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1月生于南京。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常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江苏省技术师范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南京财经大学、常州大学兼职教授。
个人简介
1951年11月生于南京。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常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江苏省技术师范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南京财经大学、常州大学兼职教授。
1972年考入安徽淮北市文工团任舞美设计。1979年——1981年在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进修。1986年插队务农,1982年调入常州市文联工作至今。历任江苏常州市文联组联部主任、文学艺术研究室主任,常州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作品参加第六、第七、第九届全国美展及由中国美协举办的的多项展览:2000年“金彩奖·兰亭奖”美术书法作品展,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中国画提名展,“艺术风采——全国写生展”,第五届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获铜奖,“抒北京情·圆奥运梦”美术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奖(最高奖),并被奥申委收藏,纪念“黄道周”全国中国画提名展,2007全国中国画展,首届、三届、四届、五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并两次获得优秀奖(最高奖)。并多次参加过全国性的对外交流展,如:“联合国‘99世界和平美展”获国际文化学术银奖,第三届加拿大国际水墨邀请展获铜奖等。国家人事部书画专业委员会颁发的“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多幅作品被美术馆、博物馆收藏。连环画、年画、宣传画多套、幅被人民美术出版社及江苏、安徽、上海、湖北、天津等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四十年的西中绘画学习。近十年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创新与实践,所形成的山水、水乡、都市三大系列作品,在互补、交融中,形成了具有时代气息,鲜明个性的绘画风格。笔墨功底深厚、凝炼率意、大气磅礴、物象灵动、极具生命力。诗的意境令人遐想沉醉。作品的学术价值受到画坛密切关注及
广泛好评。
艺术经历
学术评价
尚辉:《美术》杂志执行主编
江南山水以它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文化内涵在传统文人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孕育了一批在当今画坛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家。对于如何更好的解读江南画家的艺术语言从而在当代为江南画家予以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丁德源先生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
丁德源的艺术作品以复杂的结构性和强烈的视觉感受力打破了江苏其他画家重温润简净而轻苍韧厚重的绘画倾向。他尊重传统,在继承传统笔墨运用方法的同时又将自己对于江南的理解通过写意方式表达出来。
丁德源作品中的构图方式具有其鲜明的独特性。这和我们看到的明清时期文人画中的三段式的构图方式有所不同。他将江南雨景拉的很近,造成一种构图上的突出感,同时通过墨块来处理烟雨和建筑的关系。他注重表现自己的直觉经验,打破了原本看到的白墙和黑瓦之间清晰的界限。他强调对自己的感受经验进行真实性的呈现,以独特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江南水乡的理解。
在笔墨上,丁德源在“润”的同时讲求“苍”,追求画面的厚重感,尤其在笔墨的表现上,除了中锋用笔和草书的洒脱之外,还在画面中多处运用了积墨画法来增加画面表现的厚度。有的画他倾向于将整个画面的构图经营得夸张而突兀,而不是通常在表现江南水乡时常用的灵巧别致、曲径通幽的构图方式。
孙克: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对于丁德源先生的作品,不能单纯地以中国传统的观念来解读,而应该更多地关注他的作品在中西方艺术结合方面的探索与突破。他的作品,尤其是在笔墨的运用上含有西方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意味而没有受到传统用笔用墨规范的束缚。如他的“异域风情”系列作品,在运用中国传统的笔墨表现西方建筑、风景的同时还具有西画较强的造型结构;又如他所画的江南门楼,在处理过程中足见其素描写生能力和造型能力的成熟。
丁德源的作品中流露出的强烈而饱满的激情,使得他的作品在观者眼中并没有温文儒雅的收缩感而是一种完全开放的状态。他的画面破除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程式,而是采用大胆的行笔,恣肆的叠加。他的用笔不完全是中国传统式的笔墨而吸收了油画层层渲染的方式。
他在作品中还强调用墨层次的丰富性。中国画中墨色的变化是极其丰富而难以把握的,近现代尤其是黄宾虹以后,对于墨色的研究已经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而丁德源在淡墨层次的体会和把握上无疑具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这也体现他在中国传统笔墨方面的深厚功力。
陈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研究员从丁德源的作品中,我感受在此可以将他的作品归纳为以下三种表达形式:一、较好的运用西方绘画中的素描、色彩甚至焦点透视方法,侧重于直观感受的表达,如“异域风情”系列。二、完全按照传统中国画的方式方法,如花鸟题材作品。三、两者相互糅合借鉴,在传统水墨的意韵中包含准确的素描写生,如《岁月》、《水乡系列》中的门楼。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第一种形式是我更加喜欢也是画家更为自如熟练的表达形式。和画家出现的第三种及第二种的表现形式,说明画家其多样的创作风貌体现出他积极的探索精神。
古代文人对于江南的描写多强调笔墨趣味以及画面的清丽洒脱,而丁德源的题材作品展现他的才情和浪漫,山水作品则给人以厚重苍茫之感。作品都较为丰富耐看。他是江南人,有的作品却画出了北方画家的感受。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第一,我认为丁德源先生作品的整个或者说主体倾向应该归纳到现代,属于中国现代水墨山水这个范畴。他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现代感,而这种现代感主要来自于画家突出的个性。在他的作品里则呈现一部分山水画更显凝重沉郁、厚重苍老。而究其原因,这种更似北派画风的表现形式与画家的性格应该有莫大关系。第二,我认为这种画风的形成还与画家的个人经历有关系。他以前从事舞台美术工作,所以他的画讲究大的视觉效果。从题材选择上来讲,我比较欣赏他的“迷幻都市”系列,这一题材作品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尤其是江南山水画的重要突破。江南的现代城市化要不要表现,怎么表现,成为一个需要被关注的问题。
这种对当代都市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个性在画面中的表达是难能可贵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在这一点上可以更多吸收传统笔墨的精髓,借鉴当代山水画家笔墨悠长的特点。
陈维亚: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
70年代德源先生考进的淮北文工团任舞美设计,我经常跟着他,看他画人物、速写、素描、色彩,艰苦、单纯的执着学习及良好心态让他一路走来。
我们今天看他的这些画,就能感到他的内心世界很丰富,同时又很细腻,他在这些浓墨重彩泼墨之中,他又点缀到恰到好处,点缀他自己心中的那点色彩。
在我过去的印象中,谈到江南大多是秀气温润,小桥流水。看了丁德源的作品以后,给人感觉则是苍茫浑厚,反而更多地带有北方气质,充满动势和张力。我的思考是,画家是不是在描绘江南在温润灵秀、小桥流水背后的一些东西?
从丁德源的个人经历来看,他青年时期从事舞台美术,绘画的学习可能拘泥于一件事物、一个形象、一种题材,但舞台场景则强调视域宽阔,也可能在这个基础上还有画家个人的思考以及气质性格的结合,所以才产生了这样的作品面貌。第二个感受,是在丁德源的画面的背后能感受到在他胸中燃烧的激情,这种创作激情能够时时存在于艺术家的作品中是十分可贵的。通过大量的作品也能反映出画家在创作道路上的孜孜不倦。第三点,通过了解我知道丁德源真正从事山水画创作是近十几年的时间,从他的画面中能看到画家还正在探索,在找主题性的东西,不是题材的主题而是绘画语言的主题。
中国画就要通过长期的摸索最后找到自己的定位。艺术不是科学,艺术是积累,检验艺术价值的是最后的成就。
马鸿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
我对丁德源先生的作品有两大印象,一是元气淋漓,二是水墨淋漓。他的山水题材是以“气势”为主的,水乡题材是以“气韵”为主的,都市题材是以“气象”为主,都贯穿了一个“气”字。
我认为要把他的特长更好地发挥出来,其优势在于画面中的张力和气势,也就是一种动感。三种题材里都充满强烈的运动感。江苏的作品大多韵味很足但缺少张力,所以在展览上无法从风格多样的众多作品中跳出来,造成强烈的视觉感受力。而丁德源将江苏画家张力不足的问题很好的解决了,他吸取了北派风格也吸收了西方的造型特征以及现代绘画的表现形式,怎么样把江苏绘画固有的精华部分保留下来将是他今后面临的需要研究的。
刘龙庭: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编审
中国画有悠久的历史,但现在画家画的很陈旧,让人看了昏昏欲睡。丁德源先生的画我感觉到有一种朝气,有一种青春活力,有一种发展的空间。大自然中存在的东西通过描摹画出来,大自然中不存在的东西可以用想象,通过笔墨技巧来表达,优秀的作品要有艺术独创性、概括性。丁德源的绘画题材包含国外写生、现代都市、江南水乡等丰富内容,表现形式包括传统的、现代的、具象的、抽象的等等。中国画发展到当代,正需要艺术题材和艺术语言的不断深入探索,这样的作品才有发展空间和时代感。丁德源就是这样一位勇于探索、并取得很大成功的画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发达的成像技术将具象绘画远远抛在身后。我认为具象绘画逊于抽象。中国的水墨画加上中国的书法技巧,再伴以诗词意韵,在世界上可以说独树一帜,不惧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相媲美。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丁德源先生是中国当代画坛上善于探索,勇于探索的画家。这种探索精神来源于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对自身的定位。丁德源的作品从自然山水转到现代都市,这是题材的转换,而画家在题材转换过程中的思考点在哪里?对于山川河流,我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的恒定,以这一基本点聚集了中国山水画长时间发展所沉淀的笔墨经验。这种传统很丰厚,其最重要的一点是其中有时间的恒定性。丁德源的山水中也有这种恒定的东西,一种宏大而深沉的气魄在其中扩展。而他的“域外风情”和“迷幻都市”系列则生发出与前者不同的效果,时间在画里出现了变化,他通过表现星光、灯光等虚幻的事物将展示性的东西凸显出来,逐渐消减恒定对象带来的审美体验。
从丁德源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他对于用墨的关注要强于用笔,我认为画家可能在笔墨和造型关系上注意到一个“形质”关系。比如他的定位是山水画家,却画了一系列荷花,在表现荷花笔墨关系和江南小桥流水笔墨关系上,其笔墨关系同荷花的形质问题是统一的,形质关系的提出淡化了表现题材的不同。不管画的是荷花、木屋,还是自然山川,对象本身的问题在这种笔墨形质结构当中被淡化消解,而强调的是一种笔墨关系。
丁德源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也提出了其他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如笔墨和色彩的关系问题,笔墨与造型的关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20世纪中国画的转型过程中被不断提及争论,面对这些问题,丁德源从自身的创作实践出发,提供了他的解决方案。
丁德源先生画具有很鲜明的个人面貌,个性表达痛快淋漓,画面给人感觉苍茫厚重且很有力度。他的艺术道路是从西画一路走来的,从西画介入中国画是一个转变。就其目前的作品来看,每幅都是基于画家对于景观的独特感受而非来自别人的经验和套路。如他的画面结构主体还是西画的结构,画面层次靠用墨浓淡深浅表达而少有程式化的用笔。这都是值得肯定的且能够表达他自己的个性的地方。这和他的艺术经历相关,也是画家极为珍贵的特质。因为就目前中国画发展来看,走传统的路子,从某一家、某一派或者某一个地域走出来的画家,如何将传统的程式转变为自己的直觉感受是非常困难的。艺术家忠实于自己的感受,以自身个性为中心来建构自己的笔墨语言,这是当代中国画发展的一个最核心的东西。不管从传统吸收也好还是从域外西画转化也好,一件作品最重要的是要有个性,要有激情,要有感受。
在艺术道路的探索上,我认为要形成自己的语言。从自我感受出发,不断强化和明确自己的语言,是丁德源的优势。水乡门楼的画法凸显出他扎实的写实渲染能力,表现的深度和最终的效果都是不多见的。而在画面结构层次上的尝试,使得他笔下的山水有强有力的厚度和浓郁的苍茫,体现出他对水墨具有深厚的驾驭能力。
杨庚新:《艺术》杂志执行主编
对于丁德源的作品,我想从画面的直观感受来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丁德源的作品是很能够吸引人的,他能够把自己的情绪转化为强烈的视觉感受并传达给读者和观众,将观者的情绪迅速地带入到作品当中。
首先就是这次画展的题目——意写江南,这个题目的核心在“意”,“意”反映出中国画的本质和精髓。是意写而非实写,这个主题和画家的作品很贴切地对应了起来,印证了画家确实是按照意写的精神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创作的作品。丁德源的画反映出他当下的处境,我感觉他是在运动和矛盾状态向前推进。他没有定型,没有太多程式化的束缚,这一点是值得欣赏的。当今中国画坛不管运用什么语言,最值得欣赏还是那些能打动人心的作品,这是丁德源最突出特点。他从自己的感觉出发,将传统的水墨、西画的造型乃至现代构成的语言吸收借鉴过来。但万变不离其宗,画家强调的还是水墨画的写意精神,这点非常明确。通过画面可以看出画家不局限于笔墨的束缚而更看重对意韵的领悟,对精神的吸收消化。
王平:中国国家画院信息研究中心主任
20世纪中国绘画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传统文人画,一切进入到中国画表现里面来。明清时期的画家少有借绘画表现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向往。到20世纪这一现象有了个很大转变,近现代的画家开始将绘画作为表现自我、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
中国绘画在探索过程中,如果守旧继承是相对容易的,如果是创新,哪怕对一个题材稍微扩展都需要付出很大的艰辛。丁德源绘画的可贵之处是他具有方向感,有自己孜孜探求的目标。方向是关键,有了方向即便小步前行仍是进步的发展的。如果没有方向,像大海里面的一叶孤舟,只能随波逐流,这对艺术创作者来说是可悲的。丁德源的作品也体现出他多方面积极努力的尝试和探索,比如把传统中国画意向和现代画抽象结合,把传统笔墨和色彩结合,尝试和挖掘新的题材形式等等。通过今天的展览,就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探索和方向是非常具有学术价值的。
徐沛君:《中国美术馆》杂志执行副主编
看了这个展览以后,丁先生的作品给我以下几点印象。首先这是一位视野开阔的画家。虽然创作主题是江南山水,但是没有拘泥某家某派或某种笔法,而是写自己心中的意向。他的画没有固定程式,前人没有画过,尽管是明清建筑,但当时的画家没有把这一题材作为创作主体。描绘水乡,特别是以水墨形式描绘水乡是近十几年才开始的,但是这一类题材的创作还是积累了一定的图式,甚至形成了某种固定的法式。丁德源显然自己也发现了,也吸取了前人或者同代人的东西,尽量用笔墨语言表现出来。视野开拓,手法奔放都是他突出的优点。
另外一点,我认为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他在画山水的时候把民居置入其中,不是非常准确,但至少这种手法是值得提倡的。现在我们看山水画中的房屋建筑,大多抛开地域限制和建筑特点而呈现出雷同的样式,国画的不拘小节也使此类问题已成为通病。我认为既然是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就应该尊重客观现实,师法自然。否则作品中程式化的成分会越来越多。这是丁德源的作品给我两点强烈的印象。
牟建平:著名评论家
基于这次的展览,我可以感受到丁德源先生的山水画中有传统的成分,画出新意但又不失中国画的笔墨,同时带有西方的构成和色彩特点。早期的作品中能够看到黄宾虹的影子,在用线上非常讲究。他的山水画融入西方的朦胧意境,将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完美结合在一起,在中西合并上走出自己的一条新路。其次,丁德源的江南水乡和我印象中的不一样。将南派山水的秀丽典雅同北派山水的大气厚重结合在一起。吴冠中笔下的的江南水乡秀丽灵动,而丁德源的江南水乡追求一种大气、泼辣,在艺术风格上也走出自己的一条新路,这点也很难得。
丁德源的作品中已经完全淡化了山头树木,有一种向抽象山水发展的趋势。这也是山水发展的一个方向。总之,山水画探索是非常艰难的,我认为在色彩可以进行更深一步地探索,将来会取得更大成绩。
赵权利:《美术观察》杂志副主编
我从中国画的概念范畴来谈一谈我的看法。近几十年以来,使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也有另一个的绘画门类,那就是现代水墨。
我认为丁德源的作品,如果命名为水墨画或者彩墨画可能更能够体现出作品的特色。如水墨画和彩墨画也使用毛笔、宣纸、墨,但是和中国画有不同的追求。前者更重视画面的效果,重视画家个人情绪的表达。而后者有自己的用笔规范和法度,做画过程不过份强调画家的感情激情的抒发,而更多的包含一些理性的东西。从此意义上来说,丁德源作品在笔墨的运用上,虽然使用毛笔但和中国画传统的用笔的方法不同。在这方面不受传统笔法的限制,而注重自己个人情感的抒发。传统绘画在物像的造型上,如山石、树木、房屋,包括荷花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是丁德源没有被这些传统规范方法所束缚,而是通过探索去创作新的东西。
周旭君:炎黄艺术馆执行馆长
我想谈一谈之所以愿意为丁德源先生举办这次展览的原因,丁德源先生的作品非常有新意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他能够拿出新的作品,带给学术界、北京观众关于现代江南水乡新的视觉体验,为这样的作品举办展览也是我们炎黄美术馆有责任。更重要的是,我想通过这个展览给未来的中国美术发展方向打开一个窗口,这是引进这个展览的宗旨和目的。
对于丁德源作品的理解,除了艺术视觉语言有他自己的个性以外,作为当代的中国画家,创作回答的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可以有艺术家对现代美术的视觉思考,有一些对社会问题的思想洞察,这点对艺术的未来是重要的。通过我和画家的沟通,通过他的作品,我觉得他是有自己对当下环境、社会问题的思考的。避免了对山水画的一种人为的美化和修饰而更追求原始生态的苍茫的意境。他提出了一些社会问题并用艺术语言来表达。他的水乡,已经进入现代化阶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方面的问题。他的水乡意境看上去清新朴素、安静灵动。我想他在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尝试着如何去保留和再现原有水乡纯朴的感觉。当下的生活环境是人们所期盼和向往的吗?我想丁德源在这个问题上同样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他的作品中包含着诗的意境和音乐的节奏感,表达的是一种时代脉搏和大众的心声。我认为当代艺术家应该从他的这个角度给予更多深刻的思考。
出版著作
全国巡展
对接时光的隧道
——探究中国画的传承、吸收、未来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变革和巨大发展,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面对中西方文化强烈碰撞带来的文化困境,中国画究竟该如何转型?路应怎么走?众多具有文化自觉、梦魂丹青的中国画艺术家们无疑站在了时代的十字街头。
丁德源先生却是站在十字街头努力探索方向的艺术人群中的一位。出生于艺术世家的丁德源,从小对于艺术耳濡目染,并从年轻的时候便开始涉猎西洋绘画。从素描造型到油画水彩、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从印象派到现代派,西方绘画谱系中诸多风格和流派丁德源都多有研习。然而在艺术生涯的终极目标上,丁德源终究是“梦魂丹青”,将中国画作为艺术生涯最为重要的创作类型。多年的辛勤耕耘,引西润中的探索和开拓,为我们奉献了“山水”、“水乡”、“都市”三组系列创作。
丁徳源的绘画作品已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那种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气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将传统的中国画手法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在众多的画家中立刻亮出了他独特的个性与色彩,形成了一个只有他才独有的一种创作风骨与特色。他笔下的作品体现着自身人格的独立与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即来源于自然,却又超越了自然,同时升华了自然,继承了传统同时又发扬了传统,并在许多用笔与气势的结合上有了新的突破,这种对于古典山水的现代之笔,汇于时光的隧道,将传承与吸收,现实与未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他作品无法复制的基本风格,体现了自身山水画的创作个性与理念。
澎湃的激情是丁德源创作的灵魂,亦梦亦幻,给人的情怀以冲撞,给人以美的沉醉与遐想,将梦的意境融入气的雄浑回转,势的跌荡起伏之中,令人不自觉地被卷入画家那深深的气场和情感漩涡之中而不能自拨。
也许是由于对深厚传统文化的认知,也许是数年西方绘画研习的训练和功底,丁德源先生在面对中国画现代化转型的时代难题下,却显得举重若轻,善用它法,手段多样,风格多变。他的创作,既有师法古人前贤所做积墨山水,又有都市题材的现代水墨,同时还创作出了一批色墨交融的抽象水墨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用“色”、“水”和“墨”的问题上,不仅具有中国传统绘画墨色的层次感,同时具有西方绘画的光影感,更成为其抽象水墨探索的技术来源。在墨色交融的视界中,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丁德源先生 “梦魂丹青”的自由、激情与创造。
个人作品
丁德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