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憩园》是巴金创作于1944年的中篇小说。
内容简介
小说通过一位作家重归故里,寄居憩园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了一所大公馆新旧两代主人共同的悲剧命运。
《憩园》写战时作家回到故乡成都,寓居友人的新置馆邸憩园写作。在那里他发现《憩园》主人夫妇有内忧,新婚的女主人,受前妻留下独生子小虎的困扰,前妻娘家是巨富,他们有意无意利用小虎折磨续弦的后母。随后他又发现憩园旧主人的悲剧,他因一桩婚外爱情,被长子和爱妻逐离家庭流落破庙中,可是爱他的小儿子则与他保持神秘的往来,并且常到憩园折花安慰他父亲。
成书过程
《憩园》写成于1944年5月,但1941年初就开始酝酿。当时巴金曾回到四川老家,听到久违的乡音,看到熟悉的风俗,特别是目睹故居的颓败,“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又仿佛找到了“已失落的遥远的旧梦”,这时他开始构思《冬》,也就是后来的《憩园》。所以这部作品中有归家寻梦的哀伤情调,有对人世变迁莫测的感慨。
人物介绍
旧主人杨老三:在嫖赌饮吹中荡尽了祖传的遗产,沦落为乞丐,长期寄生虫式的生活使他丧失了最起码的谋生能力;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又使他不屑于自食其力,只好靠偷窃为生,结果在监狱中默默死去。
新主人姚国栋:靠父辈的遗产过着庸俗,懒散,奢侈的寄生生活,娇纵儿子
作品鉴赏
作家所写小说的情节(
盲琴师与卖唱女子之恋),憩园主人的内忧,旧主人的悲剧,以及作家对女主人的关怀,这四条趣味线,交织进展,而各得到动人的归结。全书仅十二万字,竟处理得
停停当当,天衣无缝。 文学批评家
李广田读了《憩园》之后说:“
巴金的《憩园》是一本好书,在我所读过的巴金作品中,我以为这是最好的一本。”
其实,不但是巴金作品中最好的一部,而且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之作。香港文史学家
司马长风曾如此评论《憩园》:“论谨严可与鲁迅争衡,论优美则可与
沈从文竞耀,论生动不让
老舍,论缱绻不下
郁达夫,但是论艺术的节制和纯粹,情节与角色,趣旨和技巧的均衡和谐,以及整个作品的晶莹浑圆,从各个角度看者恰到好处,则远超过诸人。”
小说在艺术上大胆吸收了外国文学的某些构思手法(受契诃夫《
樱桃园》及《未婚夫》影响很明显),同时继承和运用了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民族特色。
一、结构上,以杨、姚两家的生活为线索,双线并运,或平行发展,或交错扭结,前后呼应,相互映衬,十分得体。且运用了悬念的手法使故事的叙述引人入胜。
二、
人物描写上,作品运用
直接描写与
间接描写交叉进行的手法,多方面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杨老三的形象就是这样描写的。
三、意境上,借鉴了
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追求,形成了既有浓厚抒情气氛又带有象征意味的境界,“憩园”显然是当时新旧交替的中国社会的象征。
四、语言上,采用了亲切婉转、舒缓自如的散文笔调。
《憩园》标志着
巴金以往那种热情奔放的艺术风格,开始朝冷静严肃,深蕴细腻的方向转变。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年—2005年),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1927年至1928年旅法期间,他接触了一些无政府主义者,在巴黎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底他回国,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抗战前的作品主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家》以及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等。
抗日战争期间,巴金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憩园》《寒夜》和《第四病室》。解放后,巴金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作协主席、中国作协主席等职。新时期出版的《随想录》《探索与回忆》等,具有极高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是新时期文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巴金于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文学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