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冲
湖南黑茶的陆路运输线和主要产区
还是安化松针的集中地,也就是湖南黑茶的茶马古道,路途用青石板铺路,由18座小桥连接起来,有种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
地理位置
,北纬27°31'-28°14,东径110°45′-111°41′,位于湖南中部,资水中游,雪峰山东南麓,蚩尤故里。从托山村去杉山村有条峡谷,曾经是一条古驿道,主要运输茶叶、桐油等物。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梅山蛮”汉化。千年来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新化人民,艰苦创业,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永葆了古县青春。主产杉、松、楠竹、茶叶、油桶等,并有金钱豹、娃娃鱼、红腹锦雉、银杏、等珍贵动植物资源。周时为荆洲之域,春秋时属战国楚地,秦时属长沙郡,汉时屑长沙王
国益阳县。宋神宗熙宁五年置新化县,该属新化县,隶属邵州。南宋宝庆元年改邵州为宝庆府,新化属宝庆府。元时属宝庆路,明清时屑宝庆府。沟通山溪的回龙村、托山村、新生村、鼎新村,海龙的和睦村、海南村、杉山村、六中村等,每天来往的客流数千人。
当地特色
七里冲的两端,为两座高山,北端为大熊山的川江岩,南端为浮清山,中间夹着一座小山峰,名杉山界。杉山界两边是新化县圳上镇的山溪、海龙,这一带森林茂密,多产松树、杉树。在山脚的杉树林中夹生很多油桐、棕树;在山顶的松树林里,茶叶匍匐在树底,散开像地毯,油茶穿插在林稀处。川江岩下有个古村落,叫洞市,即安化的后乡,安化茯茶、黑茶的原产地。浮清山下为浮清乡,即安化的前乡,通往梅城。这里的特产,都要翻山越岭才能运往外面的世界。
从明清至今数百年,七里冲一直商贾云集。他们肩挑马驮,主要运输茶叶、油茶、棕等物资。最多的是茶叶,也就是黑茶。盛夏,松树林里的茶叶在摘过松针(头茶)后,经过梅雨季节的滋养,茶叶长得又长又细,可以摘到两尺长的嫩茶叶,一个妇女一天可以摘几百斤鲜茶叶,制作成黑茶砖后,肩挑马驮至牛田驿(洞市),用竹排木排顺麻溪而下,入资水,到益阳、长沙(靖港)、湘阴(茶湖潭)、岳阳、武汉;陆路翻过浮清山,走大道至梅城、宁乡、长沙,再运往大西北,特别受到牧民的喜爱。
七里冲有两条岔道,为郑家冲、汉子冲,都住了不少人家,沿途也有几户民居,供商贾收集物资时借宿。因为商贾繁多,旧时土匪也慢慢增加,干些拦路打劫的营生。郑家冲和汉子冲的人家于是以舞龙为名习武,保家护院,曾出过不少把式,土匪不是他们的对手,再也不敢在七里冲一带为非作歹,只好远走他乡。
西面是层峦叠嶂、水秀山青的大熊山,海拔1622米,40余座海拔上千米的山峰、数十条大小溪流之中,广布着1200公顷原始次生林,点缀着数十处落差 近100米的瀑布,数百处跌水和无数奇花异草、珍禽猛兽。有魅力独特的梅山文化。誉满三湘、名扬四海的梅山武功;风格独特、回味无穷的梅山饮食。
周围环境
大熊山森林公园
大熊山森林公园地处新化北部,距县城60公里,森林覆盖率92.6%。1958年建大熊山国营林场,1992年被批为省级森林公园,2001年完成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呈报工作。
大熊山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许许多多古老的神话传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现阶段大熊山潜在旅游人数不低于10万人次。其旅游路线分为一线两游道。一线即新化-白溪-鹅溪-洪竹。这条路线风光秀丽,有公路和水路两种选择,既游山又玩水,巨石沙滩,山青水碧,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两游道即大溪游道和锡溪游道。两条游道各有特色为旅游者提供了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胜地。
大熊山是一座难得的自然植物园。九龙池四周是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有许多珍贵树种,其中有被誉为“活化石”的银杏,有濒临绝灭的连香树、金钱柳、罗柏、天师栗 等。还有许多珍稀的飞禽走兽,如豺狼、穿山甲、花面狸、山鸡、锦鸡、画眉等。更令人陶醉的是那一年四季开放不尽的烂漫山花。孟春时节,望春花、杜鹃花满山吐香;仲夏时令,金针红妍,百合垂铃;金秋十月,山菊花漫山遍野;入冬,白兰送旧,红梅迎新,傲霜斗雪,蔚为壮观。天麻、沙参、五加皮、杜仲、厚朴等名贵中药材,银杏、胶股蓝、笋衣、天葱、蕨粑等保健品。使这片神奇的土地被誉为“南方动植物博物圆”的美称。
蚩尤界
安化思游是人文始祖蚩尤的故里,原始奇特自然风光令人心怡、陶醉。
思游隶属于安化乐安镇,古名“蚩尤界”。近年来,经国内不少专家考证,蚩尤长在蚩尤界,在此磨练成为敢与黄帝争天下的一代战神。蚩尤联合八十一个部落,建立了九黎国,与炎、黄部落大军逐鹿中原,蚩尤阵亡后,其部属把“蚩尤界”改名为“思尤界”。
思游全境都是喀斯特山地,漫山怪石林立,其形状各一,与各种动植物形态惟妙惟肖,是名副其实的“小石林”; 数十口堰塘星罗棋布于境内,每口堰塘烟波浩淼、碧水涟漪,岛屿横生,塘中水涨不溢、旱不涸,神秘莫测;境内的20多个溶洞洞洞相连,洞中有洞,石笋耸立,钟乳石千姿百态,地下阴河在洞中纵横交错,洞水相映,是神奇的地下宫殿,曾被英国探险队和我省数家媒体誉为“神秘的地下王国”;地面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天然筛子,雨水落地即无影无踪,消失在地下阴河的咆哮声中。
因思游旅游开展项目庞大,涉及面广,开发资金缺乏,思游这位“美女”仍藏在深闺人未识。前不久,市委书记蒋作斌到思游调研后,为当地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振奋了全镇上下开发思游旅游的信心。笔者到思游采风时,乐安镇党委书记、镇长罗必胜和副书记、常务副镇长谭喜群谈到思游旅游发展思路异常清晰,对思游旅游开发前景充满自信。同时,他们还告诉笔者,为让蚩尤文化和思游奇特风光走向世界,乐安镇党委、政府诚意邀请社会各界携手开发思游旅游产业。
主要景点:
蚩龙洞 在香炉村。洞口为天眼状,垂直达40多米,十分险峻,洞中钟乳石千姿百态,洞中有阴河和天桥,曾被英国探险家大卫和长沙电视台誉为“神秘的地下王国”。
古神洞 在彭家村。是一个与仙人桥共生的洞。中间一桥飞峙,两头是深不可测的溶洞,一条清澈的阴河常年流淌。里面有“双狮守门”、“古神宝殿”、“众仙朝圣”、“金狮戏龟”等景点。
藏龙坝 在团乐村。这是一口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堰塘。水来不见进口,流不见出口。传说曾经有一位老人被病魔所逼,半夜投塘自尽,谁知将他浮起推到岸边,再次投水,又被推到岸边,老人病去活了下来。原来地下水有浮力,湖至今没人淹死过人。藏龙坝边,有一巨石,高约10米,方圆百里村民尊为蚩尤神像,世世代代来此杀鸡、焚香烧纸祭祀,祈祷平安。 藏龙坝山坡上,耸立着一“梆子岩”,巨石缝中夹着一块活动石头,推动活石,撞击主石,主石便发出“梆、梆”声。藏龙坝西侧有一座天然石屋,石屋高约,屋内可摆一张方桌打牌娱乐,屋外小塘池水常年浑浊。
张家仙湖 在香炉村。是一个天然的公园,湖边岩石耸立,似天然盆景。湖面三百多亩,湖中有一小岛,将湖一分为二,成为内湖、外湖。湖边有“夕照金山”、“鸳鸯寻侣”、“四龙戏水”、“神龟出没”等景点。
仙人桥 在彭家村。古神洞口,一座天生石拱凌空飞架。桥高30米,宽约6米,长45米,桥上可2辆大卡车并排通行。从仙人桥两侧下去,便是古神洞。
葡萄洞 在葡萄村。已探明洞长2000多米。洞中钟乳石有“双龟迎宾”、“宫灯高照”、“水漫金山”、“蓬莱仙阁”、“双龙戏水”等景点。
天池 在香炉村。这是一口堰塘,面积100多亩。山洪水不浑,夏旱水更丰。任凭抽水机日夜抽水也不干涸。村民说天池还是一个气象预报站,池中有金丝仙鲤,如有暴雨来临,仙鲤就腾空纵跳,跳出水面;如有大旱,仙鲤就会横跳,在池面横飙,十分准确。 天池对面山上有一排奇石,有“猪八戒背妻”、“牛郎织女相会”、“铁拐李下凡”等景观。
燕子潭 在大兴村。燕子潭从平地凹下去50多米,象一个擂钵,有一高一低两个水潭。潭水来无影去无踪。上面潭的水从潭底涌出,翻起阵阵浪花。山民利用两个潭的落差建起水碾,潭水沿着人工水渠推动水碾碾米。水经过水碾跌下去,进入第二个深潭,潭面卷着漩涡,水就消失了。据当地村民介绍,从这儿倒入糠壳,会从数十公里外湖中浮出来。
方姓名人
方鼎英,托山村方姓族人。
号伯雄,新化县圳上镇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赴日留学,初入东京文学院。三十一年考入振武学校,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12月升入日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炮兵科。宣统三年五月毕业。归国后,在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任炮兵教官。同年初,武昌起义,约同士官同学30多人南下参加汉阳作战。后在岳州镇守司令部任参谋处长兼教练科科长。不久入陆军部当科员。民国6年(1917)再次赴日留学,先后入陆军炮工学校、野战炮兵射击学校,毕业后在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从事研究。
民国10年,回国任湘军第一师参谋长,兼援鄂军总指挥部参谋长。民国12年,谭延闿入湘讨赵,相持于衡阳附近,方代理讨赵军第一军军长。正当谭赵战争相持未决时,适陈炯明12月叛变围攻广州,孙中山急调湘军连夜回粤平难,方即驰援广州解围,受到孙中山先生的嘉奖。
民国13年,方参加东征,并协调谭在南雄整训,任整理处副总监。次年调黄埔军校任入伍生部中将部长,不久任教育长。民国15年北伐,蒋介石委方代理校长,民国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方鼎英多方保护共产党人,主张“和平”清党,暗示共产党员请假离校,受到周恩来的称赞。
民国16年初,李济深命方鼎英为暂编第十三军军长。次年,调苏北,任四十六军军长兼洋浦路运转总指挥。济南惨案后,调充第一集团军第三军团总指挥。沿津浦路进击,迫使张作霖向关外撤退。旋又发生“蒋桂战争”,方部调重庆直趋武汉,进出于长沙、监利地区。战局结束,方部到蚌埠,被任西征军第一路总指挥,参加蒋(介石)冯(玉祥)之战,方觉内战茫茫无了时,乃决心离开部队,避居上海。
“九一八”事变后,方和徐谦、朱蕴山等联合组成抗日会,联系各界人士团结抗日。“七·七”事变后,方出任第九战区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抗战胜利后,与李济深、章士钊联系,从事反内战活动,并在湖南从事和平自救迎接解放的工作,赞助程潜、陈明仁和平起义。解放后,方先后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参事室主任、司法厅厅长、湖南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湖南省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民革湖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76年在长沙逝世,终年88年。1981年,省政府协助其子女将其骨灰由长沙移送老家,归葬于新化县圳上镇方家村虎形山。
文史记载
七里十八桥
巴陵
七里十八桥就是我的家。
一个下着大雪的夜里,我来到了这个小山窝。七里十八桥是一条七华里的山冲,我家住在正中间,无论是向东走还是向西走都是三点五华里。我住的这条小冲叫汉子冲,我的祖祖辈辈都住这里。他们习武,说得上是条汉子,就自个儿取名汉子冲。我一出生就在这条山冲里走,怎么也走不出七里冲,一住就是20年。读完高中才出去。
七里十八桥的来历知道得不多,但在长辈们那里也听说过一些。据说,七里冲以前是一条大道,是官员们通往新安两化(新化、安化)的驿道,天天人来人往,无数的粮食布匹要从这里通过,湘中的兵士也在这里据守,是个军事重镇,长年住了一百多官兵。
很久以前,七里冲并没有十八桥,那是一条小山冲,不知是被哪个商贾发现,还是我的祖辈们为了与外界交往,自己踩出了一条路。也许他们当时开路就是依着河走的,所以架了不少桥,那些桥是就地砍伐的树木简单架构成的,不知走了多少年月,木桥就脱皮遭虫蛀,一下雨雪桥湿木滑,行人少不了要摔跤。
那年冬天,雪后结冰,一个做桐油生意的商人担一担桐油经过七里冲,在走这么多桥之后,却被最后的一座桥给摔了一跤。他发誓:如果以后发了财,就要把七里冲的桥修好。18年后,他果然发大财了。为了完成誓言,他带了上百个工匠到七里冲,要把以前的木桥全部改为石板桥。七里冲附近没有石头,也找不到什么好石块。在80里外的罗家湾有石料,却山高路远,把石料运回来很难,三年六个月后,终于把石料全部运到了七里冲的每一个要修桥的地方。午时三刻,18座桥同时换上石板,每座桥由两块石板拼成。
不知多少岁月过去了,18座桥还依然牢牢横在那里,所有远近的人都叫这个地方作“七里十八桥”。从此,七里十八桥就名扬天下了。
我记事开始,那十八桥不复存在。
我很有些迷惑,这十八桥中,有一座改为石拱桥,一座改为黄板桥,三座改为椽木桥。我读书开始,就在那里数18座桥,数来数去,总差一座半。我问母亲,母亲不告诉我,还说:“孩子家的问这么多干什么,你好好读书,以后会知道的。”可我是一个刨根问底的人,母亲最终拗不过我,母亲说:“有两座是阴桥,凡人是看不到的。”
两年后,七里冲来了一群野猪,玉米、红薯被它们给全部破坏了,村人就号召大家去打野猪。他们的枪里有马钉,一枪就能把野猪打个大窟窿。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家。走到裤裆丘,距桥只有十几米远,就看见“轰”地一声一座桥断了,我吓呆了,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人举着猎枪,也吓呆了。他没有发现我的到来,只注意到那只野猪,就开枪打它。枪响后发现我在那里,以为出人命了。他见我能走,才放心,马上赶过来送我回家。那座桥是怎么断的除我和打猎的,没有其他人知道,也没有人再建,而是走不远的另外一座桥。
1998年,家乡发洪水,冲毁了三座桥。七里十八桥的交通再也不那么方便了。父亲出面集资上千元,买了几十块预制板,把冲毁的桥复修,圆木的换掉,石板的加宽。当年打野猪打断的那座桥还是没有修。我现在才清楚:七里十八桥为什么只有十六座半是因为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的毁坏。那些毁坏了的桥就没有再建,而是改道而行,地址都不复存在了。
2006-02-27 镇江日报
七里冲纪事
巴 陵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年08月14日 第 07 版)
在梅山腹地,湖南新化县与安化县的交界处,两山夹着一条峡谷,这就是古老的七里冲驿道。
古道伴溪而行,弯转曲折,小桥较多,短短的七里,有十八座桥,俗称七里十八桥。在这条驿道上,每天可以看到的是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让人不免怦然心动。
七里冲的两端,为两座高山,北端为大熊山的川江岩,南端为浮清山,中间夹着一座小山峰,名杉山界。杉山界两边是新化县圳上镇的山溪、海龙,这一带森林茂密,多产松树、杉树。在山脚的杉树林中夹生很多油桐、棕树;在山顶的松树林里,茶叶匍匐在树底,散开像地毯,油茶穿插在林稀处。川江岩下有个古村落,叫洞市,即安化的后乡,安化茯茶、黑茶的原产地。浮清山下为浮清乡,即安化的前乡,通往梅城。这里的特产,都要翻山越岭才能运往外面的世界。
从明清至今数百年,七里冲一直商贾云集。他们肩挑马驮,主要运输茶叶、油茶、棕等物资。最多的是茶叶,也就是黑茶。盛夏,松树林里的茶叶在摘过松针(头茶)后,经过梅雨季节的滋养,茶叶长得又长又细,可以摘到两尺长的嫩茶叶,一个妇女一天可以摘几百斤鲜茶叶,制作成黑茶砖后,肩挑马驮至牛田驿(洞市),用竹排木排顺麻溪而下,入资水,到益阳、长沙(靖港)、湘阴(茶湖潭)、岳阳、武汉;陆路翻过浮清山,走大道至梅城、宁乡、长沙,再运往大西北,特别受到牧民的喜爱。
七里冲有两条岔道,为郑家冲、汉子冲,都住了不少人家,沿途也有几户民居,供商贾收集物资时借宿。因为商贾繁多,旧时土匪也慢慢增加,干些拦路打劫的营生。郑家冲和汉子冲的人家于是以舞龙为名习武,保家护院,曾出过不少把式,土匪不是他们的对手,再也不敢在七里冲一带为非作歹,只好远走他乡。
晚清时期,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在西北推广安化黑茶,七里冲的茶叶、油桐的运输需求日益上升。十八桥本来是由山中杂木株树、梓树搭建,冬季下雪结冰以后,削平的桥面比较滑。曾有个李姓的桐油商,挑着一担桐油走七里冲,因为桥面很滑,摔倒后桶破油漏,他立誓,发财后就要修好这十八座桥。几年的桐油生意,他发了财,带上百工匠到七里冲修路架桥,杉山界上下坡用青石板铺成石级,十八座桥全部换成青石板桥,石板从洞市运来,当时路窄,三年六个月才修好七里冲的路与桥。十八座桥,每座桥由两块一尺五寸宽的青石板拼成,青石板上刻满密密麻麻的条纹,踩上去再也不会滑倒。桥墩全部用青石砌成,非常牢固,现在还完好无损。
从此,七里十八桥在方圆数十里名声大振,过往客商都选择这条驿道行走。路途日夜飘逸着茶叶的香味和山歌声,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当今走在这古老的驿道上,虽已难见到肩挑马驮的情景,却仍然能想起曾经的繁华。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2 12:46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参考资料