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混凝土
指用作商业用途
商品混凝土就是指用作商业用途,例如可出售、购买的混凝土。现建筑施工大部分均使用商品混凝土。
定义
商品混凝土亦称预拌混凝土,是指预先拌好的质量合格的混凝土拌和物,以商品的形式出售给施工单位,并运到施工现场进行浇筑的混凝土拌和物。商品混凝土是把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从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外加剂与掺和料的选用、混凝土的拌制、混凝土输送到工地等一系列工程从一个个施工现场集中到搅拌站,由搅拌站统一经营管理,把各种成品以商品形式供应给施工单位
商品混凝土是混凝土生产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大生产的转变,实现了混凝土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是建筑依靠技术进步改变小生产方式,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一项重要改革。商品混凝土最早出现于欧洲,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商品混凝土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商品混凝土在混凝土总产量中已经占有绝对优势。
从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一些大型水利工程中采用了预拌混凝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商品混凝土的生产发展比较迟缓。我国预拌混凝土行业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开始获得蓬勃发展。近十年来,国家对发展预拌混凝土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法规,特别是2003年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交通部发布了《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为预拌混凝土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2014年中国商品混凝土产量达155412. 74万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增长32. 9%。
商品混凝土可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由于分散于工地搅拌的混凝土受技术设备的限制,混凝土质量不够均匀,而混凝土搅拌站从原材料到产品生产过程都有严格的控制管理、计量准确、检验手段完备,使混凝土的质量得到充分保证。
发展
2011年,预拌商品混凝土行业开始进入混凝土机械后市场时代,那就是第三方物流商业模式。第三方物流就是寻找一家有实力、管理运作规范的物流公司,将混凝土的运输与泵送业务全部分包出去,搅拌站专注于混凝土的生产和技术研发。这种模式在广东地区已经初具雏形,在广东等南方发达地区,混凝土搅拌车与泵车和搅拌站是分开运营,搅拌站只负责生产混凝土,而运输和泵送则分包给物流公司来运作,但在北方地区,前些年由于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竞争环境相对宽松,搅拌站不仅负责生产,同时投资购买搅拌车和泵车进行运营则成为普遍现象。
搅拌车和泵车采购投资占到搅拌站投资总额的大半,但实际贡献的利润只占到总利润的不到10%,并且在人、财、物的管理上,搅拌车和泵车占据管理者很大的精力。此外,司机收入水平低,素质参差不齐,队伍不稳定,交通事故频出,二手设备难以流通处理等一系列问题,都给搅拌站的运营管理造成了的负担。随着搅拌站利润率逐渐走低,竞争环境越来越恶劣,搅拌车和泵车分割出去运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金隅、冀东、亚泰等大型水泥企业加快进入整合下游产业搅拌站,以及搅拌站微利时代到来,第三方物流这一全新的商业模式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特点
环保性
由于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设置在城市边缘地区,相对于施工现场搅拌的传统工艺减少了粉尘、噪音、污水等污染,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工作和居住环境。随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发展和壮大,在工艺废渣和城市废弃物处理处置及综合利用方面逐步发挥更大的作用,减少环境恶化。
“半成品”
商品混凝土是一种特殊的建筑材料。交货时是塑性、流态状的半成品。在所有权转以后,还需要使用方继续尽一定的质量义务,才能达到最终的设计要求。因此,它的质量是供需双方共同的责任。
质量稳定性
由于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是一个专业性的混凝土生产企业,管理模式基本定型且比较单一,设备配置先进,不仅产量大、生产周期短,而且几率较为准确,搅拌较为均匀,生产工艺相对简洁、稳定,生产人员有比较丰富的经验,而且实现全天候生产,质量相对施工现场搅拌的混凝土更稳定可靠,提高了工程质量。 “商品混凝土”简单来讲,就是水泥、骨料、水和外加剂等,采用先进设备按照程序中预定比例混合而成的混凝土半成品。相比早期人工现场搅拌的混凝土,其材料掺杂比例、容重等更加准确。因而,现场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无须人工自行添加水或其他组成材料,而自行再次添加也属违规行为,也致使商品混凝土强度等级或质量得不到保证。
技术先进性
随着21世纪混凝土工程的大型化、多功能化、施工与应用环境的复杂化、应用领域的扩大化以及资源与环境的优化,人们对传统的商品混凝土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施工现场搅拌一般都是些临时性设施,条件较差,原材料质量难以控制,制备混凝土的搅拌机容量小且计量精度低,也没有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因此,质量很难满足混凝土具有的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得需要。而商品混凝土的生产集中、规模大,便于管理,能实现建设工程结构设计的各种要求,有利于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特别有利于散装水泥、混凝土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的推广应用,这是保证混凝土具有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得必有条件,同时能够有效的节约资源和能用。
提高工效
相比传统意义上的混凝土,商品混凝土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和罐装运送,并采用泵送工艺浇筑,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施工进度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明显缩短了工程建造周期 。
文明性
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应用商品混凝土后,减少了施工现场建筑材料的堆放,明显改变了施工现场脏、乱、差等现象,提高了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当施工现场较为狭窄时,这一作用更显示出其优越性,施工的文明程度得到了根本性的提高。
质量控制
(一)原材料进场
1、混凝土原材料进场时,供方应按规定批次向需方提供质量证明文件。质量证明文件应包括型式检验报告、出厂检验报告与合格证等,外加剂产品还应提供使用说明书。
2、原材料进场后,应按规定进行进场检验。
3、水泥应按不同品种和强度等级分批存储,并应采取防潮措施;出现结块的水泥不得用于混凝土工程;水泥出厂超过3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1个月),应进行复检,合格者方可使用。
4、粗、细骨料堆场应有防尘和遮雨设施;粗、细骨料应按品种、规格分别堆放,不得混杂,不得混入杂物。
5、矿物掺合料存储时,应有明显标记,不同矿物掺合料以及水泥不得混杂堆放,应防潮防雨,并应符合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矿物掺合料存储期超过3个月时,应进行复检,合格者方可使用。
6、外加剂的送检样品应与工程大批量进货一致,并应按不同的供货单位、品种和牌号进行标识,单独存放;粉状外加剂应防止受潮结块,如有结块,应进行检验,合格者应经粉碎至全部通过600mm筛孔后方可使用;液态外加剂应贮存在密闭容器内,并应防晒和防冻,如有沉淀等异常现象,应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二)计量
1、原材料计量宜采用电子计量设备。计量设备的精度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站(楼)技术条件》GB 10172的有关规定,应具有法定计量部门签发的有效检定证书,并应定期校验。混凝土生产单位每月应自检一次;每一工作班开始前,应对计量设备进行零点校准。
2、每盘混凝土原材料计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原材料计量偏差应每班检查。
各种原材料计量的允许偏差
3、对于原材料计量,应根据粗、细骨料含水率的变化,及时调整粗、细骨料和拌合用水的称量。
(三)搅拌
1、混凝土搅拌机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机》GB/T 9142的规定。混凝土搅拌宜采用强制式搅拌机
2、原材料投料方式应满足混凝土搅拌技术要求和混凝土拌合物质量要求。
3、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可按下表采用;当搅拌高强混凝土时,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采用自落式搅拌机时,搅拌时间宜延长30s。对于双卧轴强制式搅拌机,可在保证搅拌均匀的情况下适当缩短搅拌时间。混凝土搅拌时间应每班检查2次。
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s)
注: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系指全部材料装入搅拌筒中起,到开始卸料止的时间;
4、同一盘混凝土的搅拌匀质性应符合以下规定:
(1)混凝土中砂浆密度两次测值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0.8%;
(2)混凝土稠度两次测值的差值不应大于规定的混凝土拌合物稠度允许偏差的绝对值。
5、冬期生产施工搅拌混凝土时,宜优先采用加热水的方法提高拌合物温度,也可同时采用加热骨料的方法提高拌合物温度。应先投入骨料和热水进行搅拌,然后再投入胶凝材料等共同搅拌,水泥不应与热水直接接触。拌合用水和骨料的加热温度不得超过下表的规定。当骨料不加热时,拌合用水可加热到60℃以上。
拌合用水和骨料的最高加热温度(℃)
6、拌制混凝土必须严格执行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的有关要求。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应包括生产日期、工程名称、混凝土强度、坍落度、混凝土配合比编号、原材料的名称、品种、规格、配合比和每立方米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的实际用量等内容。
7、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需要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调整时,也应有专人负责,并重新签发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或配合比调整记录。
(四)运输
1、在运输过程中,应控制混凝土不离析、不分层和组成成分不发生变化,并应控制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满足施工要求。
2、当采用机动翻斗车运输混凝土时,道路应平整、避免颠簸。
3、当采用搅拌罐车运送混凝土拌合物时,搅拌罐在冬期应有保温措施,夏季最高气温超过40℃时,应有隔热措施。
4、当采用搅拌罐车运送混凝土拌合物时,卸料前应采用快档旋转搅拌罐不少于20s;因运距过远、交通或现场等问题造成坍落度损失较大而卸料困难时,可采用在混凝土拌合物中掺入适量减水剂并快档旋转搅拌罐的措施,减水剂掺量应有经试验确定的预案,但不得加水。
5、当采用泵送混凝土时,混凝土运输应能保证混凝土连续泵送,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JGJ/T 10的有关规定。
6、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机卸出至施工现场接收的时间间隔不宜大于90min。
技术发展
生产设备
国内搅拌设备、混凝土运输车和泵送设备的技术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产设备已是商品混凝土企业的主力设备。
混凝土性能
强度,是混凝土的基本性能。我国商品混凝土强度等级以C30、C40为主;已有很多企业掌握了C50、C60等高强度混凝土生产技术,并已大量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包括公司在内的一部分技术先进的企业已掌握了C80、C100等更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和施工技术。我国商品混凝土行业在混凝土强度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坍落度,又称流动性或可塑性。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坍落度大有利于运输和泵送,对于保证混凝土质量和提高施工效率也具有重要意义。混凝土泵送高度是坍落度的重要体现,我国混凝土企业在上海金茂大厦的建造过程中创下了一次性泵送混凝土高度达382.5米的世界纪录,表明在坍落度控制上已达到很高水平。
特殊性能,在特定使用环境和特定施工条件下要求混凝土具有一些特殊性能,常见的特殊性能混凝土包括:自密实混凝土、耐酸、碱防腐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抗渗混凝土、抗冻混凝土、高程泵送混凝土、早强混凝土、缓凝混凝土、耐热混凝土等。
混凝土性能的改善和提高主要依靠调整原料配合比,包括使用掺合料、外加剂等。配合比是商品混凝土企业的核心技术。
掺合料
掺合料主要指粉煤灰、矿渣等,使用掺合料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某些性能和降低水泥用量,如使用粉煤灰可以改善混凝土坍落度,使用磨细粉煤灰和磨细矿渣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等量或超量代替水泥,能够提高混凝土强度并显著减少水泥用量。国内技术先进企业已掌握大掺量生产技术和超细粉生产技术。
外加剂
混凝土外加剂按功能可分为:改善流变性能、增加粘聚性、引气、消泡、改善耐久性等。外加剂品种包括减水剂、泵送剂、缓凝剂、防水剂等,其中使用量最大的是减水剂,减水剂可以提高混凝土强度、减少水、水泥用量以及大幅提高混凝土的流变性及可塑性。我国外加剂在种类、性能等方面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以减水剂为例,我国以使用萘系减水剂为主,而国外已发展到以使用效果更好的聚羧酸减水剂为主。
商品混凝土的运输
在运输过程中应保证商品混凝土匀质性,达到不分层、不离析、不漏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 50164-2011)规定,混凝土从搅拌机出料到浇筑完毕的持续时间,如果采用搅拌车运输,强度等级不大于C30,气温不大于25℃时为120min,气温不小于25℃时为90rnin;强度等级不小于C30,气温不大于25℃时为90min,气温不小于25℃时为60 min。
(1)商品混凝土的运输必须使用搅拌车,在运输过程中须保持简体旋转,以每分钟约2~4转的慢速进行搅动,以确保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不得产生离析和失水现象。在搅拌车简体上铺上湿布,喷水冷却,降低筒内温度,减少坍落度损失。
(2)搅拌车运送商品混凝土的时间应控制在1h内卸料完毕,当气温高于30℃或运距较远时应考虑采取缓凝措施,混凝土运到现场须在30min内开始卸料,否则会影响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混凝土质量。
(3)商品混凝土的运送频率(供料速度)应保证施工现场的需要,确保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如浇筑部位为灌注桩,供料速度保证每根桩的浇筑时间按初盘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控制。
(4)商品混凝土的运输人员应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①商品混凝土必须由混凝土搅拌车直接运送到施工现场。
②混凝土搅拌车自装料至卸料,搅拌筒必须一直转动,以保持混合料的均匀性。
③混凝土搅拌车应保持筒内无积水方能装料。
④严禁在运送混凝土中途和卸料时向搅拌筒内任意加水,任意加水的混凝土严禁使用。
⑤混凝土搅拌车每运送一次应冲洗一次搅拌筒,装料前须倒净搅拌筒内积水,防止影响混凝土水灰比。工作完毕后必须对筒内、外进行清洗,严禁将余料随地乱倒乱排。
混凝土搅拌车运输人员随车携带由厂家出具的发料单。发料单应标明收料单位、地址、工程名称、发车时间、强度等级、数量等内容。浇筑现场应派专人对料单进行验收,每到一车,都要检查料单内容,防止混凝土车误送或超过初凝时间到达工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7 10:23
目录
概述
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