinION测序仪,只有手掌大小,既方便又快捷。测序原理是通过纳米孔施加电流,同时让含有检测样本的液体流经检测仪,不同的DNA分子会引起不一样的电流变化,通过电流变化就能识别出这种基因序列的生物。项目组将事先准备好的老鼠、病毒和细菌的DNA样本带到空间站,由鲁宾斯在太空进行检测,而地面团队成员同步对类似样本进行测序。比较后发现,太空和地球上的两种测序结果能完美匹配。有了在空间中测序DNA的方法,就能识别出国际空间站内的微生物是否威胁航天员的健康,帮助地面科学家随时了解航天员们的生活环境,及时告知他们是否要做清洁或服用抗生素。空间DNA测序仪对未来造访火星等需要长时间待在空间站的航天员来说,是保护他们健康的重要工具。
4.空间蔬菜种植
“蔬菜生产系统”(Veggie)是迄今为止国际空间站上最大的植物种植实验设施,此项研究将为延长航天员驻留时间提供支持,还将用于研究植物对重力的感知和回应,改善地球上的植物生长并提高产量。Veggie探索种植能够制作色拉的蔬菜,未来可能用于提供新鲜食物以改善航天员的食欲、营养,也可能用于帮助航天员减压放松和娱乐。在实验中,Veggie为作物提供光照和营养,国际空间站提供温控和二氧化碳
2014年5月,航天员利用Veggie系统成功种植了“Outredgeous”红色长叶莴苣,并在最近第一次品尝了这种宇宙蔬菜。这是太空种植上重大的一步,同时,NASA也希望进一步扩展作物的数量和种类,以满足未来登陆火星的宇航员的营养需求。在Veg-01验证之后,航天员于2016年10月25日对Veg-03进行检测。Veg-03改良了输水系统,并测试确认不同环境对作物的影响,让六株生菜同时生长。
2020年1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飞行工程师最近拔出了在空间站高级植物培养环境中种植的20根萝卜,用锡纸包裹好,以便冷藏至2021年送回地球。研究人员称,这一成果为较长期月球和火星之旅的食物生产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2021年4月,美国宇航局(NASA)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ISS)收获一株迷你小白菜,并用酱油进行了简单料理。
飞行控制中心
美国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总部(HQ)
负责管理NASA各领域中心、制定管理政策、评估国际空间站计划项目的各个阶段。
约翰逊空间中心(JSC)
负责管理国际空间站计划计划以及美国舱段的任务控制,并与合作伙伴国控制中心合作共同管理整个ISS上进行的活动。
肯尼迪空间中心(KSC)
为每次任务开展ISS模块和航天飞机准备工作,协调发射,并管理航天飞机的发射以及着陆后的运行。
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MSFC)和其载荷运行和集成中心(POIC)
负责控制美国实验的运行并协调合作伙伴国的在轨实验。
远程科学支持中心(TSC)
美国有多个TSC来实施国际空间站计划上科学实验的运行,分别位于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埃姆斯研究中心(ARC)、约翰逊空间中心和格兰研究中心(GRC)。
俄罗斯
莫斯科任务控制中心(TsUP)
是俄罗斯最主要的国际空间站计划计划相关机构,负责俄罗斯载人空间飞行活动控制和俄罗斯舱段的运行。
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GCTC)
负责提供俄罗斯舱段全尺寸训练器、出舱行走用训练水池、模拟重力离心机,以及天体导航用天文馆。
是俄罗斯载人和非载人航天器的主要发射中心。
欧洲
欧洲空间研究与技术中心(ESTEC)
是欧洲航天局(ESA)最大的研究机构和技术核心。
哥伦布控制中心(COL-CC)和自动转移飞行器控制中心(ATV-CC)
COL-CC和ATV-CC负责控制和运行欧洲的ISS项目。COL-CC负责控制和运行哥伦布研究实验室、协调欧洲实验载荷,ATV-CC负责控制和运行自动转移飞行器(ATV)。
圭亚那空间中心(GSC)
最初由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创建,由法国航天局和欧空局共同资助和使用,作为阿丽亚娜5运载火箭的发射场。
欧洲航天员中心(EAC)
欧洲航天员培养基地。
用户支持和运行中心(USOC)
欧洲各国在各自国家空间中心中建有用户支持和运行中心,这些中心负责空间站欧洲载荷的使用和布置。
日本
筑波空间中心
是一个综合运营中心,拥有各类测试设施,具备航天员培训能力。
种子岛发射基地
是日本最大的火箭发射中心。
加拿大
移动服务系统(MSS)运行综合中心(MOC)
提供MSS工程设计和监控所需的资源、设备、专家,同时负责航天员训练工作。
有效载荷远程科学操作中心(PTOC)
支持在轨加拿大有效载荷的实时运行。
指挥官
2021年10月,法国宇航员托马斯·佩斯凯(Thomas Pesquet)从4月底开始领导第65期考察组的日本宇航员星出彰彦手中接过国际空间站指挥权,成为首位担任国际空间站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