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善庆,号自庵、养斋,道光皇帝赐字伊辅,时人称之伊辅公,清湖南清泉县(今
衡南县)人。道光三年(182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道光老师,历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国子监司业,会试分校,顺天乡试同考,官广西学政,“多拔寒畯,教人先行而后文”,教育思想以“体用兼行”为旨。官至侍读学士,授三品衔。
人物生平
丁善庆生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祖籍湖南衡阳,生于长沙,幼孤,随母同外祖
刘权之久居北京。道光二年(1822)应顺天乡试,中举人。翌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先后任国子监司业、詹事府右中允、左中允、右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等职,担任国史馆总纂、庶常馆提调、文渊阁校理,奏办院事、日讲起后注等事。道光八年(1828)出任贵州乡试正考官,十一年(1831年)任广东乡试正考官,十五年(1835年)任会试同考官及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六年出任广西学政。咸丰二年(1852年)加三品卿衔(参见曾国藩撰:《翰林院侍读学士丁君墓志铭》)。后(1846年)以母老辞官返湘,居家
长沙。二十六年起,受聘为岳麓书院山长。
咸丰二年(1852)秋,太平军围攻长沙。丁善庆主张坚守,并遗书与其弟,誓与省城共存亡,又命其子丁驯日夜巡查城防。太平军北上后,他督工修造战船,接济水师,又成立恭武社,使学生参加操练和学习火器。
丁善庆任岳麓书院山长凡22年。在任期间,主持修复书院斋舍和圣庙、御书楼、文昌阁等房舍,编纂《续修岳麓书院志》,增添书籍,扩大庋藏,又注意培植务实学风,选拔人才。至同治七年(1868),以老病辞职。翌年逝世,年80岁。
家庭背景
丁善庆先祖丁福为
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封武德将军。曾祖丁元正,祖丁,父丁世。丁元正历任吴江、如臬等六县县令,详于治学,著有政声。清季著名学者沈德潜为之作传略,说他“性恺悌,爱民下士,邑中人有慈母神君之号”。(沈德潜:《吴江丁明府传略》)丁,解元,丁与其弟丁正心同时参加科举考试(当时湖南主试为钱大昕),丁为解首,其弟次之,两兄弟同时夺魁在当时传为佳话。《随园诗话》记有此趣闻,并附有湖南督学吴鸿的诗,诗曰:“文昌此日欣联曜,谁向西风诉不平。”丁也著有政声。父丁世积学早逝,三世都赠中宪大夫。
丁善庆因父亲早逝,故从小随母亲刘氏寄居于其外祖父
翰林院大学士刘文恪公家。刘氏家教甚严,他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教育,这对他后来政治、教育等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人物著述
现知著作主要有《左氏兵论》、《字画辨正》、《知畏斋日记》(18册)、《养斋集》、《岳麓续志》等。
《左氏兵论》是丁善庆的一部力作,可惜书稿毁于兵火,未见残本。丁善庆长于研究五经,特别对《易经》、《春秋》有研究。曾国藩说:“君之学详于治经,尤嗜易、春秋,著有《左氏兵论》”(《曾国藩:翰林院侍读学士丁君墓志铭》)。
《字画辨正》是丁善庆对书画艺术研究的成果。他本人精通书法,特别长于楷书,存留的部分诗稿就是他用端正的小楷所书,这些诗稿足可作帖,为后人效仿。郭嵩焘说他“楷法端劲,周规折矩,允如柳诚悬之言,原本正心之学”。(郭嵩焘:《〈养斋集〉序》)丁善庆的书法是有家学渊源的,他的曾祖、叔祖都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叔祖一焯公是专在皇帝内廷教授书法的,清代许多书法家出于他门下。丁善庆还善于鉴别书画真伪、优劣,《清泉县志列传》说他对书画“鉴别尤神”。
《知畏斋日记》十八册是丁善庆初登仕途直到去世四十余年间所记的日记,其中有许多篇章都很有史料价值,因为他是朝廷重臣,而翰林院侍读学士又主要是供奉内廷的,所以他的日记对我们了解当时的内政、社会状况、朝野风气以及岳麓书院等历史都颇有裨益。可惜日记‘文革’中被抄走,至今下落不明。
《养斋集》包括政论文、诗赋、墓志、奏折等文,其中以诗赋为最多。郭嵩焘说其诗赋“高出唐贤应制诗赋之上,而先生余力所及,亦足以取证一代诗风。”可见丁善庆的诗赋造诣是很高的。
丁善庆长于修史,他任国史馆总纂时曾纂辑校阅了《循吏传》、《儒林传》、《义苑传》、《大臣传》、《大清统一志表·陕西部分》、《国史馆长编总档》、《国史臣传》等书;还有《湖南统志》、《小学绀珠》、《刘文恪公剩存草诗集》、《刘文恪公剩存草文集》、《刘文恪公和诗集》等;参订校正了《陈宏谋古文详解》等书。
办学贡献
修复书院,恢复藏书
咸丰二年(1852年),岳麓书院毁于兵火,建筑全部被毁坏,多年聚藏的书籍也皆被焚毁。丁善庆积极倡议全省的官绅士民捐款修复岳麓书院。倡议发出,许多关心书院教育的人都慨然相助,如欧阳厚均的次子就捐三百金作书院修复费。1853~1866年期间,在极艰苦的条件下,丁善庆主持修复了20余处书院建筑。咸丰三年春修复圣庙、御书楼、文昌阁、讲堂、斋舍、祠宇等地;咸丰五年修复半学斋;咸丰十年修复自卑亭;咸丰十二年修复三闾大夫祠、贾太傅祠、李中丞祠;同治四年重修爱晚亭、极高明亭、道乡台、崇圣祠、讲堂、二门;同治五年修复风雩亭、吹香亭、抱黄阁。
同时,他倡议社会名流、士林学者为书院捐书。在他的倡议下,湖南巡抚李瀚章,著名刻书家、藏书家陈仁子的后裔陈源豫,著名数学家
丁取忠,还有曾国荃、贺贻龄、俞锡霖等社会名流和官绅将许多珍籍捐赠给岳麓书院。丁善庆本人除带头捐赠藏书外,还以书院名义购置了数批图书。如《古今文学释珍》、《诸子汇函》、《壮学斋文集》等。由于捐书、购书,清同治年间,岳麓书院御书楼的藏书又恢复到相当规模了。据《岳麓续志》卷之终记载,当时书院的藏书已达到220余部,比嘉庆年间多了1400余册。
此外,丁善庆晚年不遗余力纂修了《岳麓续志》,为后人研究岳麓书院留下了宝贵资料。
教育思想:德育为先
在教育思想上,丁善庆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以儒家教育思想为正宗,参以“阴德感应之说”。曾国藩说他“主讲岳麓书院二十余年,以洛闽正轨陶铸群弟子,亦颇参阴德感应之说,警发愚蒙。生徒翼翼,无敢轶逾法度,庶几以身教者。”(
曾国藩:《翰林院侍读学士丁君墓志铭》)因为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根本,故:“日申儆诸生,示以修身立命之要。”(《清泉县志列传》)而且总是“教人先行而后文”。(《清泉县志列传》)他认为读书的主要目的是能通过学习发现自己的过失,进而约束自己少犯过失。他说“读书能见过,约己得全真。”(《养斋集·岁幕杂兴》)其友黄爵滋称颂此语“十字抵一篇座右铭”。受过他教育的人,“优异其能且勤者,下及闾巷,感知改化。”(《清泉县志列传》)可见他道德教育影响之大。
教学方法:以身率教
在教学方法上,丁善庆特别注意“以身率教”。他总是以自己良好的行为感化学生,对学生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中还注意启发思维,告诫学生读书要勤奋,也要善于思考,不要“滥吹竽”。丁善庆反对华而不实的学风、文风,提倡务实学。
人才培养:重材识材
在人才培养上,丁善庆既重材,又识材,只要是有才华的人,不论出身如何,他都尽力培养、选拔,使人尽其才。虽为严师,但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从不使自己高踞于学生之上。他编纂《岳麓书院续志》时,就挑选了一些学生参加编修工作。
由于丁善庆笃于人伦,教学有方,其弟子著录者甚多。清末湖南学政吴庆坻称之“教士严整,成就甚众”。(吴庆坻:《〈养斋集〉跋》),如
曾国荃、
刘长佑、
刘坤一等都是他长岳麓书院时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