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崇高
罗马帝国时期美学著作
《论崇高》是罗马帝国时期传下的一篇书信体文艺理论著作,通篇由古希腊文书写。其书写年代和作者颇多争议,通常被认为是古罗马文艺理论家朗吉努斯所写,大约创作于公元1世纪。
内容简介
与贺拉斯的《诗艺》相似,《论崇高》也是一封书信,分四十四节,每节长短不一,长的逾千字,短的仅百余字。其中第二,三;八,九;十二,十三;十八,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七,三十八各节间,均有部分散失。
全文可分作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第1—7章)是绪论;第二个部分(第8—43章)阐述崇高的五个因素;第三个部分(第44章)是结尾,指出雄辩衰败的原因在于道德的败坏、灵魂品质的堕落。
《论崇高》从修饰学角度提出并研究文章风格的“崇高体”,提出崇高风格的艺术作品要具备五个要素: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藻饰的技法、高雅的措辞、堂皇卓越的结构。其中前两种靠天资,其余靠技术或人力。在分析这五要素的关系后,作者认为伟大的思想来源于伟大的心灵,指出“崇高风格是伟大心灵的的回声”,所以艺术家要从古典作品中,从自然中陶冶人格。
此外,《论崇高》还提出了美的范畴问题,指出崇高就是伟大和不凡,它可以产生提高情绪和自尊感的审美效果。艺术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对读者产生惊心动魄的感染力,从而唤醒读者的激情。
作品思想
在西方美学史上,崇高范畴的最早提出是和文章风格联系在一起的。然而作者所讲的“崇高”,其含义比近代以来的崇高概念更为广泛,其中包括“伟大”“庄严”“雄伟”“壮丽”“尊严”“高雅”“古雅”“遒劲”“风雅”等。基本来看,作者所认为的崇高风格应该具有以下特征:高雅、深沉、不同凡响的意味,激昂、磅礴、如火如荼的热情,旷达、豪放、宛若浩海的气概,刚劲、雄健、炮击弩发的劲势,以及高超、绝妙、光芒四射的文采。
他反对的是因标新立异而产生的浮夸、幼稚、矫情,具体包括:无病呻吟、言不由衷的“浮夸”,琐碎无聊、想入非非的“幼稚”,误用感情、矫揉造作的“矫情”。
作者认为,崇高风格的塑造来源于伟大的灵魂,其所谈论的崇高风格,归根结底是要强调崇高的效果,指出崇高能够提升人的灵魂,让人的灵魂为真正的崇高所提高,产生一种慷慨激昂的喜悦,充满快乐与自豪。
概而言之,作者崇高论的基本论点就是他所说的“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亦即崇高的风格来自一颗崇高的心灵,还将造就另一颗崇高的心灵。他的这一阐发将崇高脱离了风格层面,成为一个独立的文艺理论范畴。
作品影响
《论崇高》在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1674年出版后引起人们重视,在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中标志着文艺风气由重理智到重感情、由现实主义倾向到浪漫主义倾向的转变。尤其是它把“崇高”第一次作为审美范畴提出,法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布瓦洛、17世纪英国诗人和批评家德莱登,18世纪英国美学家柏克、德国古典美学奠基者康德等都明显受到过该文章的影响,在西方美学史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出版信息
《论崇高》的抄本最早于10世纪被发现,1554年由意大利学者洛伯特罗印行出版时已散失三分之一,而且只在学者中流传。直到布瓦洛于1674年译成法文,这篇文章才逐渐受到重视。
作者简介
作者的名字,有的抄本写作“达乌尼锡斯·朗吉努斯”,有的抄本写作“达乌尼锡斯或朗吉努斯”,使得作者的考究变得较为困难。文章曾指出刻喀利俄斯的同一题目的论文中的错误观点,刻喀利俄斯是西西里人,曾于公元前1世纪末到公元1世纪初之间在罗马讲授修辞学。
以此推断,文章的作者“朗吉努斯”是公元1世纪或2世纪的希腊人,居住在罗马,修辞学教师,他还写过其他文艺理论作品,如《论情致》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10 13:06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