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晟,北周末年洛阳人,他读书不多,但智谋过人,武艺高强,尤其是箭法很准,年轻的伙伴们和他一起赛马打猎,无人能比得上他。长孙晟十八岁那年,当了一名司卫上士(禁卫东宫的武官)。由于职位很低,没人赏识他的才能。有一次,隋国公杨坚见到他,只交谈了片刻,就对人说:“长孙晟武艺超群,又多奇谋,以后的名将,除了他还有谁呢?”
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突厥的首领摄图和北周通使结好。为了炫耀各自的实力,双方在交往的时候,都专门选择勇武有力的人充当使者。
摄图为人非常傲慢,北周使者到了他那里,几乎没人被他放在眼里的。有一年,长孙晟奉命随同正使宇文神庆出使突厥。摄图一见到长孙晟,就对他产生好感,请
宇文神庆同意把长孙晟留下来。以后摄图每次出猎,总要把长孙晟带在身边。过了整整一年,还不让长孙晟回到北周去。一天,摄图正在帐前散步,忽然看见空中有两只大雕来回盘旋飞翔,互相争夺着一块肉,他马上兴致勃勃地叫人拿来两支箭递给长孙晟说:“请你把这两只大雕射下来。”长孙晟接过箭后,翻身上马,直奔而去。只见他渐渐驰近大雕,举起弓,搭上箭,双手随着大雕的身影转了一圈,就猛地一箭射去。由于他力量过人,那支箭竟对着两只大雕的胸脯直穿而过,两只大雕顿时双双落下。
摄图的弟弟处罗侯,同摄图矛盾很深,他想借助长孙晟的力量来反对摄图,因此暗中派人和长孙晟结交。长孙晟就利用这个机会,经常和他一起出去打猎,仔细地观察突厥境内的山川地势,了解各部的兵力强弱。
公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史称隋文帝。摄图得到消息就联合阿波、突利等可汗出兵进攻隋朝,想要为北周复仇。这时长孙晟早已回到隋朝,深得隋文帝的信用。他深知突厥各可汗之间争权夺利、互相猜忌的内幕,就上书给隋文帝,请他用计离间突厥,孤立摄图。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摄图果然同其他可汗互相攻击,很快就退兵了。
公元600年,突厥的达头可汗调集大军准备与隋朝为敌。长孙晟奉命随晋王杨广出兵征讨,在大斤山附近与突厥遭遇。达头不战而逃,突厥将士被俘被杀两千多人。战斗结束后,杨广为长孙晟设宴庆功。有一个突厥归附的官员在席上对杨广说:“突厥境内,听到长孙将军的威名都十分害怕啊!说他的弓声像霹箸,坐骑像闪电。”杨广高兴地笑道:“将军的威名远播域外,真是了不起啊!”
在一箭双雕的成语故事中隐含着这样一个道理:每个人都希望做一件事情可以有两种收获,但一支箭同时射中几只鸟儿的事情毕竟发生的概率非常低,所以,如果你想实现更多的目标,你就必须射出更多的“箭”。“一箭双雕”在现代的意义是做事应力求达到最优目标,使利益最大化。
唐·
崔致远《桂苑笔耕录》:“能将一箭落双雕,万里胡尘当日销。”
王英先《枫橡树》:“他们妄图用这个办法一箭双雕,把两个打猎队搞乱,自相残杀,进而破坏剿匪反霸,好使他们的土匪隐蔽在野火坪。”
中杰英《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他对所谓支部工作并无真正的兴趣,而是一直在玩着一箭双雕的把戏,想连她这个人和她的‘先进经验’一同攫为己有。”
“一石二鸟”指的是一块石头投出去,打中两只鸟;比喻一举两得。“一箭双雕”与“一石二鸟”都用了比喻的手法,也同样表达做一件事而达到两方面的目的。不过,“一箭双雕”还有比喻射箭技术高超的意思,而“一石二鸟”大多比喻巧妙的御敌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