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德隆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的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丁德隆(1904年—1996年),字冠洲,湖南攸县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23年冬,入孙中山大元帅府军政部教导团军士连学习,1924年春入陆军讲武学校,同年并入黄埔军校,参加了东征、北伐。全民族抗战期间,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对日军的作战。解放战争期间,参加了与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后主要负责训练军官工作。历任黄埔军校教导团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第一师独立旅旅长、第一军第七十八师师长、第五十七军军长、第三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国民党六大候补中央监委、西安绥靖公署干部训练团副团长、“国民大会”代表等职。1949年底到台湾。1996年在台湾病逝。
人物生平
丁德隆,字冠洲,1923年冬、南下广州,入孙中山大元帅府军政部教导团军士连学习。1924年春,正式升入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亦称湘军讲武学校,由军政部长程潜兼校长)。同年11月,随该校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在学生第六队。
黄埔军校毕业后,任教导团和第一军第一师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25年2月、6月和10月,先后参加第一次东征、平定刘杨叛乱和第二次东征等战斗。1926年参加北伐,转战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省。
1928年以后,任第一军第一师团长,先后参加第二期北伐、蒋桂战争、蒋唐战争、蒋冯阎中原大战和蒋石(友三)战争。
1931年,胡宗南任陆军第一师师长后,丁德隆升任该师独立旅旅长,并晋级为少将。
1932年8月,率独立旅参加对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的第四次“围剿”,并尾追红四方面军直到陕南汉中地区。后移驻甘肃天水
1934年冬,率独立旅进入四川广元昭化地区,协同四川军阀与红四方面军作战。
1935年4月,随第一师到川西北的平武松潘地区,阻截红军一、四方面军北上抗日。
1936年9月,第一师扩编为陆军第一军后,胡宗南任第一军军长兼第一师师长,丁德隆升任第一军第七十八师师长,率部“围剿”陕北根据地的工农红军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后,随第一军开赴上海,参加对日作战。此后,又先后参加兰封战役和武汉会战。
1940年夏,接替陶峙岳任第一军中将军长。
1942年,调任第五十七军军长,辖第八、九十七和新三十四三个师。后又升兼第三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3年7月,率第五十七军准备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同年秋,升任第三十七集团军中将总司令,辖第七、三十六和八十三个军九个师。
1945年5月,在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
解放战争初期,仍任第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后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副教育长。
1948年,任西安绥靖公署干部训练团中将副团长。
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攻占西安后,率干训团撤退到陕南汉中。11月又逃往四川成都。在成都解放前夕,逃往台湾。
人物轶事
丁德隆虽行伍出身,但却能书善画,喜爱音乐,尤其笃信阴阳风水及黄老之学,曾拜西安一马姓道者为师,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故有“道袍军长”之称。“西安事变”以前,丁追随胡宗南曾多次往返关中道,他就看准了西周肇基之地的岐山这块“风水宝地”。1938年,蒋介石将胡宗南再次调进陕西,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以重兵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封锁。丁德隆的第五十七军守备在从宁夏固原到黑城镇、同心城一带的封锁第一线,军部设于固原。1940年丁德隆又在岐山县城北的北杨村大庙设立了“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七军留守处”,在蔡家坡原边四窝庙设立仓库,储备食粮等物资,以供应留守处人员。据说丁德隆为选择留守处的地方,还颇费周折。他对县城北边的天柱山非常感兴趣,观其山高峻迥出,状若柱然,群峰遥望,如柱擎天。因此,他就在县城北山一带察看择基。初定陵头堡子,经他仔细观察后,他认为是一条旱船,不是载人之地,就东移到天柱山下的杨村。他认为此地犹如一条长龙,杨村地处龙背,很占风水,可见他对此道迷信之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6 13:2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