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则民
原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所长
丁则民(1919年7月22日—2001年2月26日),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史专家,中国美国史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曾任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前副理事长、顾问、民盟长春市委常委、吉林省长春市第六届政协委员。
人物生平
丁则民先生祖籍福建省闽侯县,1919年7月出生于北平市。父亲系清末举人,祖籍福建闵侯县。因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自幼喜好读书,少年时就熟读《凯末尔传》和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等著作,遂与史地产生不解之缘。
丁先生勤奋好学,成绩优秀,于1937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法学院。抗日战争爆发后,因不愿做亡国奴,遂南下参加了华北抗日工作。1938年,他奔赴昆明,就读于西南联大历史系,并在陈寅恪、钱穆、雷海宗和潘光旦等大师的影响下,对世界史的兴趣日增。在读期间,他积极参加了当地的抗日工作,收集并编译有关日军的情报。1942年毕业后,亲身的经历和多年的学习使他对百年来中国的内忧外患深感忧虑,认识到了知识救国之长远意义远甚于武装救国。怀着这种理念,他踏上了漫长的求学道路,并于1947年负笈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攻读美国史。在此期间,讲堂知识与社会实践使他深深地感到海外华人的沧桑经历与祖国强弱的唇齿关系,理性的思考使他更加坚定了学成后赤心报国的决心。当他获悉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兴奋不已,毅然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克服重重障碍,回到祖国。后又想方设法与被骗至台湾的夫人取得联系,取道香港,经海路到天津。
回国以后,丁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上此后。先是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被分配到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担任世界现代史的教学工作。在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先后任历史系教授、历史系副主任、美国研究所所长、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前副理事长、顾问、民盟长春市委常委、吉林省长春市第六届政协委员。1986年被国务院评为博士生导师,他是历史文化学院由国务院评定的几名博士生导师之一。
在长春工作的半个世纪中,丁则民教授的教学与研究以十年“文革”为界标,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从事世界史和美国史的教学与研究的基础建设工作。除为本科生教学外,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1)编写教材。1957年他接受教育部委托,负责编写了后来在高等师范院校广泛使用的《世界现代史教学大纲》和《世界现代史》教材(上册);
(2)翻译国外研究成果。他先后主持或与人合作,翻译了《美国资本主义:1607年》和《欧洲简史:拿破伦以后》等多部著作。
(3)开拓史学研究。在与人合作创办《光明日报》史学版后,他自己先后在《光明日报》、《吉林师范大学学报》、《文史哲》和《史学月刊》等刊物上发表十多篇论文,并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美国排华史》。所有这些,一方面对50-6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其后来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又配合了当时国内国际斗争的需要。
在后期,他的精力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加强学科建设。一方面,除与人合作编写新时期的高校历史教材以外,他不遗余力,重点发展中国的美国史研究事业。1979年他亲手创办了历史系“美国史研究室”;在他的主持下,1981年历史系成功地申请到“世界地区国别史·美国史”硕士授予权,1985年申请到“世界近现代史”硕士授予权;1986年他作为带头人,又成功地申请到“世界近现代史”博士学位授予权,使该系成为国内最早培养美国史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主要单位之一。
(2)热衷于教书育人。长期以来,丁则民教授把培养研究生作为他终身的责任和义务,他始终认为,一个人的自然生命是有限的,但其学术生命是无限的,学生就是他学术生命的延续。他不仅教书认真,在治学严谨和学风踏实上严格要求他的每一位学生,而且也十分注重育人。他经常对他的学生讲:文如其人。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作好学问。为此,他常常语重心长地教导他的众弟子,要踏踏实实做人,真心实意待人,老老实实作学问。在丁则民教授培养出的13位博士及10多位硕士中,现大多数人已成为我国教育和科研战线上的骨干,其中,担任博士生导师的有4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先进工作者奖章1人,有的人已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并成为政府决策人士,有的人已成为其所在单位教学科研骨干与行政领导双肩挑人物。
(3)继续加深并拓展美国史研究。自80年代以来,丁则民教授孜孜以求,耕耘不辍,先后涉及美国史学史、移民史、民族史、城市史、西部史、断代史、区域发展史、妇女史和环境史等领域。他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史学史、移民史、西部史和城市史方面。在其它领域,用他自己的话说,主要是“充当铺路石”,具体深入的研究,则由他指导的学生完成。
(4)加强图书资料建设,扩大对外交流。为了推进中国的美国史研究事业,他一方面想方设法,以各种方式积累资料,使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的图书资料从无到有,达到数千册的规模。另一方面,又积极地与国外相关院校和研究部门建立稳定的长期联系,多次邀请外国学者前来讲学,利用种种机会派遣青年教师和学生到国外深造、进修或参加学术会议。从90年代初开始,先后多次与美国学者举行电话学术会议或举办大型的国际学术研究会。他在学术交流方面的努力,使美国所师生能及时紧跟国内外研究动态,拓宽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同时他自己也被美国最权威的两大史学刊物之一《美国历史杂志》遴选为特邀评论员。(5)与国内前辈和同仁一起,致力于中国的美国史研究。1979年他与国内的几名资深学者一起,发起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并担任副理事长,进入90年代后任其顾问。在此过程中,他还参与了国内最权威的6卷本《美国通史》的组织与撰写工作,其中,他所主持的《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于1990年出版,成为国内研究这一时期美国史的代表作。
主要著述
著作:
1.《美国排华史》,中华书局,1952年。
2.《世界现代史教学大纲》,(受教育部委托主编),1956年。
3.《世界现代史》(上册),新华书局,1958年。
4.《世界现代史》,(上下册),(合著),1961-1962年。
5.《新编世界近代史》,(上下册),(王荣堂、姜德昌主编,参加编写),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1982年。
6.《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主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
译著(与人合译)
1.安娜·罗彻斯特著《美国资本主义(1607-1800)》,三联书店,1957年。
2.罗杰·威廉斯著《欧洲简史:拿破仑以后》,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年。
3.亨利·赫坦巴哈著《俄罗斯帝国主义,从伊凡大帝到革命前》,三联书店,1978年。
4.《美国史译丛(史学专号)》,中国美国史研究会,1982年第1期。
论文
1.《勇南回民起义史料》,《历史教学》,1951年第2期。
2.《美国迫害华工史辑》,《历史教学》,1951年第3期。
3.《门罗主义与美帝侵略政策》,《历史教学》,1951年第6期。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光明日报》(史学版,双周刊),1956年。
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和性质》,《历史教学》,1957年第4期。
6.《1936-1939年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的民族民主革命》,《历史教学》,1959年第6期。
7.《1899-1902年美帝国主义对古巴的第一次军事占领》,《文史哲》1963年第6期。
8.《美帝国主义对古巴的第二次军事占领(1906-1909)》,《历史教学》,1963年第5期。
9.《1899-1923年美帝国主义对古巴的侵略政策》,《吉林师大学报》,1964年第4期。
10.《1868-1878年古巴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十年战争》,《历史教学》,1964年第7期。
11.《1933-1934年古巴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史学月刊》,1964年第7期。
12.《一百多年来美国对多米尼加的干涉和侵略》(合撰),《吉林师大学报》,1965年第1期。
13.《美国的“自由土地”与特纳的边疆学说》,《吉林师大学报》,1978年第3期。
14.《特纳的“地域理论”评价》,《吉林师大学报》,1979年第3期。
15.《美国中西部学派创始人特纳的历史观点评价》,《美国史研究通讯》,1979年第1期。
16.《边疆学说与美国对外扩张政策》,《世界历史》,1980年第3、4期连载。全文收入《美国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0年。
17.《关于十八世纪美国革命的史学评价》,《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2期,全文收入《1981-1983年美国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3年。
18.《查尔斯·比尔德与美国宪法——美国史学界对比尔德关于美国宪法的解释的评论》,《东北师大学报》,1982年第2期。
19.《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中译本再版序言,商务印书馆,1984年。
20.《特纳与美国奴隶制问题》,《世界历史》,1986年第1期。
21.《美国的“新移民”与文化测验,兼评本世纪初期美国学术界限制“新移民”入境的论点》,《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
22.《百年来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东北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
23.《十九世纪后期美国对印第安人政策的演变》,《兰州学刊》,1986年第7期。
24.《关于美国宪法的史学评价》,(主笔),《史学集刊》,1987年第4期。
25.《“新”、“旧”资本主义交替时期的美国——〈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序》,《东北师大学报》,1989年第4期。
26.《我的治学道路》,载《治学之路》,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27.《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与华工的巨大贡献》,《史学集刊》,1990年第2期。
28.《美国内战与加利福尼亚州》,《东北师大学报》,1992年第5期。
29.《外来移民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5期。
3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族裔史学及其发展》,《东师史学》,1994年。
31.《纷然杂陈的美国社会》序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
32.《美国西海岸大城市研究》序言,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
32.《20世纪以来美国西部史学的发展趋势》,《东北师大学报》,1995年10期。
33.《美国移民政策研究》序言,东北师大出版社,1996年。
34.《评成露西著〈法律猛于虎〉》,《美国史研究通讯》,1997年第1期。
35.《美国亚洲移民政策的演变》,《河北师院学报》,1997年第2期。
36.《美国建国以来移民政策的发展变化》,《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37.《西雅图精神刍议》,《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第10期。
38.《中美关系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东北亚论坛》,1998年第2期。
39.《美国移民政策与亚洲移民》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40.《城市促进者在拉斯维加斯发展中的作用》,《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
41.《当前中美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东北亚论坛》,2000年第1期。
42.《美国移民史中的排外主义》,《世界历史》,2001年第1期。
出版图书
影响评价
在丁则民先生治学研究的半个多世纪里,他拓展了中国美国史研究许多新的领域,培育出一批卓有成就的中青年学者,以治学严谨扎实、学生英才辈出而为世人称道。
由于丁则民教授,在世界史和美国史的教学与科学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因此他多次获得各种奖励。1989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奖和长春市党外人士为四化服务积极分子,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奖,1993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二等奖、吉林英才奖和长春市建盟功臣奖,1994年获长春市十佳园丁称号,1999年获长春市教书育人奖,1988年至1995年间先后四次获吉林省优秀社科奖。凡此种种,不计其数,寥寥几笔不足以展示他的辉煌业绩。
但是,面对他那琳琅满目的奖状证书和奖章,无人不为他的敬业精神和丰硕成果而感动。身为宗师,丁则民教授总是那么谦逊、和蔼,无论对何人,他总是有求必应,以诚相待。他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品德和风范一点一滴地显现于每天普通而高尚的言谈举止之间。虽然丁则民教授离开了我们,但他那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为人师表、以德育人的高贵品质和精神永远是我们应倍加珍惜的宝贵财富。 其培养的弟子如今大多已成为国内美国史研究的中坚。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4 16:1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