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1月24日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那一天
苹果电脑发布了全新的
Macintosh(简称Mac)。这是世界上第一台采用
图形用户界面的
个人电脑,与当时采用
DOS命令行纯
文本用户界面的
IBM PC形成了鲜明的对照。Macintosh的出现引发了一场
个人计算机世界的革命。为了使这场革命更能够引起各阶层的人民的关注,
苹果在1984年为Mac量身定做了一项非常具有“苹果”特色的广告。
这个广告的名字是“1984”,是根据一部书名为《1984》的小说为背景来制作的。《1984》是英国著名政治讽刺作家
乔治·奥威尔的一部虚幻预言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
温斯顿·史密斯在虚幻中的1984年生活在一个叫
大洋国的极权专制国家,他的世界被“党”和它的领导人“老大哥”所控制。大洋国处处有“老大哥”的头像海报,上面还有文字:“老大哥在注视着你”。“党”和“老大哥”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定量食物,颁发衣服,还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温斯顿由于和自由派女子朱丽娅相爱而被双双拘捕,送去劳改。在饱受饥饿、折磨、毒打和“教育”后,他终于向“党”低头,背叛了朱丽娅的爱,说出了“我爱老大哥”。《1984》给人一种压抑的、毫无希望的结尾。哐,哐,哐,哐……一个昏暗的大屋子里,跑进来一群人,排排坐下,仰头而待,他们似乎是学生,表情木讷。在前面的大屏幕里,一个固化的脑袋,喋喋不休地告诉呆坐的人们什么是PC,他似乎是老师,表情同样的木讷。突然,一个白衫红裤的姑娘冲了进来,将手中的铁锤掷向屏幕,充满了叛逆的激情。这是当时广告的内容情景。这则广告不仅将
苹果的
Mac打出了更为响亮的名声,而且同时那个玩世不恭的姑娘从此将
嬉皮精神四处播散,造就了今天生活在城市边沿的两种人之一的
嬉皮士。苹果之所以会选择奥威尔的《1984》为背景来制作广告,是因为当时“
苹果 II”系列电脑在经历了几年的热销后正在走下坡路,而1981年问世的
IBM PC正值
旺市,不断涌入企业和家庭。而在苹果推出首台
个人电脑时,IBM并未给予太多的关注,但是在1981年夏天IBM突然以
IBM PC重拳出击,并以其倍受企业信赖的品牌推动PC市场迅速成长。在苹果的眼里,毫无疑问这位电脑世界的“大哥”想要控制新兴的个人电脑市场。而这篇小说反映的思想内容正好能够充分表现和体味出1984年时PC世界的格局和苹果的心态,让顾客和看客们在获得视觉效果冲击的同时也了解了IT世界的现时状况,一举两得。当年负责制作苹果“1984”广告的创意导演
李·克劳回忆说:“‘1984’表达了苹果的理念和目标:让人民而非政府或大公司掌握操纵技术,让计算机变得普通人可及而非控制人的生活”。 这个60秒长的广告仅在1984年1月22日美国超级杯橄榄球大赛的电视转播中播出了一次,却造成了空前的轰动,美国的三大电视网和将近50个地方电视台都在超级杯后报道重放了“1984”,还有上百家报刊杂志评论“1984”的现象和影响,这些都为
苹果公司和Macintosh做了
免费广告赢得了评论家经久不息的掌声。
史蒂夫·乔布斯(1955-2011),发明家、企业家、美国
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前
行政总裁。1976年乔布斯和朋友成立苹果电脑公司,他陪伴了苹果公司数十年的起落与复兴,先后领导和推出了
麦金塔计算机、
iMac、
iPod、
iPhone等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2011年10月5日他因病逝世,享年56岁。乔布斯是改变世界的天才,他凭敏锐的触觉和过人的智慧,勇于变革,不断创新,引领全球资讯科技和电子产品的潮流,把电脑和电子产品变得简约化、平民化,让曾经是昂贵稀罕的电子产品变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