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汇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气与气候学家、中国气象学会会士
丁一汇,1938年7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原籍山东省曹县,天气与气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中国气象学会会士。
人物经历
1938年7月18日,丁一汇出生于安徽省亳县,原籍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之后,随担任教师的父母辗转到南京、上海,并在上海完成了高中学业。
1957年7月,进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就读天气动力学专业,大学期间,丁一汇差点因为色弱从北京大学物理系退学,他坚持要学气象学,后来通过副系主任谢义炳的特殊考核才留下。
1963年7月,大学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就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平流层气象学。
1967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8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组长、室副主任(至1979年5月)。
1979年10月,新中国开始向美国派遣留学生,丁一汇成为赴美的第一批成员前往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夏威夷大学学习(至1981年12月)。
1982年1月,回国后担任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兼国家海洋预报总台台长(至1986年10月)。
1982年1月,再次前往美国,进入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学习。198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10月,担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至1994年2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4年3月,出任国家气候中心第一任主任(至2000年10月)。
1996年,出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主席。
1998年4月,丁一汇和同事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简称“防总”)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提出,长江流域极可能发生类似1954年的特大洪水,经过讨论,防总对这个判断表示认可,丁一汇也被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请到钓鱼台国宾馆,当面做汇报。
2001年,担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气候预测与气候变化)。
2008年,担任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2024年11月,当选中国气象学会会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丁一汇多次参与和主持国家和部门级重大攻关和研究项目,为推动中国的气象业务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在气候变化、亚洲季风以及中国的灾害性天气方面做出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在许多国际活动与组织中做出重要贡献,参与和主持编写IPCC第一、二、三、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主持领导并参与国家气候中心的建设,经7年努力,国家气候中心目前已建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气候预测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中国气候监测、预测、评估和服务的综合业务系统,每年为国家提供月、季、年预报结果。
1967年,丁一汇毕业时,部队里出于军事需要而要对高空风进行研究,被派去进行高空风研究后,他在1970年又从事卫星云图和资料分析,并担任中国气象局、北大地球物理系和中科院大气物理所联合云图分析组长。五年时间里,他在气象学家陶诗言的指导下,开始在中国应用卫星云图。
1975年8月,河南暴雨成灾,驻马店板桥水库溃坝。因为天气预报水平有限,通讯设施也不完善,损失很大。丁一汇又临危受命,和另外两名同志组成“暴雨组”。他们所发展的暴雨预报“落区法”,被评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建国后比较早的应对极端天气研究。
1979年,国际组织在印度洋组织印度洋季风试验,丁一汇作为中国气候专家,进驻试验团队,差不多半年的时间里,他同各国专家一起辗转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再到新德里,完整地跟踪了一个印度洋季风周期。
1994年,国家气候中心成立,丁一汇为首任主任,他们还得到了宝贵的2600万科研经费,聚集了700位科学家,他们却拼命用五年时间建成了观测、预测等于一体的气候监测、预测和服务系统,再用三年时间调报,中国第一代气候预测模型终于“可以用了”,这个项目填补了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一项空白,这项研究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0年,丁一汇被派往联合国,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主席团成员,通过两年时间的论证商讨,《IPCC第一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及《补充报告》于1992年出炉,报告首次提出“持续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在大气中的积累将导致气候变化”这个观念,这项报告直接促成了199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
1998年,中心成功地预测了长江流域的严重洪涝灾害;连续四年成功地监测预测了厄尔尼诺事件,并对近几年气候趋势做出了基本准确的预测,各种动力气候模式业务系统也在不断地完善。
截至2005年,丁一汇作为主要人员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部委级奖十一项。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截至2016年,丁一汇出版中英文专著9本,主编专集11本,在国内外正式刊物共发表论文286篇,SCI收录28篇,ISTP收录6篇,EI收录12篇,被中国科学技术情报中心评为1997年被引用最多的前20名国内科技工作者之一。
出版著作
人才培养
1978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建校后,丁一汇一直讲授气象类专业研究生必修核心课《高等气象学》。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大气科学获评A+。他编写的教材被泰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气象专业作为主教材使用。
截至2017年,丁一汇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和北京大学一共培养了40多名博士生,20多名硕士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丁一汇是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有影响、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为推动中国的气象业务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在气候变化、亚洲季风以及中国的灾害性天气气候方面做出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研究成果。(中国工程院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3 20:2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