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颂
北宋苏轼散文作品
《猪肉颂》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谪居黄州任团练副使时作的一篇散文。本篇在结构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四句,讲煮猪肉的方法,主要是用文火闷炖。第二部分写自己吃猪肉的悠闲自得的心情。从文中看,苏轼是把自己归入贫人又懂得煮法一类的人中间的。《宋史·苏轼列传》中说他“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他的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他的这类煮猪肉的方法,大约都是从田野父老处学来的。
作品原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后遇赦北返,病殁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雅健,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书法,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工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论画力主“神似”,并提倡“士夫画”,强调诗画一律,为古代文人画先驱。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绘画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
创作背景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生乐观豁达的苏轼到黄州后,“微官”一身轻,畅游长江赤壁,写下了《赤壁赋》等名作。公干之余,他带领家人在城东一块坡地耕种以贴补家用,正是在和乡民的接触中,苏轼发现当地猪肉非常便宜,于是爱做红烧肉的他即兴写下了《猪肉颂》。
诗文赏析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净洗铛”,虽然是说做好烹调的准备,其实这正是做事或修养身心时虔诚、认真态度的体现。煮肉如此,做一切事情,均须如此。读者可以从这小心翼翼的“净洗铛”中,窥见苏轼平时修养身心之严谨、真诚。“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苏轼告诉读者,具体实践中,每个环节都要做得稳妥,仔细,来不得半点马虎。透过这一丝不苟的准备与实际操作,看到的不只是烹调本身,而是对待人生、修炼自身的一种兢兢业业的精神了。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煮猪肉,只要方法得当,缓缓煨炖,到了时候,它自然滋味醇厚,美不可言。这两句,说的是煮肉,而当读者联想到人生的时候,不是正好发现,它切中了那种急功近利的社会人生弊端。人生的成熟感悟,是需要时间的。好大喜功、心浮气躁,可能得到一时的“战果”,其实是失败的结局。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人生的精彩往往就在平淡的日常生活当中。像猪肉这司空见惯的食物,人们并不觉得里边有什么奥秘可寻;像炖煮猪肉这样的家常之事,人们也容易忽略探讨其中精益求精的可能性。苏轼的叹息,除了猪肉本身之外,另有一种可供联想的可惜之意——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种种事物时,或不肯,或不愿意去深入了解并挖掘其潜力。读者应该从他的叹息中理解猪肉之情以外的深意——真善美就在人们每日每时的生活当中,发现、创造美乃是人们大有潜力可挖的人生使命与快乐。联想到苏轼在《答毕仲举书》里把吃猪肉比为修养身心的象征,将那虚无缥缈的“龙肉”之类的玄谈加以摒弃的哲理思考,读者或许能更深层理解“黄州好猪肉”这四句诗歌的另一番味道。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正因为对亲自创造的烹调艺术十分满意,所以作者竟吃了“两碗”。 “两碗”,不但写出了胃口的满足,更写出了心灵的惬意。作者仿佛早就料到了他人的议论与惊诧,他风趣地说,我吃猪肉,腹满心惬,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外界对我的褒贬尽可置之度外。了解佛学的读者知道佛家最讲“心安”,强调看轻外物(包括他人的议论)、重视内心的安定,因此可以说,苏轼的这一“饱得自家君莫管”之平淡结尾,其实是展现了他的佛学等方面的修养,蕴涵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在吟《储肉颂》之时,苏轼并没有对他的“猪肉观”的人生思考做刻意的诠释、解说,而全在一片笔墨神行之间,有意无意透露着他的佛学诸方面之修养与对佛学的借鉴。
苏轼此诗题的《储肉颂》三字,看似滑稽,实际是在幽默中蕴涵了严肃的主题的。作者的颂,当然包括了在味觉方面的享受,对自身的烹调创新方面的自得;但是当读者了解了苏东坡当时的艰难处境,就会在诗人享受美味的背后,朦胧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一个在为人处世方面永远追求更高远深刻的情味的,将日常生活与理性思考达到“知行合一”理想的哲人。尤其是作者将烹调艺术与人生超越的理想有机结合为一体,为人们做出了典范——猪肉,是猪肉本身,又像是别的什么。
作品评价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啸天《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美文大观》:“有读者或以前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来驳此诗,则过于执矣,不善变通。”
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秘书系系主任、副教授王殿松:“在报效无门的情况下,苏轼并不自我沉沦、自暴自弃,他依然非常乐观地对待生活,从生活中寻找乐趣。这篇文章就是他在这种情况下写的,不能看作这是苏轼的游戏文字。”(《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相关争议
这篇文章在《苏轼全集》中没有收入,有资料显示,这个所谓的《猪肉颂》,最早出现在南宋“竹坡居士”周紫芝所撰的《竹坡诗话》一书中,原名叫《食猪肉诗》,内容是这样的:“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盈,饱得自家君莫管。’此是东坡以文滑稽耳。”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的性质跟“孟子曰孔子曾经曰过”差不多,大概率不是苏轼的原作,而是后人的伪托。
参考资料
苏轼.故宫博物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9 17:4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