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花
曲牌名
一枝花,曲牌名,属南吕宫,用于散曲套数,为首牌;也用于剧曲。全曲(不含衬字)四十八字,九句六韵,基本句式为:五、五、五、五、四、五、五、七、七。代表作品有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等。
体裁沿革
一枝花,是一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曲牌,又名“占春魁”。冯光钰在《中国曲牌考》中提到,“一枝花”在宋元时期的南北曲中都有运用。它最晚出现于南宋辛弃疾的词作和最早的南戏作品《张协状元》中,之后在金代的诸宫调作品《董解元西厢记》和《刘知远诸宫调》中都有应用。可见这早期的“一枝花”主要以声乐曲牌的形式出现。据冯光钰研究清乾隆时御定编撰的工尺谱大全《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诸宫调《董西厢》和戏曲《琵琶记》《彩楼记》《月令承应》《长生殿》《红梅记》《浣纱记》对曲牌“一枝花”都有使用并有相应工尺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录的戏曲集《元人百种》《雍熙乐府》的工尺谱也包含它。
历代文献乐谱中载有曲牌“一枝花”的还有:元代《中原音韵》《梨园按试乐府新声》《元刊杂剧三十种》之多种,如《关张赴西蜀梦》《晋文公大烧介子推》等;明代《诸佛世尊加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太和正音谱》、《曲律》(王骥德著)、《全明散曲》、《六十种曲》、《皖南目连戏郑本》之《八殿寻母》《过寒冰池》等;清代《南词定律》(康熙五十九年工尺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乾隆时御定工尺谱)、《纳书楹曲谱》(乾隆时期工尺谱)、《西安鼓乐俗字谱》(雍正九年俗字谱)、《云阁曲谱》(同治时期工尺谱)、《新定宗北归音》、《新定十二律京腔谱》。民国《与众曲谱》(工尺谱)、《集成曲谱》(工尺谱)。这些线索说明,曲牌“一枝花”在各代的传承都没有中断过,并且它广泛使用于诸宫调、词乐、散曲、戏剧器乐以及宗教音乐中,并以戏曲中的曲牌流传较多见。
现当代传统音乐品种中,还有“一枝花”的活态遗存。冯光钰在《中国曲牌考》中指出以“一枝花”为素材的民歌小调流传在福建、河北,曲艺则有二人转,戏曲为昆曲、川剧、湘剧、闽剧,器乐流布在昆剧和京剧的器乐牌子中,另有器乐乐种鲁北鼓吹乐、苏南十番吹打乐、内蒙东部鼓吹乐、吉林鼓吹乐、甘肃鼓吹乐、上海吹打乐、河北鼓吹乐、辽宁鼓吹大牌子曲、国南吹打乐、安南伬、西安鼓乐、天津吹歌、鲁西南鼓吹乐、浏阳丝竹乐、唢呐独奏、二胡独奏等。
格律
格律说明
一枝花,属南吕宫,用于散曲套数,为首牌;也用于剧曲。格律与词牌《满路花》小异。北曲初期有用南曲体者。全曲九句六韵,基本句式为:五、五、五、五、四、五、五、七、七。除第五句外,均作对句。
格律对照
格律对照例曲:李致远《一枝花·送人入道》
平平平去平,上去平平去,平平平去上,去去上平平。平上平平,去去平平去,平平平去平。去平平去上平平,去平上上平去上。
白云留故山,晓月流清涧。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龙虎痴顽,正要别真赝,都来方寸间。内丹成未饮刀圭,宦情远不登仕版。
(说明:曲牌格律与对照例曲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曲使用斜体字排印。曲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上,表示填上声字;去,表示填去声字。句末加粗字为韵脚。)
典范作品
元代关汉卿《一枝花·杭州景
元代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
元代张可久《一枝花·湖上归》
元代孔文卿《一枝花·禄山谋反》
元代孛罗御史《一枝花·辞官》
元代萨都剌《一枝花·妓女蹴鞠》
元代施惠《一枝花·咏剑
元代沈禧《一枝花·咏雪景》
元代陆登善《一枝花·悔悟》
元代孙叔顺《一枝花·休官》
元代朱庭玉《一枝花·女怨》
元代吕天用《一枝花·秋蝶》
元代钟嗣成《一枝花·自序丑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6-30 09:44
目录
概述
体裁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